USR校務支持系統與留才、育才創新模式-110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第七場次
2021年9月14日舉辦「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第七場次」,本活動是由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主辦,暨南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承辦執行。活動主要採Youtube線上直播,邀請近二十位社會實踐領域的學者、工作者進行演講及實務經驗分享,共有三百多人次線上參與。

▲主視覺
校務創新與大學社會責任永續發展
本場次的共培活動主題是「USR校務支持系統與留才、育才創新模式」,教育部在2017年時為因應整體高等教育的轉型,同時回應台灣國家發展與社會發展需求,開辦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迄今業已進入第五年,期間不僅捲動臺灣許多大專院校教師投入社會議題的行動關懷與教學設計,也發展出許多大學與地方社群共工共學的創新學習模式,並逐步累積臺灣社會力的能量。然而,這波以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作為,未來如何轉化並內化為各校辦學DNA,同時藉由重新的制度檢討與設計,例如:學校升等機制的適當性、創新教學人員與助理人員的聘用機制、計畫經費使用與分配的彈性、教師社群經營等,乃是高教深耕促進地方創生重要的重要基石!也是臺灣社會永續發展實踐的關鍵性動能之一。
鑑此,本場次共培活動企盼透過不同學校的實作經驗與個別教師的教學職涯歷程轉變之分享,能夠提供給予有志將USR實踐精神與作法轉化為自身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的教師、以及校內辦學DNA的學校進行反思學習。為達到此目的,共培活動安排了五個場次舉主題的講座,包含「大學社會責任與校務發展DNA、民間社會對USR的觀察與期待、大學USR如何永續:制度設計觀點、USR心世代:教師協作地方公共事務的ABC及校務制度變革的關鍵力」,最後並有綜合座談以增進對話討論。

▲活動議程
共培活動議題討論
共培活動當天五個場次的演講中,有三個場次與校務制度有關、一場則是談教師協作地方公共事務的個人經驗,還有請到民間工作者從民間組織的角度談大學社會責任。整理各講者的分享內容,可歸納幾項重點:
-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行動的財務永續
暨南大學武東星校長在共培活動開幕致詞時提到,對於大學在地社會責任而言,應該是藉由扮演地方公共智庫跟人才培育孵化器的兩個角色,再加上社會參與式教學途徑以及行動研究的設計,連結在地公共社群,才能夠協力發展出對地方產業有實質提升的力量。大學也必須承擔社會變遷的催化劑角色,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研究人才。然而,如何永續的朝向這個目標前進?財務的永續經營是大學經營者優先考量的重要課題。武校長強調,從永續發展面來思考學校如何透過制度面的改革「減少對國庫依賴的永續經營模式」是關鍵課題;曾任暨南大學校長的張進福榮譽教授在第一場演講中也強調,找到財源挹注的模式對於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是非常重要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廖嘉展董事長也提到,目前USR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假如有一天政府補助案停止了,這些在地行動是否還能延續?顯見財務永續確實是未來大學要如何長久經營在地實踐工作的重要課題。

▲暨南大學武東星校長致詞
- 成立校內的社會責任實踐整合中心
共培活動中多位講者都提及了校級中心對於大學推動社會責任行動的重要性。例如暨南大學有水沙連人社中心專責校內各個教師社群所關心的在地議題能夠跟地方的各個部門來共同的對話、共同的討論,也成立了水沙連學院推動在地人才培育,還有透過水沙連區域合作推動委員會橋接大學與地方公部門、非營利組織或是企業;中山大學的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以及西灣學院;高雄科技大學則透過USR總辦及諮詢會議來整合全校的行動。

▲校級專責單位負責統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行動,圖為暨大社會實踐資源整合架構圖

▲定期召開水沙連區域合作推動委員會議,橋接水沙連地區官產學代表,交換地方發展趨勢、需求等協作資訊
- 教師社群支持制度
教師是大學教學及研究能量的主力,如何透過校務支持以凝聚教師專業來回應在地需求是大學執行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核心。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廖嘉展董事長也認為要讓大學社會責任行動能夠長久發展,學校必須設法讓真正有熱情的老師可以形成互助的社群。比如暨南大學對於教師的共學、跨領域方案設計及跨領域授課等都有支持制度;高雄科技大學則針對教師專業社群最多可以補助五萬,並且鼓勵USR計畫發展跨領域教學的課群,總經費達120萬元,也制定了微學分、共授課程、創新等。

▲高雄科技大學的教學支持系統
- 新的研究方法典範及激勵機制
陳東升教授在演講中提到,大學必須發展出有別於傳統在實驗室、研究室裡面做研究的知識累積的方法典範,我們要從制度上鼓勵從社會責任實踐過程發展出來的研究議題,或是實際行動之後的創新模式,這些都是大學產出知識的重要途徑。像是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計劃就是秉持這樣的觀點,透過這個研究計畫在過去八年來共聘請了五十多位博士後研究員,他們的專業與場域議題結合進而累積學術上的貢獻。從學術研究方法的新典範角度來看,大學也應該有相應的激勵機制以獎勵這個領域的學術工作者,例如暨南大學改革教師升等制度,採用多元升等途徑來認證教師們的社會責任實踐之貢獻,目前已有5位推動USR的老師採用多元升等途徑;中山大學為鼓勵教師融入社會實踐行動,將社會實踐類計畫納入產學計畫,並依據貢獻度獎勵。另外,也透過不同的薪給制度給予負責社會實踐工作的專案經理人。高雄科技大學同樣也有USR團隊同仁的晉薪制度,也給予USR計畫相關的教學彈性薪資,補助具體優異表現的教師每個月一萬兩千元。

▲科技部人文創新實踐計畫帶動新的學術典範

▲高雄科技大學的獎勵支持制度

▲中山大學教師支持系統
- 教學創新與地方公共事務協作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分享高雄前鎮的路中廟社區的教學經驗,因為接受高雄市政府的委託而進行參與式預算,中山大學透過USR計畫推動路中廟社區的時間銀行,公事所的學生每個暑假都要到路中廟社區去協助推動社區相關工作,也成為實習課程的一部分。學生在這過程認識怎麼跟社區討論、怎麼跟社區互動,進一步了解社區的需求,學生也學習有一些理念上的經濟共享,或者是多元平權、勞動共享的一個觀念。
暨南大學的朱柏勳老師則認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議題的實作,最重的要是培養大學生社會參與的互動能力、態度跟操作經歷,再來是專業如何跟在地議題結合。比如工研院曾在埔里做智慧小鎮計畫,朱柏勳老師在領學生執行青年署的社區參與方案,學生扮演學生書包客座資烙蒐集與採訪,前後七、八年的時間他們總共採訪了五、六百家的產業。台北醫學大學的陳宥達醫師則分享他在USR相關實作課程的教學經驗,他認為帶領學生進入場域,花時間觀察、同理社區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再來是他建議要建立導師生制度。陳醫師也建議降低社會實踐相關課程的門檻,讓更多團隊一起共享參與。
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事務與管理研究所的丁國桓教授分享了水域安全教育課程教學創新經驗,他導入企業界的TTT的教學法,學生實際到開放水域進行學習,老師扮演引導的角色,引導學生去發想設計出一系列的這些水域安全的教案跟教具,比如「浮生六記包有用」、「拋出腦後」,這一類的教具得到非常熱烈的迴響。丁老師認為透過USR操作,老師適當引導學生連結場域議題的,可以達到相乘的效益。

▲高雄科技大學水域安全教育課程創新

▲台北醫學大學USR實作課程
小結
本次USR共培活動,有幾項指標值得參考:
- 大學USR的永續精神:從單一場次最有收穫的問卷調查來看,多數參與者對「大學USR如何永續?」最有感,而「將USR融入校務發展」成為校內USR總體發展的必然策略,包括創新校內制度設計、啟發教師多元升等管道,二者最為切身相關。
- 未來的共培課程和議題需求:因應Covid-19風暴,各所大學亟思在避險前提下猶能具體回應社區需求的行動創新或USR實踐策略,成為最關心的共培議題;其次,校際之間的跨域共同行動,也是參與者對後續共培課程能媒合跨校行動資源整合的合作期待,激發更強大的USR大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