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年度第2學期-桃米六級化筍鄉特色產業文化營造成果報告書
一、社群簡介
本學期桃米六級化筍鄉特色產業文化營造教師專業社群,社群成員的組成乃是跨領域(跨校),由暨大觀餐系曾喜鵬副教授擔任社群召集人,社群成員有:暨大公行系江大樹特聘教授、暨大觀餐系吳淑玲副教授、通識教育中心張力亞助理教授、景文科大餐飲管理系吳忠義助理教授、暨大觀餐系陳國明兼任助理教授、通識教育中心鄭坤全兼任講師、日管處埔里管理站陳建仲主任、水保局南投分局蘇柏嘉副工程司、南投縣議會陳宜君議員、穀笠合作社吳宗澤執行長、日月桐舞美食民宿范光竹負責人、桃米社區發展協會鍾雲暖理事長、桃米休區推展協會黃星豪理事長等,教師專業社群成員共計 14 人。
二、社群活動概況
(一)桃米教師專業社群「六級化筍鄉特色產業文化營造」第一場活動(05/24),探討「筍母的故鄉」在桃米生態村的意義:
1.第一階段透過謝顯林設計師對桃米筍鄉產業發想的分析,讓社群夥伴們對桃米社區的人文地產景有不一樣的認識。
2.第二階段進行學術與產業的實質交流與討論。
3.第三階段試圖建構桃米生態村跨領域、跨議題的共學協作機制。
(二)桃米教師專業社群「六級化筍鄉特色產業文化營造」第二場活動(06/11),從筍文化的視野思考桃米一二三級產業的特色營造:
1.第一階段邀請謝顯林設計師分享桃米筍鄉在青銀共創的新場域,將如何啟動桃米生態村下一個階段開展的新課題。
2.第二階段積極探討桃米筍母產業之地方農業特色營造與產學協作機制。
3.第三階段進行醬筍實作與體驗規設計,透過學術與產業的實質交流進行討論。
(三)桃米教師專業社群「六級化筍鄉特色產業文化營造」第三場活動(07/11),從筍文化的視野思考六級化筍鄉特色產業之文化營造:
1.第一階段邀請謝三瑛創意料理師分享桃米筍包生產的規劃構想
2.第二階段進行麻竹筍創意料理分享交流
3.第三階段桃米麻竹筍產業特色產品研發
三、執行成果效益
(一)從筍文化的視野思考桃米一二三級產業的特色營造
1.回顧 1960 年代是桃米麻竹筍的產業盛世,地方農會曾設立麻竹筍的產業專區和集貨場,在盛況期間每天會有上百噸的麻竹筍生產,是當時居民賴以為生的經濟作物,也促使麻竹筍的產業蓬勃發展。曾經盛極一時的桃米麻竹筍產業,因風土氣候非常適合麻竹筍,地處丘陵地帶,不容易受到外來的病菌侵擾,用紅土種植且需要人力定期覆土,長出來的筍子口感扎實而鮮甜,因台灣早年許多地方的筍農都會進來桃米挑選優質筍母回去栽種,所以桃米又被稱為「筍母的故鄉」。
2.桃米社區從 1999 年 921 地震以來,在各界的幫忙下進行重建工作。在社區居民、非營利組織、政府、學界等跨域合作下,循著教育學習、觀念改變、行動實踐的步伐,從家園的山與水再出發,以生態旅遊結合觀光產業的發展型態,朝著「桃米生態村」的理想前進,成為台灣農村新經濟的典範模式。
3.隨著災後重建過程,桃米選擇走上生態環境的觀光路線,同時吸引許多年輕人返鄉從業,逐漸在上一輩以麻竹筍打拼半輩子所購入的土地上,蓋起一間間的民宿、餐廳,當地農夫也逐漸成為社區資深的解說員。然而桃米的山上卻仍有上百甲的麻筍園,安安靜靜地回歸自然,也等待著人們重新拿起鋤頭,步入筍仔園,重新去挖掘與傾聽「筍母故鄉」的故事,一同從筍文化的視野思考桃米一二三級產業的特色營造。
(二)從筍文化的視野思考桃米六級化筍鄉特色產業文化營造:文化、產業、品牌
1.桃米社區發展協會相關議題:麻竹筍產業文化推廣與遊程體驗優化、筍餐料理(樹蛙亭田園廚房青蛙老闆餐)、與青蛙生態關聯性(鮮筍、加工筍、茭白筍、半天筍、甘蔗筍)、醬筍製作(自然界菌與發酵)、青銀共創、共融體驗活動、伴手禮與加工品 (木藝 X 竹藝)、黃金筍粥、醬筍製作、筍粿、筍包、生產專區、產業衰退、人口外流、社區營造、社會福利…等。
2.桃米休閒農業區推展協會相關議題:麻竹筍農事體驗及伴手禮開發、筍餐料理(秀卿灶腳筍物料理創意研發:辣筍、脆筍、醬筍、筍乾、筍絲、四季鮮筍…各式竹筍料理)、麻竹筍加工廠(直接鹽醃與熱煮、脫水與日曬)、農遊體驗、一日農夫、伴手禮與加工品、麻竹筍加工品伴手禮開發、 二級體驗開發、青蛙粿、百香果醬、災後重建、產業振興、返鄉留鄉、社區見學、休閒農業…等。
3.筍母的故鄉(超過 60 年的故事)與青蛙老闆ㄟ故事(超過 20 年的故事):傳統產業(一級作物、二級加工)、農業生產、麻竹筍(作物)、新興產業(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生態旅遊、青蛙老闆(腹斑蛙、莫氏樹蛙/物種)、山城埔里吉祥物(噗哩)、噗哩的好朋友(親水公園麻竹蛙)、文創商品、故事繪本、數位加值服務、竹林生態系、里山倡議、永續旅遊、國土綠網…等。
(與社群原預期成果之達成率為__100__%)
四、檢討建議
1.「小山選物」做為店商平台,可以協助銷售和推廣桃米的麻主筍產業,再該平台上有新增經銷商的角色,很適合與桃米的餐飲民宿業者做搭配,然而這個仍是次要的,還是要端看桃米這邊,有誰想要出來執行生產桃米的麻主筍包,嘗試生產商品和經營品牌,小山選物才能夠試著協力。
2.製作桃米筍包,冷練可能不是太大的問題,反而是如何強化產品特色,打造桃米麻竹筍的品牌,創觘產品的附加價值和擁有通路,才能夠帶動和擴大生產規模,達成如同「微熱山丘」的模式。如果有什麼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會盡力配合。
3.針對桃米麻竹筍未來想要發展的模式,目前經過兩次的討論看起來方向應該是蠻確定的,就是「產業文化化」的經營模式,將會著重在桃米麻竹筍的體驗和加工模式上,而非著重生產。4.另針對品牌意象,埔里有「最佳主茭」的茭白筍美人腿品牌,那這邊也針對桃米麻竹筍提供品牌名稱「最佳筍友」。
5.桃米在觀光休閒產業上,其實非常具有實力,所以不會擔心沒有產品和體驗內容,比較擔心的是誰要來先開始做。
6.針對桃米麻竹筍包回饋與建議:希望可以在大膽一點,思考各種風味的肉包口味,才有可能讓人印象深刻,例如:「麻婆豆腐」、「筍乾爌肉」等,已可以嘗試蔬食的領域,與未來肉結合,將桃米的毛竹筍包與國際趨勢對接,或者思考與「蟋蟀」等各種回應 SDGS 的永續食材做結合,才有可能開創話題性和市場,而不是回到傳統風味的肉包市場,紅海競爭市場會相當不容易。
7.筍包可以在小一點,或者思考精緻一點,例如麻竹筍湯包,一籠的料量和筍包相當,但價格卻可以賣到 2.5 倍。8.桃米麻竹筍的特色究竟微何?針對訪調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地人的筍湯可以喝冰品,清涼利尿且退火,建議可以把這樣的飲食方式,帶入體驗遊程中,推廣麻主筍剉冰、冰棒或麻竹筍凉湯。
9.與小山選物合作,牽涉到倉儲與上架的問題,目前鮮品上架成本太高,應該思考保值長的加工產品(例如筍乾),讓非麻竹產季時期,消費者觀光客仍然可以體驗到麻竹筍的風位。10.針對人手不足的部分,以及不知道誰可以來做,建議可以思考申請勞動部的多元培笠就業方案,來補足生產過過程中的人事成本,其次筍包的食品加工廠,未必需要設在桃米,而是要放眼埔里,其參當前狀況不建議承租加工廠的經營模式,建議從參廷廚房開始進行生產,否則會有食安法規的問題要克服。
11.由於桃米人材多元,反而需要思考的是有沒有獎勵機制,如同鼓勵餐飲業者研發蝴蝶參一樣,依循過去的經驗模式,讓業者能自動自發投入研發麻竹筍的特色料理,也成為各家餐廳的指標(例如將醬筍融入意式的披薩當中),感覺方法路徑相當多元,端看有無需要採用和沿用這樣的模式,但前提是品牌、主張、論述要有人先做,才能卻把所有人的各自行動最後會回到「復興桃米麻主筍」的論述之中,這個部分坤全似乎有先行動。
12.從旅行業的角度提供回饋,在觀光客的模式當中主要分為兩種,就是散客自由行和團體觀光客,普遍七成的旅遊地符物模式都是從團體客開始經營而成,最後才有機會擴散觸及到散客的模式,桃米紙教堂比較是例外的從自由行慢慢做成團客模式,但最終成熟的觀光模式是兩種客群都能服務經營。而桃米是人才濟濟,在體驗觀光遊程方面,包含我、坤全、宗澤之前都有配合過,都是非常厲害的旅遊地流程規劃人才,能夠提供桃米這方面的協助。
13.剛剛餐點中的筍絲非常美味,可以融入在中式的鹹口麵包當中,可以思考如何與肉鬆搭配,之後會來嘗試研發看看。
14.筍乾爌肉包,其實我們有想過這項產品,但是主要呈現的方式是用刈包的方式來呈現。
15.願替提供技術指導,或開始進行生產看看,會在餐廳休息的時候來批量製作,冷凍販售。
五、活動剪影
![]() ▲5/24 學術與產業的交流討論,建構桃米生態村跨領域、跨議題的共學協作機制 |
![]() ▲5/24 與桃米社區各組織夥伴一同探討「筍母的故鄉」在桃米生態村的意義 |
![]() ▲5/24 謝顯林設計師筍鄉產業發想,讓社群夥伴對人文地產景有不一樣的認識。 |
![]() ▲6/11 分享青銀共創的新場域,將啟動桃米生態村下一個階段開展的新課題。 |
![]() ▲6/11 積極探討筍母產業之地方農業特色營造與產學協作機制 |
![]() ▲6/11 進行醬筍實作體驗,透過學術與產業的實質交流進行討論 |
![]() ▲6/11 從筍文化的視野思考各社區一二三級產業的特色營造 |
![]() ▲7/11 媽媽們麻竹筍創意料理分享交流 |
![]() ▲7/11 從筍鄉特色產業文化營造,探討地方公共議題與實作連結與實務演練。 |
![]() ▲7/11 謝三瑛創意料理師分享桃米筍包生產的規劃構想 |
![]() ▲麻竹筍產業特色產品研發 |
![]() ▲行動研究為教學相關議題,透過筍包議題串接起麻竹筍創意料理分享交流,讓地方農業特色營造與產學協作機制,藉由跨領域知識整合,進而進行各項教學資料庫之建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