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水沙連學術研討會
臺灣當前正面臨嚴重的高齡化、少子女化的現象,其不僅影響臺灣整體人口政策,更牽動各項政治社會經濟等資源的調控,此形勢對長期位處於都市邊緣的鄉鎮地區,其未來發展更顯嚴峻。雖然行政院將2019年訂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企盼透過產官學研社的跨域協力合作,輔以「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政策資源的引入,協助地方特色,以解決我國目前所面臨的總人口減少、高齡少子女化、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及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達成「均衡臺灣」目標。然而,從過往經驗發現,臺灣鄉鎮地方的發展,雖然不斷有政府部門的資源挹注,但普遍面臨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公民社會力發展不健全等問題。是以,位於臺灣鄉鎮地區的大專院校,如何以其專業作為基礎,適時扮演地方發展的協力角色,形塑出大學協力治理共榮發展模式,無疑是當前臺灣高等教育亟需重視的課題。
回顧過往24年的服務、教學與研究經驗,暨大在921大地震後,陸續與許多非營利組織合作,共同參與在地各項震災重建事宜,如: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一同推動桃米生態村與埔里蝴蝶鎮之社造;陪伴南投縣長青服務協會關懷菩提長青村弱勢老人照護,開展社會經濟創新運作模式;參與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飛行少年陪伴增能;接受教育部委託執行南投縣偏鄉數位機會中心學習方案。
另一方面,自2010年起,在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支持下,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即以水沙連大學城作為目標,推動各項社會參與式課程,開啟大學與地方共工共學的跨界學習模式;接續2013年,連續七年獲得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補助,以行動研究作為方法,與水沙連區的公共社群團體,針對環境清潔、PM2.5空污、生態保育、水質環境營造、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偏鄉教育、社區長照、部落文化與平埔文化振興等議題,連結校內各院系所專業師生,規劃各項社會設計方案,同時衍生出各學院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嗣後,在教育部大學學習生態系統的計畫支持下,系統性規劃以培養鄉村發展關懷意識與視野的「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暨微學程」(Return for Rural Re-creation),建構本校通識教育的特色教學模式。
綜上,暨大從參與921震災重建過程以及打造水沙連大學城的創新教學經驗中,已深刻體會到身為南投縣唯一的國立大學,關心並參與在地各項公共事務,不僅只是專業服務,更能從中萃取教學與研究養分。
時序進入2020年,距離上一波《大學與地方的協力治理:方法、議題與行動設計》書籍的出版已有一段時日,且目前各學院皆已累積三年以上之大學社會責任實作的經驗。值此,擬籌劃辦理「第二屆水沙連學學術研討會」,邀集校內各團隊針對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的實作經驗進行書寫,企盼一方面累積水沙連地區的社會實踐知識,同時亦可厚植本校大學協力地方治理的實作經驗內容。
研討會資訊
論文發表工作坊:109年6月12日(五)、6月17日(三)
學術研討會:109年09月28日(一)於本校人116會議室
![]() 觀餐系謝如珍專案助理教授說明論文內容規劃 |
![]() 江大樹副校長說明書籍出版架構與重要時程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