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講師簡介:潘文輝
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理事長
這周我們終於踏入了社區。集合地點是在愛蘭長老教會。那裡的路都很小而且彎彎曲曲的,如果沒有Google Map的幫助,我們可能會在裡面迷路一天還走不出來。 一開始我們先看了愛蘭長老教會的禮拜堂,裡面雖然經過多次整修,但是還是有種原民文化跟基督教文化融合的協調與美感。尤其是那面刻著禮拜堂字樣的匾額,感覺漢人文化也在建構愛蘭長老教會有一定的影響力。木質的建築所建構出帶著樸實美的西式教堂,再加上匾額背後所蘊含的漢文化,深深讓人感受到台灣這塊土地的包容。 |
![]() 實地踏入社區的同學 |
![]() 年代久遠但是敲起來超響亮的銅鐘 |
教堂門口的銅鐘據說是從1871年建堂後就留存到現在的,潘老師有試敲給我們聽,聲音很宏亮。 據說在愛蘭社區還沒有大範圍變成高一點的房子之前,鐘聲甚至可以傳到巴宰族族人耕作的田裏面,除了讓他們知道禮拜的時間快到了,要集合一起來崇拜。也可以在有陌生人跑進社區的時候,作為警示鐘使用。 |
在愛蘭社區偶而可以看到矮小的土角圍牆,混合稻殼、紅土和糖水製作而成,很有古早台灣漢人社會的古樸氣息。土角圍牆在現代也成為了愛蘭社區的特色之一。 潘老師說,以前的人家都不喜歡把女兒嫁來愛蘭台地,因為在這裡生活很辛苦,所以愛蘭社區的一塊坡地甚至還被稱作是「無某坡」。在坡地旁邊是愛蘭社區的洗衣池,我們到的時候剛好看到有一個阿嬤在洗衣服,看到她穿著青蛙裝洗衣服,覺得很特別。因為之前參與其他通識課時,去看了杷城大排的洗衣池,那裡的阿嬤就只有把褲管捲到不要碰到水而已,這樣的差別引起了我們的好奇。 |
![]() 遵循古法建造的土角圍牆 |
![]() 愛蘭社區巷弄中處處可見的靜謐角落 |
愛蘭社區大部分的人口都外移到大都市去工作跟生活了,剩下在愛蘭社區的好像就只有長輩,所以在經過巷子的時候,覺得特別安靜祥和。 如果經過精通園藝的人家,還可以看到圍牆外放滿了正在盛開的盆栽。如果是我們,應該也會想要在愛蘭社區養老,這裡就像是桃花源裡面一樣: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結束完社區踏查後,潘老師為我們講解了巴宰族的歷史與文化。在來這堂課之前,甚至還不知道埔里有巴宰族的存在。 看到他們這麼熱心的保存與傳承自己的文化,很讓人羨慕他們對於自己文化的自信與認同。也不禁讓我們反思,我們會對自己的文化有認同感嗎?同時也能做些什麼來保存自己的傳統文化嗎? |
![]() 擁有許多在地豐富知識的潘老師,正介紹龜殼花紋的石頭的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