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東南亞學系1091課程『巴里島:傳統信仰與儀式』第一次工作坊,於2020年10月12日在人文學院舉行。
- 工作坊緣起
2020年,礙於新冠疫情襲捲全球,防疫意識日漸增高下,特別邀請來自巴里島的伊·古斯帝博士和協同講者馬珍妮老師和東南亞學系 林幗貞老師一同舉辦巴里島供品與儀式工作坊,以視訊方式帶領本校同學認識與穿著巴里島傳統服飾,並學習製作祭儀用供品,透過親身實踐的方式進一步瞭解其中的意涵。
![]() |
講者 伊.古斯帝 博士 (Dr. I Gusti Putu Sudarta) 國立印尼登巴薩藝術學院(ISI Denpasar) 戲劇系副教授、巴里島最著名皮影戲偶師(Odalang)、之一,同時也是甘美朗樂師、作曲家、舞者及編舞家 |
協同講者 馬珍妮 老師 出生於基隆暖暖。 八歲隨父母移居僑居地印尼爪哇,十八歲再度搬回台灣定居。1986年開始參與劇場工作,參與行政票務宣傳以及幕後工作多年,1995年開始接觸國際團隊接待及演出領隊。 2000年遠嫁巴里島成為I Gusti Putu Sudarta 妻子,多次隨夫婿前往美國演出並兼助手至今。 (圖左為馬珍妮老師,圖右為古斯帝博士) |
![]() |
- 巴里島日常儀式
和煦的暖陽剛探出頭,清晨的微風輕撫過大地的臉龐,天空還未褪去夜晚的黑,有一群人,已開始他們忙碌的日常。
巴里島人的生命與信仰儀式密不可分,且多元而繁複,祭祀活動和他們的生活樣態緊密連結;甘美朗的樂音時而鏗鏘有力、時而熱鬧歡騰,有時輕快活潑,流瀉在峇里島的每個角落。
每日、每月,小如家祭,大如Odalan,巴里島人整年有90%以上的日子都在儀式過程當中,色彩斑斕、作工精細的小供品隨處可見,在巴里島上,走的每一步、過的每個日常,都是儀式…..
細看時光荏苒,巴里島人的生活悠閒,又與儀式交織,信仰深嵌入他們的日常,用獨特的方式連結彼此生命,希冀透過本次工作坊帶領學生探究巴里島,在日常儀式與藝術生活中,體現出傳統農村社會型態中之「集體合作」、「聚落凝聚」及「儀式信仰」等社會文化深層內涵。
- 工作坊活動紀錄
![]() 與古斯帝及珍妮老師進行線上視訊課程 |
![]() 進行視訊教學時學員情況 |
![]() 課程中進行供品實作的學員 |
![]() 講者透過視訊正在教導學員們如何正確穿著sarong |
![]() 圖為學員正在學習印尼傳統服飾綁法 |
![]() 學員們試著穿著sarong,圖為男性sarong綁法 |
![]() sarong穿著完成後的樣子,頭上也會綁頭巾 |
![]() 學員正在練習如何綁頭巾 |
![]() 學員在工作坊中,學習如何製作不同樣式的供品 |
![]() 供品製作完成版,在視訊工作坊中,以釘書機和緞帶代替當地材料香蕉葉與竹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