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查眉溪北岸教學成果與心得
課程名稱:外語學習:身份認同與權力
授課教師:許麗珠助理教授兼語文中心教學研究組組長
領隊教師:羅麗蓓副教授/外文系系主任暨語文中心主任
導覽員:潘寶鳳
活動場域:南投縣埔里鎮牛眠社區、守城社區、籃城書房、大灶美術館
活動時間:2022年3月10日(四)下午12:30-17:00
活動目的:“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是“外語學習:身份認同與權力”這門課所探討的議題之一,藉由噶哈巫眉溪北岸移地教學的機會,同學可以更加了解多元文化以及其和文化認同之關聯性。
活動流程:
時間 | 活動內容 | 地點 |
12:30 | 暨大集合 | 人院停車場 |
13:00 | 抵達噶哈巫/四庄 | 牛眠社區活動中心 |
13:10-13:50 | 牛眠壁畫講古
埔里街長舊址外語學習:身份認同與權力 一百五十年教會 |
牛眠社區活動中心
牛眠巷弄巡禮 牛眠基督長老教會 |
14:00-14:30 | 守城壁畫 | 守城社區巷弄
守城望高寮 |
14:30-15:10 | 從眉溪眺望四庄,了解噶哈巫的文化空間~漁獵文化、水神、番婆鬼傳說等。 | 眉溪/守城橋 |
15:30-16:00 | 參觀臺灣歷史博物館「地方流域記憶蒐整計畫」的「人.流:眉溪流域成果特展」。 | 大灶美術館/籃城社區 |
16:00-16:30 | 回程 | 返抵暨大 |
特展資訊:
臺史博「地方流域記憶蒐整計畫」於2022年2月11日~3月12日,在埔里籃城里的大灶美術館 Dazao Art Gallery 舉辦「人.流:眉溪流域成果特展」。
該計畫以眉溪流域為推動場域,蒐集許多地方記憶、耆老口述,搭配博物館館藏文物與研究詮釋,在地方團體的協力支持下,你將看見埔里獨有的人文景緻、認識在地的多元族群樣貌、發覺人群與溪流的互動故事,如 巴宰族 的人群移動、道卡斯族 公田溝的溼地以及 紅瓦厝 多元的料理文化、噶哈巫族 的黑巫師傳說與邊防文化等。
特展資訊:
展 名|人.流:眉溪流域成果特展
展 期|2022年2月11日至3月12日,每日10:00~17:00。
地 點|大灶美術館(南投縣埔里鎮籃城五巷4號)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執行單位|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Mata Taiwan)
成果報告:
108104017 楊書鳳
這次移地教學去了埔里在地社區-牛眠社區,並進一步了解此社區特有的噶哈巫文化及相關背景故事。第一站我們便到了牛眠社區活動中心,除了看到多樣的壁畫和騰柱畫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噶哈巫的巫術文化和番婆鬼的故事。從這些被復興的畫作中彷彿能看到過往在這邊生活的人們,不論是走標還是織布文化都讓人感受到此地平埔族的生活文化蘊含。其中,在聆聽番婆鬼的故事時,更讓我不斷思考其故事和時代的連結,「番」在此地不是作為貶抑一詞所用,而「婆」也讓我聯想到當時女性地位可能相對不高或是他人對女性觀感的聯想,畢竟番婆鬼雖然巫術高超,但為非善類看待居多。更有趣的是,透過番婆鬼的傳說,得知其害怕權威,因此,只要有權威(如警察、官員等相關配件)加持,便可槍殺她們。這也讓我不經過度解讀,聯想到,或許在地傳說多麼的不可思議,還是會添加許多當時的背景,輔以增添公信力和可信度。這些被捻進去的時代背景事實更使原先怪誕的傳說更令人津津樂道。
除了在牛眠社區的導覽外,也去了守城及藍城社區。聽著這些小地方大故事,感受族群間因時空轉換而產生的碰撞,激盪出更多火花和故事。或許這些地方軼聞看似不那麼明顯,但每個習俗或傳言都是曾在這個地方的人們奮力得、實切得活著的經驗談。這些文化和過往在眉溪流域的孕育之下成長茁壯,除了這次探訪的社區以外,在這埔里鎮肯定有更多的故事和趣事等著被發掘和流傳。或許你們都得實地走訪一回,聽聽當地的聲音,當地的人們在說,那些建築和畫像們也都一併述說著,專屬他們的家鄉話。
![]() |
![]() |
![]() |
![]() |
108104030 張明聖
在暨大就讀後,對於埔里在地原住民的印象只有日月潭魚池鄉等邵族相關文化,而牛眠里、守城里、籃城里等相關在地文化,以及平埔族噶哈巫的文化不甚理解,尤其是埔里這種高山地區,竟然也有平埔族相關的文化。在土地公廟時,聽著嚮導的解說,我覺得很神奇,在經過清朝、日治時期、民國初期的侵略以及統治下,加上漢人的通婚、強佔土地,當地的原住民還能保有自己的信仰、文化,以及身份認同,雖然有點令人難過的是:嚮導自嘲說自己的族群是非法的原住民,聽到這裡,讓我不經思考,為何明明是這片土生土長的族群,卻被後來以及外來的族群迫害,而成為現今人們口中的生番、熟番、原住民、山胞等等,先後還被閩南人、客家人、日本政府、民國政府所迫害。土地公廟是當地的社區中心,但在我的印象中,原住民的信仰是基督教、天主教、以及祖靈,但是那邊卻供奉著土地公以及觀世音菩薩,讓我蠻意外的,觀世音菩薩還是落難神像,被撿回來供奉的。牆上有著許多原民文化的磁磚畫,可以看出當地走鏢的習俗以及以平行四邊形為特色的編織,是與其他高山族有明顯差異的,聽嚮導說:他們的編織要需要10000多格,其他文化的編織60-100格就可以完成了,可見其編織文化的獨特性,只可惜此編織技術被視為一種文化遺產,不可以隨意外傳以及展示,會有相關法律問題,無法親眼見識。
土地公廟旁的壁畫,可見當地原民文化及編織的巧妙之處。
在土地公廟旁,可以看到一座仿造出的望高寮,讓我想起當時械鬥頻繁的情況下,各地設有的隘口作為槍眼使用,望高寮的設計也有點相似,作為守護城里,防守泰雅族人出草做記號,在守城里也可以看到另一座更大的望高寮。
走著走著到了牛眠教堂,聽著嚮導訴說著在日治時期,噶哈巫祖先們與基督信仰結識的過程,從崇尚祖靈及巫術,後來為了延續子嗣,改變信仰,從祖靈、道教、最後信仰基督教,門口一塊匾額以羅馬拼音刻寫著聖經中詩篇23章的內容,其中還提到,爺爺是教會長老,嚮導的一個舅舅在爺爺信基督教後又接觸巫術的那天,竟離奇暴斃,雖然我不是基督教徒,但也對其信仰多了一份敬佩之心,透過這座教堂,也可以了解噶哈巫這個多元信仰的形塑過程,除了不同政府、族群,以及居住範圍縮小的迫害下,另一個信仰的力量使其身分、文化認同,更加的複雜與困難,也因此,當地的小孩已經越來越少會使用族語溝通了,烏薩!噶哈巫文化也在牛眠里深根發芽。
嚮導也帶我們看了當地最有錢的林家,1815年的郭百年事件已先造成平埔族人口的大量傷亡,後又有日治時期的霧社事件,造成當地文化重大衝擊,當時林家因對日本政府尚有幫助,便倖存了下來。眉溪流域,一個族群選址定居的重要指標就是有水源的地方,能灌溉作物(水稻、茭白筍),又不乏民生用水,所以眉溪被選作文化發展中心,守城橋水道旁的壁畫也可以看出當地的民生風情。
在籃城書房,除了有好吃的蛋糕、仙草飲外,在展覽館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原住民文物,其中有趣的是,牆上的照片有提到番太祖以及番婆果鬼,番太祖傳說會持番刀、矛等武器抵禦外族出草的原住民;番婆鬼則是結合噶哈巫文化中具有濃厚色彩的巫術,傳說是修練黑巫術的男女修練者,有趣的是,上網查詢結果強調是只有女性會化做番婆鬼,展覽館中的畫也是女性的象徵,特別問過嚮導才知道是男女皆有,他們專吃小孩,怕警徽、警帽,也與網路上的資料有所出入,經由這些,可以看出這些原住民文化已經受到外界許多的干擾,有些也已經亡佚,網路紹的資料也會與當地住民有許差異,他們的身分、文化認同已經融合了許多歷史、文化、信仰各種不同因素。 回到家後,我上網搜尋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在早期漢人社會更有食番骨、熬番膏等恐怖習俗,一說是吃了原住民的肉後,身上會有原住民的味道,如此一來,在原住民出草時,會因聞到同伴的味道而不會前來獵殺漢人;另一說是原住民身上除了頭髮、大小腸外,其餘部位皆可作為藥引子,且具有治療瘧疾等難治之症的奇效,而在清朝時更有官員來埔里視察,發現埔里更是販賣番肉的主要地區,且價格不斐。因不同的文化、習俗,導致漢人、原住民間的種族衝突,經過歷史的沖刷後,原住民已經有些不會說自己的母語了,原本原住民的名字也改成漢人的姓名,甚至母語已經亡佚,早已混淆自己的身分認同。
![]() |
![]() |
![]() |
![]() |
![]() |
110104504 Mak Wai Kwong
台灣有著豐富的原住民族群及文化,對於僑生來說,是值得認識和探索的,但由於原住民族群相當眾多,卻人口不多,不少隱沒在城鎮發展中,又或處於深山偏鄉中,要深刻體會原住民族群及文化實在不容易。
噶哈巫族對我是完全陌生的原住民族群,資料顯示噶哈巫族仍未是台灣中央及地方政府認定的族群,近年一直努力於正名運動。看見牛眠教會外牆上以噶哈巫語刻寫的詩篇23篇,原來是採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我相信這不是噶哈巫語原本的文字,又或者這個族群一直都沒有自身的文字,為了方便保存和傳承,於是使用拉丁字母拼寫系統。噶哈巫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極度瀕危語言之一,而拉丁拼寫似乎是全球不少瀕危語言的保存方式之一。
我不懂得評價這樣的語言保存方式的好壞,畢竟存在總比消失強。我自身也算有這樣的族群經驗。我祖籍廣西,是壯族人,當然這只是出生證明記錄而已,我一直在廣州和香港成長,基本上不會向人介紹自己是壯族,也完全沒有壯族身分認同。我完全不懂說和寫壯語和壯文,從我小時候(上世紀80年代)到如今每次長途跋涉回鄉,都甚少聽見鄉親父母說壯語,即使年近百歲的老人都在使用帶著很濃鄉音的粵語,亦因此我的母語實際上是粵語。至於壯文,和越南和泰國文字有著十分親密的關係,但自1949年後,就已經基於拉丁字母而拼音化,而且兩度轉化,後來更將有拼音文字的特殊字母消失,統一全部使用拉丁字母。壯族算是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有近1,700萬人口,但失落了原有語言和文字(不論是文化、政治、經濟、人口原因),壯族的少數民族身分認同感迅速淡化和沒落,相比於仍有自己語言文字的藏族、維吾爾族等,壯族文化幾乎毫無防禦力地為漢族文化吞噬。
語言和文字對族群身分建立和認同十分重要,否則就沒有「同聲同氣」一家人的歸屬感和連結,特別是台灣原住民族群在人口、社會、經濟,甚或政治上都處於邊緣狀態,族群和語言的正名、保存和發展就更加刻不容緩。我很慶幸在行程中聽到導遊和她的潘姓親屬以噶哈巫語對談,就是有外人聽不懂的自家語言,族群才有自身的身分和歸屬感。教會中的噶哈巫語經文顯示聖經翻譯亦有助保存族群語文。有自己語言的《聖經》不獨是傳教上的需要,也是一種宗教本色化的表現,而本色化就是一個既吸收外來文化,又保存自身獨特身分、語言和文化特徵的過程。由於宗教語言帶有不少哲理和新觀念,宗教語言的本色化的確有助目標語言引入一種高階化(非日常用語)的表達,以及活力(不斷有創新詞彙和用語)。
消失的古厝,除了遺憾,還有甚麼?
此行最失望就是原本的古厝已經消失。我在香港住在傳統的客家圍村多年,是已經被列為文物徑,圍村內仍有昔日的牆垣、祠堂,甚至仍保留只能葬村內原居民的圍村墓園。當然,圍村內的房屋都經過不斷改建又改建,真正的古老宅第所剩無幾,而我住的中古房屋就仍然在新式大門內,保留著昔日的古老木門,還有吊扇。發展和保存是永遠的兩難爭論,這不只是大城市的保育之爭,在原住民族群中更是擺在面前的日常。發展和保存不應該是只可擇其一,可否兩者平衡共生?的確已有不同的嘗試,也應該繼續有不同的嘗試,但真的要締造一種新氛圍,莫再把發展和保存放在兩個對立面,就如語言一樣,總是要有發展和保存才能夠有根基和有生機。語言要不斷有新的詞彙和表述,才不致和生活及大環境脫節,變成一潭死水;語言也要有古語和傳統的承傳,才有脈絡,才能夠在求新的過程中不致失去了自身的體系。
![]() |
![]() |
108104071楊晴珈
從第一週老師說這堂課程這學期有兩次的移地教學開始,就期待至今。不僅僅是因為能逃離沉悶的教室,暫時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也因為能夠更深入了解所踩踏著的這片土地,來南投讀書,豈能不了解南投事?
第一站就用兩片磁磚牆為今天的三小時課程做一個大綱介紹。不誇張,我大概在那兩面牆底下,盯著那上面的一片片磁磚以及最後拼湊成的圖像,著實看了整整十分鐘。有一句諺語就說了,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誰能想到這一片片看似不起眼的磁磚,在人們的巧手下,能夠完美並豐富地呈現出一個小型社會的文明與文化,這背後得付出多大的時間與心力!過程中的找細節環節也是我覺得導覽過程中一個很有趣的部分,這讓大部分的人都能夠擁有參與感,而不是只有聽導覽員解說,提振了一大半人的精神,緩解了午後想睡的心情。
在前往教堂的路上,走過了很多的小巷和住家民宅。看到了舊時候第一和第二有錢的家庭、牆上的田園生活壁畫,這些無一不都是在提醒我們過去真實的存在以及我們後人該對前人有多麽大的尊敬!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
![]() |
![]() |
108104024王詩雨
在星期四的中午,與同學在停車場集合,準備一同搭車前往牛眠社區。當初聽到牛眠社區在埔里的時候覺得很是驚訝,在埔里待了三年的我,竟然還不知道埔里有這號地方,可能我從沒有試著踏入鄉野間,也或許是網路上的打卡景點縮小我對埔里的認識。我對於埔里的印象充滿著車來人往,當我們一到牛眠社區,這裡只有偶爾路過的車,偶爾路過的狗,還有偶爾幾位出來查看吵鬧聲來源的老人家們,這裡是如此的安靜,步調如此的緩慢,卻隱藏著許多歷史故事。
導覽員先是為我們講解壁畫上的涵義,這裡會被稱為牛眠社區,是因為有座山看起來像是一頭牛在休眠的樣子,在前往眉溪的路上也有讓我們看到那座山,雖然沒拍到照片,但確實很像呢! 另外導覽員也提到,噶哈巫族是善於織布的族群,服飾上的圖騰是由平行四邊形所組成的幾何圖形,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卻艷而不俗。當初聽到噶哈巫這名稱中有 “巫”這個字,我心想是不是跟巫婆有關 ? 還是只是單純的音譯呢 ? 這問題沒在我的腦海中持續太久,導覽員就剛好提到了。原來,噶哈巫對於巫術是有研究的,當別的族群遇到自然災害時,有的會祈求上天,也有的會獻上祭品,而噶哈巫則是派出巫師,心神一致的念著咒語,迅速地擊退洪水,或許這樣的故事放在目前的背景下,只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巧合,卻是凝結族群向心力的重要一節,也再次證明“噶哈巫”的存在。
接著導覽員帶領我們參觀了教堂,一路上走來,聽著狗兒的叫喊聲,同學的聊天聲,頓時讓這個安靜的社區醒了起來,雖然我不是基督徒或是天主教徒,但看著這間用信仰一磚一瓦所建起的教堂,我閉上雙眼,想像著周末到來時,男女老少齊聚一堂,互相聊天,互相分享對神的敬愛,這不只是一間教堂,這是連結彼此的橋樑,也是個尋找身分認同的好地方。
番婆鬼也在這次的導覽中提到多次,光從名字看一定會刻板的認為只有女性,但事實是也有男性的番婆鬼,要成為一位番婆鬼並不容易,要先發絕子絕孫還有家人死光的毒誓,才能獲得強大的力量,但有趣的是,凡碰到警徽警帽,法力就會失效。對我而言,比起強大的法力,我更需要家人的存在,我會做出這樣不同的選擇,或多或少也是生活環境的影響,若我的家人待我不好,或許我就會選擇當番婆鬼。
最後,感謝麗珠老師安排這次的移地教學,無論是知識以及心靈,都讓我收獲滿滿。
![]() |
![]() |
![]() |
![]() |
108104020何崑銘
在聽說禮拜四要去外面實地考察時,我的心中是非常期待的,因為自從上了大學後,還沒有在課堂上有外出的經驗,尤其是在南投這個有非常多歷史背景的地方。
在公車上我逐漸地了解了我們今天的行程安排,原來我們要去參訪居住在南投平埔族社區。原住民在台灣已經生活了許久,其文化很早之前就已存在,但到了現在,臺灣在不同政權的殖民下,原住民受到了許多迫害,不少文化受波及,甚至在強權下被同化。在經過了公車上漫長的等上漫長的等待後,終於到了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牛眠村。
左圖是位於牛眠里社區中心的噶哈巫族以磁磚鋪成的牆壁,可以看到上面有屬於他們文化的特定物品及走鏢習俗。以平行四邊形的方式織成的傳統圖騰,特別的地方在於跟其他原住民族群不同的地方是,其他部族上的圖案通常是圓形或菱形。
而在壁磚的隔壁有土地公廟跟觀音亭,一開始原本還沒什麼感覺,但一想到我們身處於原住民的社區,卻看的到屬於漢人文化信仰的廟宇,不由得感嘆文化之間相互融合所帶來的景觀是多麼的多元。用於觀察的瞭望台在現今被改造成為等公車時,用來蔽陽光的建築,使遺留下來的古蹟能再次被用於有用的地方是非常不錯的概念。
然後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也是位於牛眠里,一所基督教教堂。令我驚訝的是沒想到在這裡居然還能看見由國外信仰所興建成的建築,讓我不禁感嘆噶哈巫族對於外來組群文化的包容力是多麼的大。雖然隨著強勢文化所帶來的一些影響,使得許多原住民的後代逐漸的丟失自己原本的語言,但當我看到教堂外面的木板刻還劃著噶哈巫族的語言時,發現仍然有人致力在保存語言以至於不讓其消失,讓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及佩服。
左邊的這張圖的建築物,是當時噶哈巫族用來教學原住民學生的重要場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要保存一個文化使其得以繼續傳承下去,就是要靠下一代的努力。此外,有了較多對自己文化的知識,才能使自己的身分認同更加的強烈,使自己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仍保有自我,知道自己始終是屬於噶哈巫族的一員。
下一個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眉溪了,就如在歷史課本學到的,文明都是在靠近水源的地方發展起來,而噶哈巫族也不例外。而橋樑上的故事也十分的吸引我,所以我認為這條河在噶哈巫族來說十分重要。
經過了這次移地教學後,我對特定原住民的文化又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也讓我知道了要長就保存這些文化是多麼的困難。所以我希望政府跟民間可以多多的幫助少數但重要的多元文化能繼續的在台灣的這片土地生存下去。
![]() |
![]() |
![]() |
![]() |
108104070黃紀潔
還記得那天的天氣十分炎熱,忘了塗抹防曬的我,帶著既興奮又期待的心情,乘著熱鬧的遊覽車,開始了我這堂課第一次的校外教學—「眉溪北岸」小旅行。一開始我們來到了牛眠社區活動中心,像天氣一樣熱情的導遊,開始滔滔不絕地介紹平埔噶哈巫的圖騰和泰雅、賽德克、布農族的圖騰哪裡不一樣,講述牛眠里的特色,他們的血統純不純正…等。而噶哈巫又稱「眉溪四庄番」,是由現在的「守城份」、「牛眠山」、「大楠」、「蜈蚣崙」四個聚落組成,經過導遊的講解,我才發現原來隱藏版的平埔族還有這麼多,他們仍然努力地留存自己的文化、保有自己最美的特色,像是聚落形式、祖厝建築特色、充沛的水源造就農業花卉的重要。在圖片中可以看到一個很像山的地方,其實認真看是一隻牛在睡覺,非常的有創意,牛眠山聚落是以牛眠山麓而得名的,直接點出此社區最重要的特色呢!
第二站,沿著鄉間小巷走著,一邊探索村落內路旁牆壁上的圖案可能富有的意義,喜歡這種悠悠寂靜的感覺,彷彿融入了當地,就好像也是這個部落的一份子一樣。接下來是我最喜歡的部分—牛眠教會的教堂,它的整體設計和建築非常的有美感,可惜的是不能進去一探究竟,外面還掛著噶哈巫語的聖經,還是導遊的家人親自翻譯的詩篇呢!
第三站,鄉間小路總會存在一些具有意義的文化特色,即使是一個交叉路口的一面牆和道路地面。畫著噶哈巫的特色,並寫著噶哈巫三個字在地面,讓身為觀光客的我們不自覺地就想佔過去留一份紀念,拍照的過程超刺激,速戰速決深怕有車經過。守城部落裡望高寮建築,敵人可能從四面八方來,必須時刻警惕。沒想到只是一個平凡的建築,卻扮演了一個如此重要的角色!
很快地來到了最後一站『人·流:眉溪流域成果特展』,炎炎夏日裡的探訪已經有些許的疲憊了,這時的我看到是參觀室內展覽,身體不禁又提了起勁,講師介紹的非常好,讓我更加了解眉溪流域的風土、人文、地物、好食、美景、以及歷史。多元的族群樣貌、豐富的技藝造就了此地區極有特色的文化。還有在此展覽旁的藍城書店,整個氛圍讓我想沉浸在書香世界中一整個下午,令我感到舒服輕鬆自在,比較可惜的是在書店的停留時間很短,並帶著不捨的心情離開了。
最後的最後,走了一下午的路口乾舌燥的我們,特別感謝老師招待的下午茶和點心,大概是天氣太熱還有一直在走路吧,咬下去那一口的瞬間真的是無比的幸福!坐在那裡暖風緩緩地吹過來,一口一口的慢慢品嘗,愜意的休憩了一下,同時今天校外教學的每一刻也都一幕一幕的浮上腦海,收穫良多,感謝老師舉辦此活動,也謝謝導遊辛苦她了。很開心能夠和大家一起出校園走走,除了太陽真的太熱情了之外!那天的我帶著心滿意足的笑容結束了這場小旅行。
![]() |
![]() |
![]() |
![]() |
![]() |
![]() |
![]() |
![]() |
108104027 盧奕彤
這次移地教學老師帶我們進到了埔里在地社區,透過專業導覽員的介 紹,讓我們得以瞭解埔里在地多元文化與身分認同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結合性, 進而與我們的課程主題-Cultural Identity 做連結學習。 在這一整個下午的移地教學過程中,導覽員帶著我們走進社區的巷弄裡 穿梭,了解關於牛眠、守城、以及藍城這 三個社區的文化及歷史故事,每個社區都 各有特色,在導覽過程中也發現了這三個 社區雖然名稱大不相同,但巷弄裡的樣子 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常常可以在巷弄裡的 牆面上看見類似的壁畫,即使上頭所描述 的故事並不相同,但這樣用壁畫流傳故事 的文化卻都在這三個社區中閃閃發光著, 右圖便是導覽員在介紹壁畫時的畫面。 另外還有一個讓我覺得很特別的是:牛眠、守城、及藍城這三個社區,都 與平埔族-葛哈巫族息息相關,導覽員帶著我們觀看巷弄裡的磁磚畫,去認識這 個平埔族的文化歷史故事,其中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因為葛哈巫族是平埔 族,所以它的圖騰裡有著方形 結構,是高山族較不會出現的 幾何圖形,此外,葛哈巫族有 個特色織布是在走鏢競賽中獲 得第一名的人才能掛在脖子上 的殊榮,而這塊織布上的圖形 是平行四邊形,根據導覽員的 說法,這是全台灣唯一原住民文化裡 有平行四邊形的圖騰,這些細節是我 們平常根本不會去仔細注意的!可想 而知,我們能夠學習的文化知識還有 好多好多,也是從這些文化背景知 識,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塊 土地所富有的故事,不僅僅是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對我們來說很新奇的平埔族文 化,也可以讓我們發現其實還有好多當地居民存有著對自己文化的身分認同以 及文化意識,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及反思的! 除此之外,在整個導覽過程中,還有大大小小 讓我覺得相當有趣且特別的事:葛哈巫族許多巫師的 故事(包含導覽員自身也是葛哈巫族的後代,左圖是 剛好在路上碰到導覽員的舅舅)、番婆鬼的故事、教 堂葛哈巫族與詩經的事件、日本觀音漂流至此地、 藍城社區的武術…等等,這些種種特殊文化,是我 們平時在教室上課無法 親身、親眼體會到的, 也是我們沒有深入瞭解 不會知道的原住民文 化,導覽員根據自身的 經驗以及家族故事,告訴了我們許多特別的歷史故 事,這一下午一路跟著導覽員走,真的聽故事聽得津津有味! 在藍城社區時的導覽,還有聽見了平埔番祖廟的介紹,看著圖片便讓我想起之前曾修過的通識課, 也有進到蜈蚣社區去走訪,所以有稍微了解到相關的 文化故事,而導覽員也有提到了流域文化,以及這三個社區之間的糾葛。 可能這些種種故事多數都已經是過往的歷史,但卻也能夠帶給我們一些 反思,並且更加瞭解了我們現在所身處的這塊土地富有著怎樣的多元文化,更 讓我們在聽導覽的過程中,感受葛哈巫族人對於自身的文化身分認同,進而使 我們去反思自己對於自己身處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著什麼樣的身分認同呢? 最後除了謝謝導覽員的介紹以外,也要謝謝老師跟主任讓我們有機會到校外移地教學,甚至請我們吃好吃的喝好喝的!能夠出去校外參訪學習又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