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參與式課程教師社群工作坊】
時間:109年4月22日 14:00-17:00
地點:R立方學堂
主持人:陳文學
參與名單:劉明浩、謝如珍、唐淑惠、劉家銘、林怡資、蘇慧倚、劉采婷、黃玉蓁
邀請社參課教師社群透過工作坊形式,
探討社會參與式課程教學議題,包含教學前的準備、教學設計、教學困境等經驗交流。
有關學校教學創新的鐘點費1.5倍獎勵補助,
課務組期待我們可以自己把社參課的補助方法擬出來,通過這次的討論,
說明社參式課程為什麼需要補助、需要盡什麼樣的義務、社參課程的內容為何。
希望透過本次會議,重新梳理社參課程的教學模式。
討論議題中,針對社會參與式教學的理念、內涵與評量方式,提出:
「你所認知的社參式教學是什麼?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什麼不同呢? 」、
「以教學前、中、後等三個階段來思考, 在教學經驗累積與付出的過程中,你做了什麼樣的教學準備,或是遇到什麼樣的困境?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以社參式課程的教學經驗,有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有效衡量社參教學的績效或成果?是否能提出比較具體建議?」等三個議題,
讓老師們提出教學經驗與看法。
整合了幾位參與教師的經驗與交流,彙整重點說明如下:
1. 社參課程應結合「課程知識」與「議題脈絡」,讓學生透過參與及反思的過程,
啟發他們對社會議題的問題意識與行動構想,甚而開展真實的社會行動。
有關社參課程的操作方法相當多元,
但不論是採以觀察、參與、居民互動,抑或是方案行動,都應以課程之教學目標為依歸,
至於課程的社會參與程度要多深、多廣或是多麼彈性動態,則端賴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規劃而定。
2.有關教師、實作與學生等三層面的指標,初步結論如下:
(1) 教師面:具備專業知能、動態課程設計、實作技術、場域關係、議題熟悉度。
(2) 實作面:真實情境或議題、體現做中學的精神、同學實際參與實作。
(3) 學生面:學習專業知能、了解社會問題、需求或資產、培養社會責任、學習團隊合作、培養溝通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