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社群為一群志同道合的工作者撥出各自時間進行互動及交流,以激發教師於教學上的創新,並進行自我反思與成長。
本校教師專業社群自101年開始,從原本的件數9件至現在高教深耕的挹注108學年度已高達61件,人數更高達204人次。
本108-2學期的件數如下圖。
編號 | 社群類別
(領域) |
社群名稱- | 審查結果 |
1 | 同 | 大數據創業之人才培養 | 通過 |
2 | 同 | 科技學院專業知能學習社群 | 通過 |
3 | 同 | 電機綠色能源與實務發展社群 | 通過 |
4 | 同 | 英語文必選修課程教學及課外活動成效分享會 | 通過 |
5 | 同 | 建構人文與社會科學統合學群 | 通過 |
6 | 跨 | 職涯導師社群 | 通過 |
7 | 跨 | 虛擬實境解謎遊戲創新教學法研究社群 | 通過 |
8 | 跨 | 半導體More than Moore 創新新興產業社群 | 通過 |
9 | 跨 | 語言分析軟體Praat 應用於華語語音聲學 | 通過 |
10 | 跨 | 全英語授課經驗分享社群 | 通過 |
11 | 跨 | 臺日大學社會實踐之理論與實踐研討教師社群 | 通過 |
12 | 跨 | 愛蘭船山教師社群 | 通過 |
13 | 跨 | 圖片與歷史敘事討論會-眉溪流域 | 通過 |
14 | 跨 | 房里風華教師社群 | 通過 |
15 | 跨 | 地方產業鄉村永續發展教師社群 | 通過 |
16 | 跨 | 系統思考之教學與研究教師專業社群 | 通過 |
17 | 跨 | 國文跨域創新教學研究 | 通過 |
18 | 跨 | 東/南亞跨境民族與邊境治理之二:中國在/與東南亞 | 通過 |
19 | 跨 | 服務學習教師社群 | 通過 |
20 | 跨 | 應用「遊戲化教學」於全球永續環境議題之教學發展 | 通過 |
21 | 跨 | 飛翔的視野-守候籃城 | 通過 |
22 | 跨 | 生態村與大學的協力網絡:桃米教師社群 | 通過 |
23 | 跨 | 埔里生活生態博物館 | 通過 |
24 | 跨 | 雙溪流域-眉溪與濁水溪流域的區域治理與地方創生 | 通過 |
25 | 跨 | 創新創業課程開發與實務學習設計 | 通過 |
26 | 跨 | 偏鄉教育行動網絡教師社群 | 通過 |
27 | 跨 | 眉溪四庄 | 通過 |
28 | 跨 | 永續發展專業知能教師社群 | 通過 |
29 | 跨 | 以山地偏鄉的社區及家戶調查建構醫療大數據倉儲 | 通過 |
30 | 跨 | 跨域領域共授之程式教育教學設計 | 通過 |
31 | 跨 | 108課綱素養導向學習教育改革教師專業社群 | 通過 |
32 | 跨 | 跨領域教學活動設計 | 通過 |
33 | 跨 | 偏鄉108課綱教案行動社群 | 通過 |
34 | 跨 | 埔里基督教醫院執行長照政策之成本效益:社會觀點分析 | 通過 |
由此表格可知教發中心非常用心經營教師專業社群獲得許多老師的認同,也讓老師多元化與跨領域交流,減少老師們的隔閡,激發老師並拉高學生的學習成效,製造雙贏的策略,促進教師實踐知識的分享與創新。
在此高小編舉幾個社群的例子,與你們分享:
●案例一:
籃城教師專業社群為教發中心長期支持的教師社群之一,它的目標共學是針對「候鳥、紅甘蔗、胡桃鉗」這三個籃城區域特色元素,讓不同領域之教師在透過實際場域的參與後,未來在後續課程與在地實踐的實務設計上,增進帶領學生對真實問題的理解、回應與採取實踐行動的能力。
●案例二:
本校觀餐系-地方產業與鄉村旅遊鏈結發展教師社群是由一群非常有熱忱的教師,從原先的6位教師到現在108-2學期人數已突破20位,老師一同提升教學能力,此社群以定期方式進行座談會及實務研討進行共同討論,分別就成員所授課程、授課對象與學習需求知差異,教材準備方式進行討論,相互分享經驗與心得,提升教學能力。並透過專業技能結合理論與實務,提升觀光休閒與餐旅館理科學專業人才的培育。
有時高小編接到老師的電話,向老師問候一下:「教師社群對老師們的幫助大嗎?或是有什麼需要改善的地方嗎?」電話那頭的老師總說:「有高教深耕教師社群的經費補助,讓社群老師可以請到不同縣市的教師前來指導有關教學、班級經營…方面的困境,並且還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分享教師們的教學經驗。真的非常感謝教發中心與高教深耕的協助,希望未來還可以邀請更多教師的參與,讓社群發揚光大。」
藉由教師專業社群,高小編才知道,原來老師也是會遇到困難或無法解惑的事情,教師社群可以促進教師同儕的教學相長,並透過高教深耕計畫的經費支持,讓教師可以跨校跨領域的結合,與業界的交流,瞭解社會實務現場運作與脈動,提早強化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 社群聚會
- 專業社群特別邀請講者為老師分享自身教學經驗
- 跨領域社群與他校教師互相精進自我
- 教與學不只於教室更可以於社區於每個角落
- 觀餐系教師參與率逐年上升
- 社群跨領域,並使用遠距讓他校教師一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