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動邀請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徐淑瑛教授,分享實施全英語教學心得,並探討如何鼓勵學生使用英文參與課堂討論,以及老師如何對於學生的表現給予回饋,達到教學目標。以全英文的對談方式,提出不同面向問題,並發下學習單,讓本校全英語授課教師與助教進行分組討論。各組之間彼此分享經驗與看法,講者統整所有參與者對於EMI相關活動的回饋意見,並在本次活動中統一回答與討論。
首先,徐教授跟大家介紹EMI的定義:在母語或第一語言非英語的國家,針對母語非英語的學生,以英語作為主要使用語言,來教授學科課程的教學方式。接著討論到「Backward Design (反向課程設計)」,透過三個重點來研究如何設計課程。第一個重點是期望學生有什麼「學習成果」(例如:用英文撰寫一份科技報導)、第二個重點是「如何證明已達到學習成效」(例如:報告、考試)。第三個重點是「需要什麼教材以達到學習成效」(例如:教授科技相關單字)。
接下來一部分,徐教授和大家討論到「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徐教授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是Deductive/Indeductive teaching (演繹式/歸納式教學)?」。各個組別皆有老師分享其自身經驗,其中,國企系許文忠副教授分享道:「我會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先自己思考並表達出意見,同時也試著引導他們到正確的答案上。」他認為這是演繹式教學與歸納式教學的整合。徐教授隨後講解兩者的差異:演繹式教學是屬於較傳統的教學方式,首先會給學生概念或規則,經由一連串的例子驗證此概念或規則;歸納式教學則會先呈現數個範例,請學生從這些範例中觀察出某個反覆出現的特徵,來歸納出一個規則。徐教授也分享兩種教學方式可實行的步驟以及自身的實作經驗。
再來,討論到「Constructive feedback (建設性的反饋意見)」。建設性的反饋意見並非是「你好棒、做得好」這種純讚美的話語,而是像「我對於你在…方面的分析感到非常認可、我認同你…的方式」這種具體的鼓勵。在給予反饋時,盡少講出「必須」這類強烈字眼,可選擇較柔軟的字眼如「建議、可以」。
透過這次的講座,本校全英文授課教師、助教與徐教授互相交流EMI課程的想法,同時討論到本校EMI課程可改進的地方,並期許本校EMI課程未來能有更多元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英語文的學習動機。
講師徐淑瑛教授分享自身教學經驗
語文中心許麗珠組長與其組員分享如何給學生建設性的反饋意見
國企系許文忠副教授分享自身在演繹式/歸納式教學中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