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社會實踐行動團隊:
大一國文「閱讀地景:走進埔里眉溪四庄的邊境傳說」
文/人社中心潘寶鳳專任助理
由徐秀菁與陳正芳老師負責的【A-2提升閱讀書寫能力】走進地方,閱讀地景-大一國文地方創生課程,邀請人社中心協力,以前後兩週課堂簡介與實地踏查的課程規劃,帶領學生走讀四庄,深入文史,愛上腳下這塊土地。
橫跨眉溪兩岸的四庄-牛眠、守城、大湳、蜈蚣,古時以高山為屏障與他族相鄰,清、日政府皆看重此地而設置防禦、交易等措施。神秘的巫術傳說籠罩著山水環伺的噶哈巫村莊,不但是人文地理的邊界,也是諸多歷史現場的據點。
在學習單上標註平埔地圖
109年的3月25日早晨,踏進大一國文課的教室,迎接一雙雙陌生又炙熱的眼神,來自暨大水沙連人社中心的潘寶鳳以「誰是四庄番?噶哈巫的邊境傳說與主體性論述」為題,搭配學習單,讓學生透過標註地理位置的圖象,感受眉溪四庄位於埔里邊區獨特的族群關係與社會情境。
眉溪四庄踏查
人社中心的潘寶鳳身為族人及埔博網絡文史組的雙重身分,深知平埔文化乃兩百年來打造埔里小鎮魅力的底蘊,因此規劃以體驗式小旅行,引領同學深入噶哈巫文化。走讀課程分成上下午各一班,扣掉車程後僅有短短兩小時,因此設定以眉溪四庄最具特色的蜈蚣社區為定點,並針對班級不同屬性規劃-上午的原專班以體驗邊區人文歷史-蜈蚣崙換蕃所為主,同學們帶著發票或二手良品換到喜歡的物品,感受到百年來再現的歷史與祖先「分享」的精神;下午的班級由各系大一生組成,設計以蜈蚣舞蹈團展演噶哈巫樂舞文化,並帶著大家一起唱跳、體驗牽田儀式,感受異文化之美。
![]() 透過番祖廟前地面的平埔意象學唱噶哈巫歌謠 |
![]() 體驗蜈蚣崙換蕃所的歷史再現與文化創新 |
兼具溫度與興奮度的回饋
對於老師們精心規劃的走讀四庄課程,同學多給予正面肯定,依回饋內容大致分為幾類:
- 整體肯定
我覺得這次活動辦的很成功,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要不然來這裡讀四年可能都不會有機會接觸到;謝謝老師們的講解還有帶我們去山下親自走訪讓我們更了解;我覺得十分驚豔,想不到一個看似不大的蜈蚣社區,竟然有麼多的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雖然蠻累的 不過親自走訪一趟才發現更可以體驗到當地的文化,腦子可以很深刻地記下每一個所教的知識;我覺得這個參訪很讚,希望以後可以多多舉辦;
- 意猶未竟
希望能多介紹當地平埔族的歷史和地方風俗民情;內容豐富,希望有機會可以再邀請多一些地方耆老跟我們分享在當地生活的故事;關於課程則是能夠減少課堂的介紹,更多的實際找尋資料與創造新題材;社區營造做的很好,另外參訪中途有看到學長姐幫忙畫的畫,希望未來也有機會去。
- 領受文化差異之美
透過這一次的課程我初步的認識到不同民族的文化,我認為這是一個寶貴的經驗;體驗及了解到很多平常不會接觸的文化,很喜歡這次的活動;透過這個活動也可以更了解埔里的平埔族;與同學互動的地方特別令人印象深刻,課程中如果增加一些這樣的活動,感覺會更加的有趣!
- 感受地方文史魅力
此次課程有別於以往一直待在教室上課的經驗,透過參訪可以獲得很多的收穫,實際的瞭解埔里在地,體會當地村落的生活,增廣見聞,開拓視野,發現文化與土地之美,非常的有趣也使人印象深刻,是非常棒的活動;讓我曾想或許畢業後作為歷史系的一份子可以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覺得透過這次的地方創生演講了解了埔里從古到今的歷史發展和演變,雖然還不熟埔里的文化,但經過這堂課了解很多;課程的時間掌握恰當,也學到新知識,更了解地方歷史與文化了。
- 行銷埔里
希望更多社區能加入地方探索的行列,找尋辦法吸引背包客或外籍旅客。
還有同學以剛學到的族語-八嘎打哈壓!(謝謝的音譯)加碼回饋!相信當再度踏上這塊土地,一定能交到當地的好朋友。
翻轉教室,五感學習
本課程理論與實務並重,讓學生走出教室,置身地方氣息,了解文化生成背後的環境因素,進而對地方有感。除走入田野實際踏查,五感體驗人文風情外,發揮翻轉教學的精神,帶動做中學的動力;引入歷史縱深,接軌地方當下。有深度而不失靈活,有創意而兼具涵養,使課程成為無界場域,具備高度的社會實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