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社會實踐行動團隊:原專班「平埔聚落田野調查」
圖文/人社中心潘寶鳳專任助理、原專班唐淑惠兼任講師
「田野調查與書寫」為原專班觀光文創組大二必修課程,今年與水沙連人社中心是第2次合作。學生透過眉溪四庄的空間觀察、地圖繪製、人物訪談或活動參與等,對於人物地景有更深刻的描繪與體悟,直呼「田野原來這麼有趣!」
田野調查原是人類學獨特的研究方法,如今廣為各個領域、學科所應用。「田野調查與書寫」乃是原住民專班觀光文創組大二必修,自系所成立以來,今年已進行第五年的課程。自第四年開始,本課程開始導入眉溪四庄,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傳統田野調查著重「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兩者都奠基在長期關係的建立上,了解並深入社區生活脈絡,才得以進行。加上只為期一個學期、並限定每周特定時段三小時內,透過設定好的田野,讓學生磨出一點「人味」,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與田野一起完成的田野
所幸,這是一個與田野報導人一起完成的田野。透過本校水沙連人社中心的專任助理,同時也是在地人的潘寶鳳引薦,快速地進入眉溪四庄的生活網絡,與在地組織、耆老或青年建立關係。去年初嘗試,以蜈蚣社區為主要場域;今年則更大膽嘗試,以牛眠社區為據點,由學生分組負責四個庄的空間觀察、地圖繪製、人物訪談或活動參與等。
細數這兩年在眉溪四庄,我們曾參與蜈蚣社區換蕃所與端午節包粽活動,同學不再畏懼台語,意外聽得懂阿嬤讚賞他「會包粽就能交女朋友了」;踏查蜈蚣崙山,聽在地達人的山林經驗,體驗田野訪談不只用用筆,還得用汗水才能取得;在大雨中與族人一同砍香蕉葉;挽起袖子與在地媽媽學傳統醃魚;協助守城文物館進行文物紀錄訪談,親領牛眠社區青年們以物為師,重振織品文化的堅持;也有同學透過空間觀察,開始對於聚落的人物地景有更深刻的描繪與體悟,直呼「田野原來這麼有趣!」這些回饋都彌足珍貴,如果不是有這麼多在地居民願意提供學生學習的場域,學生很難有這麼精采的體會。
![]() 番祖廟前體驗噶哈巫牽田儀式與歌謠 |
![]() 採訪即將沒落的部落巫醫 |
![]() 分組繪製眉溪四庄部落地圖 |
![]() 眉溪四庄守城組成果報告 |
反身,看見自己
會選擇眉溪四庄作為原住民專班的田野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反身性。「反身性」白話地來說,就是透過理解他人,重新看見、詮釋自己。這些甫升大學的原住民孩子正在經歷一場重新追尋自我與族群認同的過程,然而,有時候是透過他者或邊緣,更能切身、真切地看見、反省自己所處的位置。
平埔族群與現行法定原住民可說是同宗異族的兄弟。學生們在不同課程、實習計畫或是行動場域裡,不斷在扣問、對話、甚至打破「社會給予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的同時,透過這堂田野課,同學們照見了他們對於平埔族這個「兄弟」是否又帶了某種刻板印象?有同學認為平埔族都是拜廟,不就是「漢化」的證明了嗎?我反問,那麼現在原住民多信仰基督教,你們覺得原住民「西化」了嗎?這些都沒有標準答案,文化原本也不是單向的影響,田野調查就是要讓我們打破刻板印象,建立更深入的理解、看見更細緻的紋理。
也有同學大哉問:「平埔族為什麼要正名?」我建議他從自身的立場先問:「為什麼我們原住民要正名?」這位同學給出了很多答案,開始意識到族群政治的多樣性與複雜,同時他也從同理的立場,如果是他,他覺得他們不是次等文化,為何要「被消失」,正名就是一個為自己發聲的機會。
此外,透過文獻的爬梳,同學們理解到,原來並不是因為被漢化而才被歸為平埔族,原來,法定原住民/平埔族群並不是以文化的單一標準劃分,歷史上殖民政權更會以地理界線、納稅與否等意想不到的分類標準,作為統治技術,才形成今日的區分。有位同學在作業中,以樸實而真誠的口吻感謝平埔族群:
他們是第一個接觸外界、抵抗外來入侵的原住民,沒有高山的地理優勢,使他們快速地被入侵,並且改變生活模式,卻還能保存一些屬於自己的文化。在經過不同的殖民政府統治,不同的方式來控管,在經歷了這麼多的抗爭與遷徙,被夾在漢人與山地原住民間喘不過氣來,流失了文化當然也使口大幅的減少,這過程讓人很難過也很高興,難過地想著人口與文化的消逝,很開心他們還能保留住這麼多的文化。我想能夠存活到自今的族群,一定也能戰勝現今的抗爭,守護、找回更多屬於自己的文化。
這些正值雙十年華的年輕學子,在短短的課堂中,開始伸出觸角,進入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田野世界,同時也帶回對自己身份認同的觸動。微小卻重要,彷彿能看到這些觸角開始相連,看見這座島嶼上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