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講座針對跨文化溝通進行探討,提供學生對英語教學的想法。講座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介紹文化,包含豐富的文化實例,第二部分為賴教授分享自己在全英語教學上的經驗與做法,第三部分為說明溝通的進行與其重要性。
首先,賴教授針對「文化」進行思考及討論,學生們提到文化具有「共同價值觀(share value)」、「習俗(custom)」以及食物、語言等等,教授則說明了幾個關鍵字,例如「群體」「動態的」「受教育的」說明文化由群體產生,文化是持續變化的,文化是需要學習的。接著以金字塔來解釋群體與個人思想的差異,底層是最為普遍的人類本能(human nature),介於中間的是特定群體擁有的文化(culture),頂端的個人獨有的性格(personality),並且以實例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三者差異,例如「尊重長輩是否是文化的一項?」學生們在這個問題上分為是普遍(universal)與是文化(cultural)兩派,認為是文化的一位學生認為「東方人比較尊重長輩」,而老師解釋「東西方國家都有尊重長輩的觀念,但是尊重、關心長輩的方式不同,這就是各地不同的文化」。
第二部分賴教授介紹了平時全英語教學的做法,在一開始不直接解釋內容,首先引導學生深層思考,再開始介紹定義,接著以實例、練習強化學生的概念,最後做總結,以辯論課來舉例「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再教辯論,接著就直接讓學生實際辯論練習,最後總結剛才學生使用到的技巧」。在本次講座中,賴教授以同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發表看法並且互相討論,實際演示了全英語授課的教學模式。一位學生詢問「如何克服教課時對眼神交流的恐懼及如何減輕焦慮」,賴教授解釋不需要無時無刻與學生有眼神交流,只有與單一學生討論時需要,而最令老師感到緊張的是學生不在乎的樣子,所以賴教授在課堂上使用大量的師生互動讓學生專注在課堂所學。
最後,賴教授解釋「溝通」是由一個人發言將資訊表達給接收者,而接收者會依自己的理解來解釋、汲取其中的意義,並以互動遊戲演示出了「溝通」的重要性,學生們單方面接收同樣的指令,將紙張以特定方式對折並撕去特定角落,每位學生卻呈現出不同的結果,對於這個現象有學生認為「學生不能問問題,無法驗證自己是否正確」、「每個人的理解能力與詮釋不同」,教授解釋「溝通應該是由雙方面進行的,彼此可以交換意見,比對、確定對方的想法,而且可以觀察事情的發生」,以便察覺認知、理解與詮釋上的差異,以促進更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