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32門課,修課人次共計901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一個學習階段為「探索校準」,
主要以社區為資產,在學習過程中進入鄉鎮(Rural)體驗,保留(Reserved)自己的學習經驗。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的過程,可以指認出水沙連地區的特色,以及培養發掘、連結地方資源和介紹地方的能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課名: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5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引導同學瞭解目前臺灣整體城鄉發展現況,並藉由案例解析,瞭解日本與臺灣不同鄉鎮社會創新的案例,
以及培養同學關心鄉鎮社會創新的意識與分析能力。
課程成果:
邀請到「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的訪問學人:謝子涵講師
分享「日本地方創生經驗的觀察」。
在其走訪日本的經驗中看到,面對鄉村發展課題,
也有將產業振興策略導入閒置空間活化的案例。
最發人省思的觀念是:活化地區內,每家店都發展不同的特色,
並且思考如何讓店與店之間的利益衝突降低,
營造出每一間店都能有生存的共榮模式。
從日本他山之石經驗中深刻瞭解:地方創生的首要目標並不是GDP的成長,
而是在高齡少子化、鄉鎮空洞化的嚴酷潮流下,
有許多議題,議題雖然嚴峻,但仍須正向面對且構思對應策略,
如此才能帶動社會整體的永續發展。
課名:地方學:文化與生態 授課老師:彭國棟、許蕙玟 修課人數:3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會以地方為核心,實際走入地方, 讓同學能夠真正認識與接觸地方的人事物, 並深化同學對地方的認同,增進對社會責任與社會實踐的思考。 並以師生共學為目標,從引發同學的興趣,與對課程的好奇, 營造具有挑戰性與思考性的議題,整合為不同命題, 讓同學在課程中,能有多元的學習途徑,增進對課程的認知。 課程成果: 【文化】 藉由讓學生在埔里鎮上闖關完成任務來認識埔里鎮。 此外,老師也在教室內的課程教導學生訪談技巧、列訪綱等, 老師常與學生互動,藉此了解學生之學習狀況及分組討論狀況, 再進行課程的微調。主題為「埔里創業青年」, 各個小組選定訪談對象後進行訪談並製作成中報告。 【生態】 戶外課程的場域包含暨大後山、木生昆蟲博物館、鯉魚潭、紙教堂、暨大校園。 在各個場域的操課程皆是以當地的生態介紹為主,產業狀況為輔。 在場域的課程中,小組分開行動,各小組分配一名解說員, 將學生分流能讓課程的進行更有成效, 亦能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在第一時間由解說員講解。
課名:地方學:經濟與產業 授課老師:童靜瑩 修課人數:2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從人口經濟學及地理經濟學基礎知識切入, 以地方永續發展為目標。 除了教授修課學生得以用來理解地方經濟與產業的基本知識之外, 也藉由分組討論和實地參訪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思維、啟發創新思考和團隊合作精神。 期許學生以人文和地方關懷的心境, 在理論與實務的對話中思考地方(故鄉)經濟與個人生涯發展間的關係。 課程成果: 本學期適逢埔里鎮12年1度的祈安清醮活動, 課程以建醮(恒吉宮總禮壇、東西南北醮壇、郊壇及花卉物流中心花醮)為場域, 從地理經濟學、節慶觀光及地方產業基礎知識切入, 讓學生在探索參與過程中習得宗教節慶與地方經濟與業的基本知識。 課程規劃以分組討論和實地參訪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思維、啟發創新思考和團隊合作精神, 也協助學生以人文和地方關懷的心境, 思考地方(故鄉)經濟與個人生涯發展間的關係。 將上述目標結合「庚子年祈安清醮」, 選擇以:什麼是祈安清醮、清醮的齋戒祭儀、 舉醮的社會經濟網絡為何等議題, 引導學生學習問卷資料處理、判讀、設定假設、簡易統計、說明檢證結果。
課名:地方學:政治與社會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38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涵蓋四個政治社會相關主題,
分別從台灣國家發展進程、地方政治、多元族群等單元,
來討論台灣地方社會當前的發展趨勢及困境。
希望同學能具備宏觀視野兼具深入分析能力以思考地方議題,
實踐公民責任與增進人文關懷之素養。
課程成果:
本學期以課程講授、專題演講、相關時事討論、影片欣賞等,
帶領學生了解台灣國家發展、地方政治與多元族群的發展樣貌。
議題包含:
台灣地方派系與民意代表與地方發展
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與地方發展
台灣宗廟文化與地方發展之間的關連性
當前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
與地方發展以及原住民傳統領域爭議
課名:地方達人: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授課老師:簡史朗 修課人數:19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臺灣的史前遺址和史前文化為大背景, 但是仍將聚焦於埔里盆地周邊的史前遺址和史前文化的講述、參訪及體驗, 增強學生對臺灣史前史及史前文化的感知,深化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 課程成果: 老師上課向同學們展現考古出土實物,詳細地介紹各石器的功能, 包括石刀、石槍頭、網墜等農具和漁獵用具, 並傳閱讓同學近距離觀賞外還能觸摸它的質地, 接著邀請同學想像史前時代的大埔里地區人類的生活模式並發表。 老師與同學們進行一場時空之旅。 透過上學時常經過的醒靈寺和同學們講解, 埔里地區的人口遷移史,和族群居住地的劃分。 走到大馬璘文化園區,雖然與史前的時間仍是這麼遙遠, 但可以想像此刻大家就站在當時人們生活的土地上, 與史前好像稍微近了些。接著老師對著解說牌作一一講解, 包括文化層的展示、各式出土文物:石器、陶器、玉器的介紹, 最後,停留在文化長牆的區域, 向我們介紹大馬璘遺址發掘的歷史過程,及告訴學生遺址保存的重要性。
課名:地方達人:埔里工藝 授課老師:張賽青 修課人數:41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期望修課同學從最親近的大埔里地區、 水沙連工藝的地產資源、地誌知識學習, 進而以養成專精技藝的地方工藝達人作為學習標竿, 引導、啟發學生在地人文關懷的氣質。 課程設計除了讓學生認知大埔里地區與水沙連在地工藝特質, 也使其了解人文與工藝材料資源,以培養地方知識領域的素養, 激發其探究地產資源應用於生活的興趣。 理解工藝達人在成就工藝造詣的歷程, 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理性思辨能力, 以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 藉由對工藝的理解,培養學生美感欣賞能力,提升生活品質。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要引導學生認識大埔里地區漆工藝與賽德克編織工藝形成過程, 並安排春陽部落賽德克族人至課堂進行賽德克編織漆工藝體驗。 以及安排南投漆藝工藝的參訪, 了解桃米社區生漆產業的歷史與工藝之美。
課名:地方達人:埔里的蝴蝶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5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介紹全世界蝴蝶分佈概況、蝴蝶生理構造與生態行動、埔里在地的蝴蝶資源。 課程中也將闡述過往的產業加工歷史,描繪出採集、收購、加工、製成、出口的樣貌。 運用周末假日進入野地探訪蝴蝶棲地,進行蝴蝶分類與辨識教學。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木生昆蟲博物館、南投甲蟲館合作, 將運用周末假日進入野地探訪蝴蝶棲地, 包含南豐社區、彩蝶瀑布等,進行蝴蝶分類與辨識教學。

課名:地方達人:新農業發展
授課老師:陳新豪
修課人數:2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並引導分成五個小組,
分別為水資源小組、生態保育小組、各式農法、食農教育小組及科技農業小組,
依據同學興趣選定的主題。
各小組安排半天的戶外體驗課程,
促使同學在學堂上所學與產業現況可以獲得最即時的訊息交流,
並體驗到實際操作之學習體驗課程。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豆之谷草莓園、南平山道田生態農場、道泉生態農場、
國姓酵素團研習中心、特生中心魚類研究室、南投野鳥學會以及南投青農社群合作,
了解科技農業之利用PH中性的水質結合數據的監測與紀錄、
學習以天然的資材製作菌肥與環保酵素,
實際透過農耕酵素應用在種植作物的使用。
此外,也認識珍貴的湧泉資源的形成原因以及量測水質特性,
並調查保育類物種生存於湧泉附近的原因,
且學習棲息地重建的方法。
本學期也透過埔里文史發展與地質研究的議題,
了解分析土地的特性、氣候變化的結果,以及農業文化的傳承與變化。
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4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堂課程透過返鄉青年-阿凱的民宿經營實務, 引領同學由民宿為載體,引客入村, 鏈結民宿與在地的美好事務, 也讓同學了解回鄉創業辛苦與滿足。 本課程教學目標包涵以下: 民宿的經營實務與趨勢探討、 遊程設計規劃與實地踏查、 服務業溝通與解說導覽。 課程成果: 本次課程中段到校外進行民宿場域實習與順騎自然的埔里在地體驗, 同學透過實際的從做中學、學中做, 了解民宿主人工作的辛勞與理解埔里民宿如何引客入村。 並透過低碳旅遊將遊客留在當地, 停留更久的時間以及創造更多的消費。 並與順騎自然、水田衣藝術家民宿合作, 讓學生體驗民宿經營與管理的實況, 以及結合埔里在地遊程的設計與體驗。
課名:地方達人:紙的想像與實踐授課老師:黃世豐 修課人數:1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透過學習內容, 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周遭環境的觀察及察覺資源和取用時的洞察力。 此課程的安排,注重讓同學學習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妥切精準的傳達的能力。 期間多次的手作和參訪課程和最終同學的成果和過程分享, 這些在非教室的環境裡互動和學習,期待能產生更多五感的學習層次, 期待能挑起學生多元面向學習的動力。 課程成果:
以實地走訪、探索、實作、團隊合作為核心, 讓同學們直接進入場域, 親自體驗造紙產業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走向。 從埔里手工造紙的歷史脈絡、造紙工序, 到今日紙廠的轉型與工藝文化價值的延伸應用。
課名:地方達人:變動中的農村 授課老師:郭怡君 修課人數:2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透過農村議題的課堂討論與實地觀察, 探索自己對農村議題學習的興趣, 也進一步累積對在地的體驗與認識。 本課程目標包括以下: 培養介紹自己和介紹地方的能力、培養閱讀與書寫報告的能力、 探索自我學習的動機、學習如何學習, 累積享受學習的學習經驗、透過資料的蒐集、分析青年移居鄉村的社會現象, 學習建立對問題現象的問題意識。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先引導同學於課堂上認識農村變動的社會現象 (農業發展、農民處境、離農的時代趨勢、地景樣貌的轉變), 與青年返鄉的社會意義 (柔性的農村社會運動、重新尋回與土地的連結、新生活價值的追尋), 進而讓同學們探索、表達自己家鄉周遭的土地或環境的變動情形。 也安排戶外教學活動, 分別至埔里穀笠合作社-友善水稻田、埔里麒麟里(紅仙水)聚落-社區營造、 彰化芬園大埔鄉-返鄉青農自營的自然農園, 由當地返鄉青年做引路人, 帶領同學們認識當地農村地方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