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32門課,修課人次共計901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二個學習階段為「調查方法」,
主要以社區為場域,
培訓(Retraining)學生們擁有研究鄉村的重要調查方法和技術(Research)。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學習到適合鄉村、務實的調查方法或調查技術,
以及培養運用研究工具和地方資源的能力,並且可辨視機會與風險控制。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課名:口述歷史與田野調查
授課老師:曾獻緯、孫介珩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理解、體恤他人的能力,
藉由口述訪問或田野調查的方法展開學習。
課程之進行,有授課講解、分組討論,口述訪問練習與實作。
以及教導學生如何走進田野,並親身觀察,
以口述擷取田野所教導我們的,藉以積累學生的學識。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鹿谷鄉秀峰村、廣興村、永隆村、魚池大雁村茶農合作,
為引導學生學習課田野所學之知識,
並落實為文字、影像,訓練學生組織與表達能力。
課程安排茶產業田野實習與青年返鄉田野實習,
進入茶產業現場,從茶園、製茶廠、撿茶廠、焙茶廠,
並由茶農介紹茶的製造過程。
此外也進行口訪茶農生命史,練習口訪技巧。
以及了解了解返鄉青年務農的現況與困境。
課名: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
授課老師:許蕙玟
修課人數:1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的目標是希望透過課堂教授與地方相關的資料庫運用,
並實地去參訪地方知識典藏資料的機構,
讓同學能夠透過傳統的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外。
學會如何使用地方知識相關的資料庫,
以及能夠透過這些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來進行與地方知識相關的實作。
課程成果:
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之一在於地方史料的記載,
而圖書館則是典藏的重地。
對於埔里來說,
埔里鎮立圖書館則是一個了解當地研究的重要典藏地。
首先,蕙玟老師先帶領同學簡單導覽圖書館四樓的典藏書籍。
接著,利用老師所設計的學習單內容,
讓同學們在館內挑選自己感興趣的藏書,
為其簡述史料的內容、分辨史料類別,以及其具有何價值。
其中埔里文庫還有許多相關的人物展覽,
讓同學去尋找坐落在各個牆面、角落的人物展示文物。
透過這次的參訪進而讓同學對於實體的史料產生興趣,
並主動去了解其中的內容。
課名:水圳與環境踏查(A班)
授課老師:楊智其、徐顥
修課人數:3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前進在地,邀約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和社區工作者,
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
找回水與人最單純的情感,帶領學生親臨水圳,
發掘圳水的魅力和價值,重新來詮釋水的生活樣子。
再來是加入慢城的概念,
希望以不同面向來使學生了解樂活的議題。
課程成果:
藉由實際踏查杷城大排,讓學生了解水質與生態之間的關係。
認識水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為何要整治杷城大排,
杷城大排在颱風季節能幫助到當地居民甚麼。
並提出反思:
為甚麼阿公阿嬤那一輩的人對於埔里的溪流有記憶,
年輕一代的人們卻疏遠了水,
甚至出現了破壞水資源的行為。
課名:水圳與環境踏查(B班)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4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前進在地,
邀約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和社區工作者,
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
找回水與人最單純的情感,
帶領學生親臨水圳,
發掘圳水的魅力和價值,重新來詮釋水的生活樣子。
再者加入慢城的概念,
希望以不同面向來使學生了解樂活的議題。
課程成果:
持續蹲點於杷城大排,與學生們一起走入杷城大排,
用最樸實方式與學生們一同探討水環境議題。
藉由課程連結,除了認識水資源環境,
從而了解水資源環境議題,了解外縣市水資源運作歷史與由來。
跳脫日常教室裡單純的傳授課程,
與當地研究人員一起到現場踏查。
一方面藉由課程老師以外的講師學習知識,
另一方面則可以親自了解在地水資源環境議題並加以討論。
課名:綠色工法
授課老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28人
課程內容概述:
臺灣茶文化一詞泛指與臺灣相關的茶史、茶葉、茶藝等。
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是臺灣民眾傳統的飲料之一,
與臺灣的人文風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目前台灣紅茶的主要產區包括:
魚池茶區花蓮瑞穗茶區、台東鹿野、卑南茶區,
這幾個茶區均以種植大葉種紅茶為主。
但是若論及產量,自民國50年到80年代,
魚池紅茶產量佔全國紅茶的70%~93%,居全省之冠。
本課程將至魚池紅茶場、仁愛鄉高山茶場之場域中,
結合場域實作茶葉文化與科技檢驗的對接及食安議題。
課程成果:
課程以茶葉為主體,
並安排至前往鹿谷連山茗茶、台大實驗林-鳳凰自然教育園區,
認識茶葉的製程現地直接了解製茶程序;
包含採摘、萎凋、攪拌、殺菁、揉捻、乾燥等多個程序解說與實作體驗。
課名:數位攝影與商業修圖
授課老師:甘貴新
修課人數:31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獲得較為廣博而均衡的學習內容,
藉由美術欣賞與攝影實踐、啟發學生對於其他學科的入門與興趣,
進而增進學生於不同學科間的思辯能力,
培養學生具備人文關懷的氣質。
並經由商業修片的實做,培養學生具備社會生存能力。
本課程知課程設計包括認知攝影與美學與商業關聯的特性
,以培養基本美與商業領域的素養,激發探究的興趣。
了解現今及未來商業修片的趨勢,
以培養強化社會適應與生存發展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理性思辨等技能以及批判思考能力,
以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
課程成果:
本課程為引導學生學習攝影技巧,
並以各式主題進行拍攝、修圖,
包含光影、商品、人像、人文、生態、環境以及婚紗等主題進行拍攝;
此外也於每周三規劃辦理攝影營活動,
帶領學生進行校園、埔里地區人文與地景的拍攝。
課名:互動學習與社群經營
授課老師:劉采婷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參與、融入的方式連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學習與社群經營,
課程透過與社區業師合作,進行社區與場域的觀察學習,
以達到跨領域學習的目標以及培育學生問題意識、實作與反思能力。
課程以社群觀點融入鄉鎮議題的討論模式,
設計社區互動學習教案,引導學生社群合作與互動學習的參與,
更深入的認識在地文化與產業。並於期末辦理社區活動工作坊,
實際執行教案設計的內容,培養學生社會觀察與社區合作實作的能力。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依據幾個不同的案例,
讓學生理解社區參與、社群共識與互動學習重要性,
包含:社區公共事務與課程連結之跨領域學習,
從學生的角度與社區觀察的觀點,
透過社群合作的力量協力執行社區合作方案,
以社區營造、鄉鎮社區發展為主軸,
了解從一個個體的發想與參與,
集結共同興趣與想法的人凝聚共同意識並形成公民社群。
本學期與紙農書院、三茅屋民宿合作,
以產業-紙、竹為主軸,讓學生以分組的方式規劃互動式學習的遊戲設計,
並於期末以工作坊活動形式辦理社區共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