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知識應用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29門課,修課人次共計817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三個學習階段為「知識應用」,
主要培養以鄉村(Rural)做為發展主體的反身性(Reflexivity)思考和問題意識,並且進行小規模實作。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有明確的在地行動、實作場域。
課程學習過程至少有5名以上的社區共學伙伴,
也建構學生個人對真實問題思考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的社會實作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課名:平埔文化保存與活化
授課老師:李瑞源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從社會時事議題出發,引領學生深入歷史甬道,
探索為何平埔原住民身分會在大河歷史中浮沉不明,成為懸而未決的大事件?
除了瞭解平埔歷史變遷本身,課程亦從文化保存和活化角度,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多元創新手法進行社會實踐,努力嘗試平埔文化的活化可能性,
特別是以埔里近郊的六大平埔族群做為田野地,
讓課堂所學能夠予以致用,更透過學習付出,循序漸進地認識、欣賞和拉近平埔族群的距離。
本課程目標包括:走進平埔聚落,認識原住民社會生活、以部落需求出發,
擬訂可學習的內容、從平埔議題的反思,了解原住民族在國家政治社會中的地位。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舉行「平埔高峰辯論會」,
讓學生從其議題進行思辯;並也進行三場校外參訪,
包含巴宰原鄉、愛蘭船山、牛眠文物館等場域,瞭解平埔文化的內涵。
在課堂中,也邀請巴布薩族東螺社青年演講,讓學生認識巴布薩族的歷史文化,
以及追尋自我認同的過程。
學期末辦理成果發表會,各組以桌遊、繪本說書、戲偶微電影和廣播劇等發表形式,融入船山故事和平埔文化進行創作。
課名:社區環境教育實作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29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藉由深入瞭解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及循環經濟之本質,
認同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及循環經濟之理念,讓修課同學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
增進其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積極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於課程中更設計團隊期末報告,讓修課同學針對社區需求進行環境教育之遊程規劃與教案設計,
以強化知識實踐之能力。環境教育及循環經濟是全世界共同的關懷議題。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增進其環境倫理與責任,
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由老師帶著學生至杷城大排實際近距離踏勘,
使學生更進一步認識杷城大排的模樣、生態,並向學生解說各種設施(橡皮壩、跌水設施等等)的功用、重要性及對環境的影響,|
使學生了解杷城大排不只有匯集埔里鎮民生活廢污水的功用,還有豪大雨來襲的疏洪作用,
以及種植茭白筍農民引水灌溉的重要功用,以提升學生對杷城大排及對環境永續經營的重視。
課名:南投產業再設計
授課老師:陳智峰
修課人數:1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有兩個主要的特色目標如下:創新營運知識、服務設計能力,
本課程從「地方創生」的觀點引導學生探索鄉村的現今課題概況,
以服務設計的觀點思考各種地方創生運動可能的創新事業如何開展或是改善。
本課程將學期中18周的課程分為四個單元,
分別探討地方創生的三大面向:社區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課題進行研討,最後要導入創新實作的行動實踐。
課程進行方式以「探索校準」、「知識應用」、「創新實作」、等三個階段進行。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語埔里鎮農會、香草騎士香草莢農園、以及真桂樹農場等場域合作,
以「青銀共創」議題 參與農會的綠活長照班,一起與銀髮族長者體驗手工醬油的製作;
另也邀請香草騎士香草莢農園的業者業者分享,將農場的生產主力放在香草莢的種植,
並且藉由一級產業的經營慢慢拓展到二級的食品加工,進而發展到五感體驗的服務產業,
同學們可以見到如何在產業上營造新創的事業圖像。
此外,也引導學生從「真桂樹農場」的經營理念與經驗,分享業者從飛官退役之後的農耕生活,
透過舉辦食農教育與體驗活動來跟顧客建立長期關係,是這個在地團體運作的方式。
課名:在地企業的創新營運
授課老師:王耀德
修課人數:9人
課程內容概述:
透過課堂講解創新營運模式之架構與市場分析,以深入淺出禪釋商業模式並透過分組閱讀。
課外指定相關書籍,安排課堂分享讀書心得.並逐一導讀與禪釋重點讓學員快速增進本課程相關素養。
邀請在地創新企業高階來課堂分享及實地參訪,與業師對談並課後拆解標竿在地企業商業模式。
藉此深化在地實踐與深入了解在地企業經營實務。安排工作坊分組指導實作發想創新創業主題。
以期讓大部分學員能在本課程能獲得創新商業模式概念性思維與深化在地社會實踐與了解在地企業經營實務。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1.商業模式方法論業師分享/對談,邀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和TRIPBAA行銷經理等業師分享與老師對話
2.分組讀書分享與互動,獲利世代與行銷4.0分組讀書分享
3.在地參訪體驗與遊玩,走訪紙教堂與百香果鳳梨果醬的實地探訪
4.模擬創業工作坊分組主題作業,實際發文、製作屬於自己的遊程
課名:鄉村的社會教育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2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分為三個面向:
第一部份,先介紹臺灣鄉村發展的概況與社會教育課題;
第二部分介紹地方知識學與正式教育的連結方法;
第三部分,則針對鄉村地區的非正式社會教育途徑進行說明。
企盼透過這樣的課程內容簡介,讓同學們可以認識到鄉村社會教育的內容與學習途徑。
課程成果:
本課程除了老師講授以外,也請了許多在鄉村教育領域中的實務工作者演講。
隨著課程的進行,帶領同學們從最基礎的概念深入至實務案例。
分別講授了正規及非正規的教育體制如何在鄉村操作進行,及地方教育機構和社區大學如何因應當地需求調整自身定位。
「地方社會之於教育能提供甚麼樣的資產與後援?」等眾多議題引領同學探討;
太平國小的陳校長對於偏鄉小學獨特的治理、見解和方式,使對正規教育有興趣的同學們獲益良多;
博幼基金會吳文炎副執行長讓同學們了解博幼營運模式與一般教育系統差異,強調了教育「長期規劃」及「教育脫貧」的重要性;
台江社大吳茂成執行長鼓勵同學們重新認識家鄉,並補修存在於家鄉的問題,用系統性、大廟興學,及國家力道的方法解決問題。
本課程把教育體制下的各個層面及不同視野觀點帶給同學,讓同學對鄉村教育有著更深刻的認識。
課名:鄉村長期照顧與社會創新
授課老師:梁鎧麟
修課人數:23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期望藉由在地高齡產業創新的各項議題參與,
讓修課同學能夠了解各項產業面向在高齡社會中有哪些發展的可能性,提供多元創新學習的機會。
同時,本課程也期望藉由個是實作課程的參與,
讓修課同學了解推動友善高齡社會的要素,共同建構健全的生活品質,並且營造一個世代公平正義的生活環境。
課程成果:
本課程透過三階段⼯作坊:
概念形塑、紙漿雕塑與修補與彩繪,帶領同學將友善⾼齡的知識,以紙漿盆器的媒介展現出來,並將盆器作為社區推動友善⾼齡的重要媒介。
上課方式採工作坊教學彈性較大,使學生得以依照自己的步調與興趣進行。每位同學的作品都有它的意義與價值。
但因為疫情關係,第三次工作坊改為線上與自己的家人聚一聚,並討論疫情對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