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調查方法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29門課,修課人次共計817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二個學習階段為「調查方法」, 主要以社區為場域, 培訓(Retraining)學生們擁有研究鄉村的重要調查方法和技術(Research)。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學習到適合鄉村、務實的調查方法或調查技術, 以及培養運用研究工具和地方資源的能力,並且可辨視機會與風險控制。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課名:網路社群與多媒體製作
授課老師:甘貴新
修課人數:31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期望修課同學獲得較為廣博而均衡的學習內容,
除了多媒體技術學習之外,
也透過課程讓學生了解多元媒體前、後台之資料分析與管理。
藉由團隊合作小組競爭,
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其他學科的入門與興趣,
進而增進學生於不同學科間的思辯能力,
培養學生具備人文關懷的氣質。
本課程目標包括:
認知社群媒體科技的特性、
了解現今及未來社群媒體科技的趨勢、
強化生活永續發展的理念。
課程成果:
本課程認知社群媒體科技的特性,
以培養基本群群媒體科技領域的素養,
激發其探究科技應用於生活的興趣。
了解現今及未來社群媒體科技的趨勢,
以培養生活應變的能力,強化生活永續發展的理念。
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理性思辨等技能以及批判思考能力,
以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
課名: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
授課老師:許蕙玟
修課人數:1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的目標是希望透過課堂教授與地方相關的資料庫運用,
並實地去參訪地方知識典藏資料的機構,
讓同學能夠透過傳統的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外。
學會如何使用地方知識相關的資料庫,
以及能夠透過這些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來進行與地方知識相關的實作。
課程成果:
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之一在於實際踏查,而這次選定的主題為埔里老街的老屋。
老師與修課同學們共同討論出彼此所認定的「老屋」條件為屋齡50年以上。
老師將埔里老街上的路段平均分配給12組的同學(參考下圖),
讓同學們毯式地搜查這片區域的老屋。
同學們也透過上週教的老屋觀察法(辨認磁磚、二樓外觀、柱子及建材),
以及地籍圖資便民系統(用來確認已編入政府系統的屋齡)來進行雙重確認。
因應地方知識建構的過程,在地調查教學為必要的,
以老店作為目標取向,讓同學們透過競賽的方式,
從訪問店家、資料蒐集(商業登記),
以及輔用其他資料來記錄埔里市街現有或曾經經營50年以上的老店。
課名:水圳與環境踏查(A班)
授課老師:楊智其、徐顥
修課人數:38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前進在地,
邀約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和社區工作者,
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找回水與人最單純的情感,
帶領學生親臨水圳,發掘圳水的魅力和價值,重新來詮釋水的生活樣子。
再來是加入慢城的概念,
希望以不同面向來使學生了解樂活的議題。
課程成果:
本課程安排杷城大排水圳巡禮活動,
以尋找大排汙染源問題作為教學核心,
藉由實際踏查杷城大排,讓學生了解水質與生態之間的關係;
此外,也辦理校園清道夫活動,
藉由跟著垃圾車巡迴校園,了解學校處理垃圾的過程,
希望可以協助解決垃圾處理的根本問題。
課程也以在地水圳為場域,
結合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的合作學習模式,
舉辦水圳公民審議,
使學生了解政府運作的機制與限制,
並融合水圳主題提出具體建議。
課名:水圳與環境踏查(B班)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29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前進在地,
邀約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和社區工作者,
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
找回水與人最單純的情感,帶領學生親臨水圳,
發掘圳水的魅力和價值,重新來詮釋水的生活樣子。
再者加入慢城的概念,
希望以不同面向來使學生了解樂活的議題。
課程成果:
帶領學生們從育英橋一路講解到實驗林附近洗衣坑跟橡皮壩,
沿途介紹杷城大排中的水利設施及其功用和目前使用狀況,
讓學生們了解杷城大排的歷史及現在運作的情況,
從不同的面相認識杷城大排。
讓同學們更加的了解這條與他們大學生活息息相關的杷城大排,
現階段有什麼功用、面臨了甚麼困難,使同學更進一步認識杷城大排。
課名:綠色工法
授課老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41人
課程內容概述:
臺灣茶文化一詞泛指與臺灣相關的茶史、茶葉、茶藝等。
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是臺灣民眾傳統的飲料之一,
與臺灣的人文風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目前台灣紅茶的主要產區包括:
魚池茶區花蓮瑞穗茶區、台東鹿野、卑南茶區,
這幾個茶區均以種植大葉種紅茶為主。
但是若論及產量,自民國50年到80年代,
魚池紅茶產量佔全國紅茶的70%~93%,居全省之冠。
本課程將至魚池紅茶場、仁愛鄉高山茶場之場域中,
結合場域實作茶葉文化與科技檢驗的對接及食安議題。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要介紹南投的亮點-茶產業,透過不同的茶文化體驗,
包含介紹六大茶類、茶廠參訪、茶產業行銷、茶農分享、茶道文化、茶葉檢驗&評鑑,
帶同學們更認識南投的在地特色。
}而泡茶體驗因應疫情無法進行,
調整為使用影片讓同學們自行觀看,
再利用課堂最後的時間請同學們進行分享回饋。
課名:社會藝術與社會參與
授課老師:謝如珍
修課人數:1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返鄉青年」為核心主軸,
近年聚焦於行動參與埔里平埔族巴宰社區文化傳承各項工作。
旨在培養學生對生活美學的敏感度,深化藝術於個人的生活中。
透過社區參與體驗及與在地藝術家、居民的對話,
一方面深入了解埔里山城,一方面進促進對自我認同及自身文化的反思,
輔以導入個人創作行動,
教導學生以創作來實踐生活美學,
具化於課堂及社區中的所學所聞,實踐人文關懷以及社會責任,
期能養成深富知識與行動能力的現代公民,
找到自身在社會中的定位及未來人生職涯的連結。
課程成果:
本課程教導學生以創作來實踐生活美學,融合美學、藝術與社區等元素實踐生活美學。
本學期課程與愛蘭教會、巴宰原鄉等場域合作,結合巴宰族的語言和部落資訊,
推展巴宰原鄉社群媒體的經營與管理,讓大家對於巴宰的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
也可從中學習在地文化。
此外,也結合巴宰原鄉的地方資源,設計出兩個提案:
「巴宰愛蘭服務學習方案」、「看見巴宰原鄉-一日文化體驗營」,
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巴宰文化並加以推廣。
課名:媒體識讀與資訊整合
授課老師:劉家銘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內容概述:
網路社群平台興起,理論上,世界應當趨向「扁平」,但實質上每個人的同溫層卻愈來愈「深厚」,
而特定意圖的勢力,正透過各種資訊科技與工具,將群眾帶入有問題的框架中,影響輿論民心,「假新聞」這三字,成了各個國家必須面對的難題。
而相對的,因為報導工具及發佈管道成本降低,使得每一位個體都能發揮影響力,如何透過一線觀察採訪報導及網路資訊工具,讓群眾得以接收到更接近真實的資訊,這是當代具備思辨能力青年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課程目標包括:
識讀媒體、培養學生以影像說故事的能力、學習各類資訊整合圖表工具、實務操作、培養學生思辨及說故事能力。
課程成果:
本課程以認識媒體角度,了解媒體如何運作、以及資訊如何傳播,增進不同的視野,培養獨立思辨能力,整合多方資訊傳遞給他人。
本學期課程與學生會活動合作,帶領同學參加電視劇《國際橋牌社》導演的演講,並且引導學生實際操作,學習查證資訊、打破假訊息。透過不同的查證工具,理解訊息背後的狀態與思維,都是一種重要的訓練。
最後邀請長期編寫社區報編輯,以及資深記者講解採訪實務。
透過不同的案例,並實際在課堂上操作練習,同學們對於寫作報導開始比較有概念。
因為疫情急遽升溫,無法實地採訪,因此用議題或個人專訪的方式進行。
同學們也很用心準備,從平常的生活習慣,到個人觀察的特別經驗,包含很多面向,相當精彩。
課名:互動學習與社群經營
授課老師:劉采婷
修課人數:2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除了講解互動學習理論的內涵與應用案例,
也講授社群經營的理念、策略與價值,並融入學習工具的操作,
了解互動學習與社群經營連結的模式與策略。
此外,以世界咖啡館為實例操作方法,
採以社群觀點融入鄉鎮議題(文化、生態、產業、社會)的討論模式,
並設計互動學習的活動設計,
引導學生透過社群合作觀察與互動學習的參與,
期盼透過本課程的學習與實例操作,
培養學生社會觀察、社區合作實作能力。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透過讓同實際參與小旅行的過程,
了解社區設計的要素、觀察社區互動與社群連結,
且以小組的方式依據船山水源、賽德克族群文化、酒廠文史、素食文化等主題,
設計社區小旅行,並試著串連不同型態的社群。
課程中也以世界咖啡館的方式操作引導討論,
讓同學們發表、分享想法,
以及藉由教師的引導帶領學生收整各組方案設計的討論內容,
提供不同面向的想法。
同學們也嘗試去執行實地拜訪、訪談,(後因疫情關係,未完成的部分改以線上資料收集的方式為主),
學習的成果於期末發表分享。
課名:社區保育與調查技術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17人
課程內容概述:
埔里為鄰近中央山脈的城鎮,生態資源相當豐富。
近年,社區保育事務重視區域性的保育議題和在地社區居民的實踐參與。
透過這些成功的案例,會越加清楚地體認到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要能達到永續發展,
必須要能創造出生命社區或生命共同體的休戚關係。
調查方法上,科學工具和調查技術的使用操作能力亦是關鍵。
本課程運用地景生態學和保育人文學,分析埔里地區的人文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並教導野外調查的相關技術,與居民實地共同參與地方保育事務。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
認知社區環境的地景特性、了解現今埔里成功里的社區保育事務進展、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理性思辨的能力。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從野外調查所需裝備以及使用介紹的分享,
讓學生了解野外調查可能會遇到的突發狀況與趣事;
並且教導學生野外調查的相關技術,包含野外紀錄很重要的紅外線攝影機的設置;
從撿材 、搭起地到生火的無打火機生火技巧;辨識生物種類以及辨別特徵,並以圖鑑等工具之魚蝦辨識能力;
以及推估校園內的物種豐富度及路徑上的物種習性,及路徑上的物種的校園物種穿越線調查;另外還有穿山甲遺骸挖掘的動態調查、了解流內物種豐富度的魚蝦籠溪流調查、以及型值測量等,以精確描述物種,作為重要的調查報告參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