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29門課,修課人次共計817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一個學習階段為「探索校準」,
主要以社區為資產,在學習過程中進入鄉鎮(Rural)體驗,保留(Reserved)自己的學習經驗。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的過程,可以指認出水沙連地區的特色,以及培養發掘、連結地方資源和介紹地方的能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課名: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5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透過「理論」的觀點介紹非營利組織,也將藉由「個案」學習模式,
輔以「專題演講」、「協力行動方案的規劃設計」兩項課程內容,
讓學生進一步瞭解非營利組織投入公共事務議題參與行動的甘苦歷程,
進而省思自我的社會責任,同時思考自我與團隊夥伴,
如何與協力合作的單位共同設計行動方案,進而實踐社會正義(公益)。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先以引導式思考的模式,
以不同社區案例分享立足於鄉鎮開展出許多嶄新的生活故事。
運用社會設計思考,連結跨領域資源。
此外,也帶領同學瞭解臺灣鄉鎮社會創新概況,
激發同學思考城鎮社會創新發展的可能性,
培養同學跨領域合作、探索鄉鎮社會創新案例的認識與分析能力。
探討全台地方創生成功案例,
由偏鄉教育課題、鄉村地方產業、鄉村生態環境、鄉村社會照顧四個議題深入探討。
課名:地方學-族群與信仰
授課老師:林怡資、范心怡
修課人數:3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通過學生分組進行尋寶遊戲,
以及老師實際帶領學生前往埔里鎮上各個信仰中心。
讓族群與信仰的人知識跳脫傳統框架,
進而增加學生對於文化的興趣並在參與過程中增加對於各自族群與信仰的新知。
課程成果:
老師透過分組與以及尋寶地圖的方式引導學習,
讓族群與信仰的知識跳脫傳統的框架進而增加同學們對於文化的興趣,
並在參與的過程中增加對於各自族群與信仰的新知。
此外,也透過老師帶領學生實際去埔里鎮內的各個信仰中心,
讓學生可以真正的去了解對於不同族群所聚集的信仰中心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也可以透過實際的去踏查,對信仰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期末的學習成果調整為由同學將所學知識製作成影片分享,
除了可以更加完整的表達自己這堂課的所學,
也可以讓同學對於其他同學的報告能更加地提起興趣。
課名:地方學-文化與生態
授課老師:彭國棟、許蕙玟
修課人數:29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會以地方為核心,實際走入地方,
讓同學能夠真正認識與接觸地方的人事物,
並深化同學對地方的認同,增進對社會責任與社會實踐的思考。
並以師生共學為目標,
從引發同學的興趣,與對課程的好奇,
營造具有挑戰性與思考性的議題整合為不同命題,
讓同學在課程中能有多元的學習途徑,增進對課程的認知。
課程成果:
【文化】
上半學期的課程由許蕙玟老師授課,
透過當前地方學相關研究與成果,
討論地方學研究與方法,並與在地實踐、學習之關聯性,
討論關於埔里市街過去的歷史。課程中也說明如何進行地方故事的採集方法與整理。
課程以第三市場為主軸,由教師進行市場導覽以及採分組任務蒐集資料,
並引導學生以介紹市場的剪輯影片,分享學習成果。
【生態】
下半學期的課程由彭國棟老師授課,
以埔里鎮內的木生昆蟲博物館為課程合作場域,
館內有兩個區域,分別為室內的昆蟲標本與歷史流變等,以及室外的蝴蝶溫室。
透過課程的校外參訪進而讓同學對於蝴蝶與生態產生興趣,
更加了解關於其的生存方式與社會上的歷史演變,以及關注生態的重要性。
課名:地方學-經濟與產業
授課老師:童靜瑩
修課人數:18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從人口經濟學及地理經濟學基礎知識切入,以地方永續發展為目標。
除了教授修課學生得以用來理解地方經濟與產業的基本知識之外,
也藉由分組討論和實地參訪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思維、啟發創新思考和團隊合作精神。
期許學生以人文和地方關懷的心境,
在理論與實務的對話中思考地方(故鄉)經濟與個人生涯發展間的關係。
課程成果:
本學期與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魚池鄉-和菓森林日月潭紅茶觀光工廠、
國姓鄉-吉林鹿場、毅養鹿場等四個場域合作,
帶領學生們前往探索信義鄉梅子產業、魚池鄉紅茶產業、國姓鄉鹿茸業,
了解地方產業形成脈絡與發展課題。
每個場域執行三週,從基礎產業概論、再出門參訪,
最後回到課堂進行「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課題」討論。
最後的1/3課程因遠距教學而取消第四次戶外參訪,
調整為線上活動的參與,從地方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等工作坊,
取得更充實廣泛的課程內容,
並了解不同學校推動地方社會實踐的行動方案。
課名:地方達人-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授課老師:簡史朗
修課人數:2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臺灣的史前遺址和史前文化為大背景,
但是仍將聚焦於埔里盆地周邊的史前遺址和史前文化的講述、參訪及體驗,
增強學生對臺灣史前史及史前文化的感知,
深化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以課堂講述埔里的史前文化,及實際走訪大馬璘遺址,
由老師親自解說與示範展示坑,
從最下面的礫石層、接著生土層、到早期文化層、中期文化層、再到近代的礫土層,
讓學生真實感受到文化層的傳承及變化,
從石棺到近代的玻璃瓶,肉眼看不到的腳下地面的各層地層,
都有著各自年代的故事。
藉由分區解說牌的意涵,
讓同學認識古代的埔里人並加深同學們對埔里的記憶。
此外,也順道參訪遺址旁的醒靈寺,
講述埔里盆地形成的過程及相關的族群與文史背景。
課名:地方達人-埔里的蝴蝶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5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介紹全世界蝴蝶分佈概況、
蝴蝶生理構造與生態行動、埔里在地的蝴蝶資源。
課程中也將闡述過往的產業加工歷史,
描繪出採集、收購、加工、製成、出口的樣貌。
本課程將運用周末假日進入野地探訪蝴蝶棲地,
進行蝴蝶分類與辨識教學。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以下:
認識過往埔里蝴蝶採集產業史的發展、
了解現今埔里在地的蝴蝶生態資源、
探討蝴蝶復育與棲地保存的案例。
課程成果:
本課程藉由平常課程學習蝴蝶相關知識,
以及網路上的資料加深學習印象,
並且挑選兩天到彩蝶瀑布進行實地見學,
搭配導覽老師的解說,
讓同學對埔里常見之蝴蝶有更多認識。
課名:地方達人-新農業發展
授課老師:陳新豪
修課人數:18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並引導分成五個小組,
分別為水資源小組與生態保育小組及各式農法與食農教育小組及科技農業小組。
各小組安排半天的戶外體驗課程,
促使同學在學堂上所學與產業現況可以獲得最即時的訊息交流,
並體驗到實際操作之學習體驗課程。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軸環繞在新農業上,
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述自然原理與農業間的影響。
以及如何運用高科技更便利的種植。
除了運用教具操演,
也讓學生進行實際開墾、播種,聆聽專家演講,
強調水、生物與農業間的關係,
培養學生以環境友善的角度看待身邊事物。
課程中,用教具操演地層與過濾原理,講解不同的結構對於水質淨化的影響,
並帶同學到大草皮看集水山形,了解如何找水源;
以及帶領學生體驗開墾及播種,課程中會學到種植果樹與蔬菜的方法;
此外,也邀請鳥類、魚類以及地質專家進行演講,
讓學生更加認識埔里古地質、校園常見鳥類與水文、常見魚類。
課名: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30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堂課程透過返鄉青年-阿凱的民宿經營實務,
引領同學由民宿為載體,引客入村,
鏈結民宿與在地的美好事務,也讓同學了解回鄉創業辛苦與滿足。
本課程教學目標包涵以下:
民宿的經營實務與趨勢探討、
遊程設計規劃與實地踏查、
服務業溝通與解說導覽。
課程成果:
近年來越來越多青年回鄉創業,
此堂課以民宿為載體,除了乘載了青年逐夢的腳蹤,也乘載了鄉愁,
但如何在鄉愁與算盤、熱血的夢與冷血的錢當中逐出一個值得的人生。
本堂課程透過返鄉青年-陳巨凱老師的民宿經營實務,
引過來人的現身說法,引領同學由民宿為載體,引客入村,
鏈結民宿與在地的美好事務,也讓同學了解回鄉創業辛苦與滿足。
學習內容包含著重民宿的經營實務與趨勢探討,
引導學生進行民宿早餐時做的體驗;
也引導學生了解遊程設計規劃與進行埔里單車體驗,
實地踏查埔里特色。
課名:地方達人-紙的想像與實踐
授課老師:黃世豐
修課人數:20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透過學習內容,
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周遭環境的觀察及察覺資源和取用時的洞察力。
此課程的安排,注重讓同學學習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妥切精準的傳達的能力。
期間多次的手作和參訪課程和最終同學的成果和過程分享,
這些在非教室的環境裡互動和學習,
期待能產生更多五感的學習層次,
期待能挑起學生多元面向學習的動力。
課程成果:
本課程透過「紙的想像與實踐」的設計,
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周遭環境的觀察及察覺資源和取用時的洞察力,
學習內容包含認識台灣埔里手工造紙文化脈絡及工藝、
看相關的展覽活動(工藝、美學、材料、生活、設計),
以及體驗手工造紙廠,了解古法手工紙實作的步驟。
此外,也引導學生在一日設計思考工作營的活動中,
學習從個人的經驗出發與團隊合作,嘗試溝通與對話所需的應變與技巧。
課名:地方達人-變動中的農村
授課老師:郭怡君
修課人數:2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著重於探索、體驗與認識在地的課程,
輔以指定參考書《半農半X》,深入了解青年移居鄉村的社會現象,
以及透過農村議題的課堂討論與實地觀察,探索自己對農村議題學習的興趣,
也進一步累積對在地的體驗與認識。
本課程目標包括:
培養介紹自己和介紹地方的能力、
培養閱讀與書寫報告的能力、
探索自我學習的動機、
學習如何學習,累積「享受學習」的學習經驗、
了解青年移居鄉村的社會現象,
學習建立對問題現象的問題意識,
探索、釐清自我於農村議題的學習興趣。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主要為農田生態和實際操作,
同學在下田活動時學習農田周遭環境,
到實際下田操作,
透過學姊介紹及老師教授的內容,
讓我們更進一步能了解農田生態和環境。
例如撿螺、補秧等等,
除此之外老師也補充對於水源的問題,
還有農田灌溉所需要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