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創新實作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32門課,修課人次共計901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四個學習階段為「創新實作」,
主要和地方組織合作,引導學生們進入精細範圍(Refined Range)內深度學習。
學生針對鄉鎮有能力提案,透過社會創新的實作,達成翻轉舊事物(Re-creation)。
同學透過修習課程,有明確的社會創新議題及實作的行動方案,
且能夠與授課教師、地方單位共同規劃課程內容與進程,
培養撰寫計畫與完成提案的能力,並能夠進行檢討與評估成效。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課名:R立方創新實作:生態博物館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21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與埔里在地的昆蟲博物館合作,
回溯過往的產業加工歷史,
描繪出採集、收購、加工、製成、出口的樣貌。
透過再現產業史的過程,讓同學們理解生態環境之於埔里鎮的時代意義。
此外,埔里在地的幾間昆蟲博物館、昆蟲採集所近年積極面對經營課題的挑戰。
如何透過產業活化的方法讓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再次振興則是本課堂關注的實作重點。
本課程與埔里在地的昆蟲博物館採取連攜教育的教學方式,
以實際昆蟲博物館經營議題為主軸,
探討及實作各種振興方案。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木生昆蟲博物館、南投甲蟲館合作,
採取連攜教育的教學方式,以博物館經營議題為主軸,
共同探討及實作各種振興方案。
實作內容包含:
博物館實習、
標本製作、
野外採集、
清潔標本、
標籤整理、
教案製作、
影像拍攝。
課名:R立方創新實作:台灣生態島嶼的食農教育
授課老師:孫崇傑
修課人數:2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學生能學習並融入生命經驗,
連結學生與食農教育相關概念,技能,知識之了解與應用。
此外,也於課程融入食農環境實踐思維,
增加相關技能培養,或是態度的啟發。
對於台灣細活島嶼的建構中,
適度引入一些方法,
從社群居民的生活參與實踐中,
逐漸形成一種永續生活運動,
城鎮永續發展的實踐目標與策略,
實需立基於全球思維與在地行動的基礎上,
方能有效解決此日趨惡化與複雜的課題。
而具願景式、廣泛性的永續發展價值觀,
要如何具體實踐,除了由上而下的傳統行政決策外,
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才是關鍵,
而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更是攸關成果的展現。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暨鷺農場合作,
安排食農教育實踐之路的實作,
在暨南大學暨鷺農場,
引領了解邁向食農教育的實踐之路的應用,
引導學習手作實踐、社區支持型農業、生態農耕、食農教育之實作。
課名:R立方創新實作:地方微型創業提案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13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透過自身的經驗與產業的觀察,
讓修課的同學了解微型創業如何從進入市場的實作,
展開火種的培育,期待野火燎原的一天。
課程中成立『火種工作坊』,
透過討論與實作產生激盪的火花。
而激盪的內容由老師的帶領,
媒合地方社區、公部門以及地方產業促進提案機會,
讓學生的點子可以落實在實作中。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在課程規劃『火種工作坊』之教學方案,
火種工作坊就是在驗收每一個階段學生能否知曉課堂上的工具,
並於最後一次的工作坊完成創業計畫書。
協助學生其創業提案能與市場接軌,
找尋落實的機會。
本學期引導學生透過創業提案,
進行火種班服設計、乾燥花創業體驗創作等,
引導學生從中嘗試創業的機會與發展產品的可能性,
學習觀察與判斷能力。
課名:R立方創新實作: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1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除透過「理論」觀點介紹非營利組織內涵,
課程中也將與人社中心桃米駐點團隊、埔里PM2.5空污減量推動小組合作,
共同規劃社會創新實作課題,
讓同學從中瞭解NPO投入公共事務議題參與行動的甘苦歷程並反思自我社會責任。
綜上,本課程期望同學能夠學習到以下目的:
1、瞭解NPO基本的理論內涵。
2、實際參與實作方案,真實瞭解其經營管理、方案企畫與執行實務,從中培養積極進取的做事精神與知識實踐能力。
3、培養團隊合作的知識與能力,學習社會責任實踐與知識應用的思辯能力。
課程成果:
本課程分為兩個單元,
第一單元透過理論介紹非營利組織內涵,第二單元則各類組織與議題,帶領同學企劃與執行社會創新方案。
本課程讓學生了解NPO理論內涵,也讓學生實際參與 實作方案,了解方案企劃、執行實務與專案管理技巧。
以外,也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引導同學從實作中了解NPO投入公共事務、參與行動的甘苦,並自我反思社會責任。
課程運用1082課程產出之成果空污繪本《阿芙特村的月光節》及《走吧!去桃米》遊戲地圖作為媒材,
設計應用宣導方案並於南投縣大成國小、育英國小、桃源國小及桃米老人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