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冽山風圍繞的校舍點起一盞微弱燈光。視線所及,除了依傍取暖的貓咪,還有資訊工程學系陳恒佑教授,和他那雙在木頭紋理和小提琴線條間來回削刨的手。三個月來,漩渦狀琴頭雖初具雛形,但對他來說,跨越機器和手作之間距離的那一刻尚未來到。
陳恒佑是暨大教師群中嘗試溝通人文和理工知識領域的前行者,也是第一位推出線上用資訊軟體教作曲的老師,更早之前,他則為暨大打造第一座外語悅讀區(Foreign Books Pleasure Reading Area)的學習環境,並試圖用資訊工程技術來輔助外語學習。
陳恒佑發現,不論是CD、MP3、CD ROM,甚至是多媒體、動畫、線上教學等,輔助學習數位工具推陳出新,但學生的學習成效卻沒有想像得好。為瞭解人腦如何學習語言,他開始涉獵心理學、腦神經科學、幼兒語言習得以及音樂的學習。他好奇語言學習的方法能否能把語言如同音樂旋律一般,深深印在腦海中,如果可以就能輕易提取。
對照現實經驗和學理,融會貫通後,陳恒佑恍然大悟:原來語言學習的關鍵不在科技,也非從文法學習入門,而是在時常聆聽有興趣的音樂」語言。20年來他每天早晨會在暨大美麗的校園慢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同時聽有趣的外語故事,給予他身體與心靈最大的養分。他口說能力便透過這個方法不自覺地培養起來,當年高中英文成績最弱的陳恒佑,如今採用全英語授課,喜歡和學生分享語言和音樂學習心路歷程。
在人工智慧的浪潮下,每3到5年就有新的科技詞彙大流行,諸如雲端運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這些還都不是陳恒佑所追逐的,因為他深信「電腦永遠不是最關鍵的東西!」他反思,科技雖帶來便利、聰明、效率,但學生學習的熱情,毅力,參與和投入程度卻下降,人似乎沒有學得更好。
科技不足以解決人類生存多樣複雜需求,單一專業也無法因應,他很自然地選擇回歸事物本質的探究,包括人腦對語言和音樂學習處理的探索,來理解人機互動的核心是什麼。
資訊工程專業養成的邏輯和除錯訓練,對陳恒佑來說,並非人機和諧互動的關鍵,反而是透過對大自然生命循環的體會,來找出呼應程式語言所服務的人真實的需求和規律。
最近在教育部經費支持與學校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陳恒佑教授順利推出了暨大第一個「互動音樂程式設計與創作」線上磨課師課程(https://www.openedu.tw/course.jsp?id=990)。四十歲才開始學大提琴,鋼琴、玩音樂的他,從瞭解音樂的本質開始,自我不斷學習,他覺得自己還是初學者,希望這門課搭起音樂、人文與程式科技的跨領域橋樑。
為了製作線上教學影片,他將辦公室改造成簡易的攝影棚,擺放鋼琴、大提琴和吉他;也帶著學生參與設計場景、運鏡、後製等影片製拍。陳恒佑說:「我希望幫助學生打破學科分野,不是文學院就不寫程式,或科院就不學藝術……。也希望讓學生在建構寫軟體的能力外,培養外語和研究方法的基本功。」
跨界,讓他從浩瀚知識無盡邊界中看見自己的渺小和有限。在他追尋科技、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旅途中,還藏著超現實的夢:「我的夢想是設計一個系統(也許是透過腦波分析),能讀取人們心中所想像的音樂,然後這個系統能透過程式驅動鋼琴彈奏。」
雖然一時間,人機互動多有侷限,但是,陳恒佑卻不自我設限而玩出新意,不僅為冰冷、枯燥的機械語言帶來人性的溫度,還為你我展示跨領域創新者如何以誠懇、樸實的心行進在未知浩瀚領域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