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暨大資訊管理學系余菁蓉教授研究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她身穿圍裙的人形立牌,背面寫滿畢業學生感謝和祝福的話,例如:「若是沒有您對我們時常的『催眠』,我想我也不會變的越來越勇敢以及相信自己能夠做到,真的很感謝您!愛你哦。」、「謝謝老師讓我成為更好的人……」
余菁蓉教授在暨大資訊管理學系執教已逾17年,專精財務計量資料分析。許多位她所刻意栽培的學生,畢業後如願前進國外知名學府深造或進入外商公司工作,並為後進學子當做未來向學的標竿。
她所津津樂道的,包括前年畢業的劉憲一,目前正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研究所學位,預計2020年底畢業。今年,劉憲一從來自全球各地菁英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亞馬遜(Amazon)西雅圖總部軟體發展工程師(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的實習機會。
張逸萱則是在她的指導下,參加IEEE在澳洲布里斯本的會議並報告,這項經歷成為她申請研究所的利器,後來赴美佛羅里達大學深造,期間還擔任助教。
資訊管理是一門涵蓋很廣的跨領域整合學門,包括人工智慧、電子商務、大數據等時下流行的應用,但余菁蓉卻表示,她並不講「大數據」。對余菁蓉而言,無論數據多寡,仍是資料分析的一環,重點是怎麼解釋資訊。
她記得幾年前參加科技部年會時,IBM台灣區總經理提供人才培育方向,一是具備對資料的敏感度,甚至要有一些才華;二是資料分析的理論模型要有基礎;三是能找到資源的人,譬如說,在網路上找到相關的工具來解決問題,不需要從頭開始自己寫程式。
余菁蓉的培養學生的重點,便在培養學生對於資料的敏感度與國際觀。她認為,這必須從理論著手,因此,她要求自己每學期都使用最新的國際學術論文當作教材,並以指導學生參加歐美重要學術會議為主,拓展其國際視野。
在課堂之外,她還在系上力推「英文閱讀伸根計畫」,督促學生在畢業前讀完300本英文小說,透過大量閱讀找到語感,並鼓勵學生每週寄心得給她,甚至要求學生擔任不為功利目的去幫助他人的志工。「我的用意在深入觀察他們,也為幫他們推薦信寫得擲地有聲做準備。」余菁蓉說。
以嚴格教學著稱的余老師,不僅沒有嚇跑學生,反而吸引認真、靈活、可塑性強的學生跟著她。近七年來,她已輔導8位學生,申請到美國知名大學;此外也積極帶領學生參加國際會議、發表論文;引導學生選校、及提供申請海外深造的各項準備指引;往往提供精準嗅覺、敏銳眼光,為學生分析出國深造的「目標戰場」。
例如劉憲一在大學時就跟著余老師到美國參加國際會議並報告。他用大四整年時間,從讀英文繪本開始打基礎,徹夜苦讀GRE、TOEFL,還加入余教授的實驗室,同時也是姜美玲老師的專題生。在寫給學弟妹的信中,他說:「當你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迷惘時,暨大資管的教授們總對學生傾囊相授。教授們就是塊寶山,學弟妹千萬別空手而回!」
目前任職IBM的暨大校友辛依庭,自認沒有台、清、交大生的顯赫學歷,卻能爭取到這個難得的工作機會,歸因於自己在大學求學階段就懂得利用學校的資源來厚植自己的履歷和經歷;同時也積極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辛依庭更牢記余老師「膽大心細」的勉勵,讓她勇敢跨出舒適圈。
許多案例讓余菁蓉發現,學生經過出國歷練後,自信變高、膽子變大。「國外深造回來,表現甚至可超越台、清、交大的學生。」這些案例讓學生看到未來的希望:「有個學生申請到美國西北大學,家長拿房產抵押,讓孩子知道沒有退路,惟有認真向學。」
劉憲一自認家庭不怎麼富裕,卻仍勤奮建構外語能力、資訊技術,提高他認為是「能用一輩子,別人無法取代你的門檻」,他並引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書中的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來勉勵學弟妹勇敢追夢。
余菁蓉畢業於交通大學資管所,雖沒有洋博士頭銜,但是2008年能以傅爾布萊特(Fulbright)訪問學者身分,受邀到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演講,給了她很大的肯定,更堅信走入國際是職涯躍升的必經之路。
雖然肩負著沉重的研究和教學壓力,還需兼顧家庭,但余菁蓉卻仍堅持「老師應該要成為學生重要的資產」的理念。她為了學生而勞心,常常失眠,但當看到學生能跟隨老師往長遠看、為了飛得更高而努力準備,有成就時又能樂於助人,都讓她覺得一切辛苦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