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和《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先生為著名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的新世界》寫序言,下了歷久彌新的標題「火熱的心,冷靜的腦」,一直是許多媒體人的座右銘。
東南亞學系副教授張春炎也曾經是這樣的一位媒體人。在暨大東南亞學系任教之前,他曾任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電子報主編,具備多年媒體撰述經驗,彼時的他,將對於社會人群的熱情和關懷,暫時安頓於批判的文字論述當中。
農家子弟出身的張春炎,在大學時期受到系上馬華文學巨擘黃錦樹教授的啟發,曾渴望以文學創作為人生志向。然而暨大中文系畢業後,卻沒有機會繼續朝文學領域深造,反而轉化了語言文字,以媒體為介面,來與更大的社群溝通理念。
偶爾,當針貶時事的理性書寫,無法滿足張春炎對文學的熱愛時,他仍會寫詩。「2014年正當太陽花學運如火如荼進行,我想起多年前(社會學大師)葉啟政教授上課時,在抽象社會學語言中,閃現如詩歌般的語言……」張春炎信手以太陽花入詩,竟意外獲得當年度的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
不論文學創作或社會現象評論,反映了張春炎對時代的反思。不過這一份對社會、人群的參與和關注,幾經轉折後,卻在東南亞的範疇裡落腳,在2016年他回到母校暨大東南亞學系任教。
對東南亞的興趣始於他大學時期外文系好友楊昊的鼓勵,那時的暨大,已招收來自東南亞地區學生, 學校刻意安排讓本地生和他們混合住宿 。張春炎便從2009年起,開始關注東南亞移民工在臺灣的生活樣貌,選擇以華興街的小緬甸飲食文化展演作為研究田野,更因此搬到華興街附近住了快1年之久。
為呈現傳播媒體、社會和文化之間交錯關係的圖像,他選擇貼近外籍移工報導人的小敘事,好顯影特定時空環境下的個人處境,並聚焦在特定社群、團體的文化互動和社會行動意涵的探索,分析社群如何形成集體力量?並且發揮影響社會結構的力量?
嫻熟傳媒研究的他,自然而然地邁入臺灣媒體對泰國、菲律賓的災難再現的相關探究,藉此分析新聞如何建構出臺灣的優勢與東南亞國家劣勢的想像關係。
近年,他陸續將研究旨趣伸向東南亞移工在台、港與馬來西亞的消費群聚和文化、菲律賓文化創意產業;今年,他開始以菲律賓記者遭暴力對待與殺害為主題,探討該國新聞專業和地方政治的互動,對社會民主發展的意涵。
過去他嘗試「改變新聞編採邏輯」、「讓缺乏話語權的弱勢成為新聞主角」,卻不易撼動講求中立、平衡的新聞專業倫理黃金守則;但是,他認為這種取徑對理解東南亞地區的社會和文化來說卻屬必要,透過到東南亞進行現地親身體驗,才能更高度掌握東南亞的多元性。
親臨現地進行第一手觀察是破除刻板印象的有效途徑。張春炎回憶:「我在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看到移工的多種可能性。他們有的是紀錄片導演、攝影師…除了有固定休假外,甚至還有上瑜珈課程的,我用這個經驗告訴學生,沒有實際體驗,不容易有深入的認識。」
張春炎也將許多心力投注在他所設計、以東南亞移民工為主體的新聞採寫、東南亞移民工的社群發展「共創互鄉誌」課程,並邀請許多新聞傳播界、社區發展的業師為學生指路。「這是非常跨領域又具社會實踐的課程開發,同學也蠻捧場的,修課學生大概都會到修課上限。」
學生黏著度高,多歸因於張春炎用幽默代替說教,對話討論代替填鴨的教學法,他更運用多媒體素材,引領學生在知識的大河裡浮起泅泳,又不致滅頂的教學方法。他相信「教學相長」比「我教你聽」來得活潑生動。
他希望啟發學生看見在臺灣的東南亞族群處境,和臺灣作為一個接待社會的現況與問題,並能反思,提出社區發展的可行解決方案。至今,該系列課程不僅獲得教育部計畫辦公室的肯定,更獲得關鍵評論網的總編支持,讓共創互鄉誌的新聞寫作得以刊登一系列作品,學生的努力因而被看見、發揮影響力。
為擴大學術的影響力,張春炎也長期透過媒體投書,例如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主流媒體,讓社會大眾看見東南亞議題,此外他也持續參與相關學術社群交流,透過科技部計畫成果、研究發表、學會研討會等,促進對話。
東南亞區域研究是一個非常廣泛和多元研究議題的匯聚。以政治、社會文化和人類學等多元背景教師為大宗的暨大東南亞學系,提供多元研究議題的區域研究,經營多種方法的區域研究,這個特色和優勢,張春炎形容為「環境的賦予」,讓人宛如置身在知識銀河裡,用自己的視角追尋感興趣的星座;學生在此浸淫、學習,畢業後當能轉化屬於自己的情境、甚至創造知識,就如他自己的奮鬥故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