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本次講座陳劍涵副教授針對雙語教學的理論與實務進行探討,也提供中小學雙語教育的現況與雙語師資資訊。
陳副教授首先介紹西門實小實施雙語教育的情況,詢問大家對於中小學雙語教育的看法,大部分人認為實施難度高、學生對學習內容難以理解、有城鄉及貧富差距等等,其中有老師詢問「校長、主任等非授課老師是否在校也要使用英文」,陳副教授回覆:確實雙語教學不只是課堂上使用英文授課,校長、主任都必須使用雙語,成為模範,讓學生看到校長也「願意」說英文。
接著陳副教授對雙語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做介紹,「English only」的環境確實能讓孩子沉浸在英語環境中,提高學習成效,但是可能造成孩子西化、認為講英語比較高尚等負面效益,因此採行「雙語」學習,中文與英文並重。接著提到語言多樣性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定位,最早它被視為「問題(problem)」,例如臺灣政府曾要求統一語言,而禁止臺語,接著被視為「權利(right)」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展現,現在則認為語言是「資源(resource)」,多樣的言語開啟學生的窗,擴展不同視野。而兩種語言混雜時,有「code-mixing」和「code-switching」兩種方式,前者在一個句子中混雜不同語言的單字,後者則以同一種語言組成完整句子,較容易理解,因此雙語教學中傾向於運用code-switching加上適當的中文解釋。陳副教授強調雙語教育必須是有意義的學習,不僅要認識不同文化,還要有跨文化的能力,而不像過去英文只做為學科,只學習英語系國家的文化。有老師則提問「學生或許了解雙語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還是會感到恐懼,老師可以如何幫學生做心理建設?」陳副教授認為老師們必須為學生培養「英語是一項工具」的想法,透過英語開闊視野,學習更多知識,建立學生對英文的興趣。
實務上,雙語教學的目的不是要增加學生的負擔,而是要學習切換語言的能力,在不同場合能適當的使用不同語言,孩子英語能力較弱,可以適時使用中文,盡量融入英文,善用中文的思考與表達能力,在學科上也可以使用中文幫助理解,視學生狀況彈性調整,讓學生能逐步使用英文學習。跨語言教學上難以顧全兩方,容易有時間分配問題,要如何制定策略將會是老師的重要課題,必須確立課程教學重點,不因為英文授課而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