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年度第2學期-巴宰教師社群成果報告書
一、社群簡介
船山,即埔里愛蘭台地,行政區域包括愛蘭里和鐵山里,分成三個社區(梅村、愛蘭和鐵山社區),地理空間自成一格,而這裡同時也是平埔族群巴宰族在埔里的定居地。巴宰教師社群已是第八次申請,長期下來成為一延續性的計畫行動,漸漸形成文化傳統的社會實踐,其成果也漸形豐富,本次經費經過妥善分配運用,分散投入在走讀船山、繪本創作、鳥類生態解說教育和園區內踏查水路路線等四項,展開多元類型的活動面貌。
二、社群活動概況
本次教師社群主題,有二個活動持續上學期未竟計畫,一是探索巴宰原鄉林野環境資源調查,復現巴宰人文生態之美,尤其是經過一整年度調查後,透過專業鳥人蔡牧起老師的統計歸納,呈現出巴宰原鄉特有的林間鳥類物種,以及特別悅耳的鳥音音色;二是以2018年巴宰協會的一支歷史舞劇為基礎,結合繪本畫家,階段性產出巴宰族的繪本故事和當代集體記憶,為埔里平埔族群留下多元繽紛色彩,這部分依然持續進行,期待下半年將能如期完稿出版,為埔里平埔族群歷史再添一則佳話。
除上述二活動外,尚有二個走讀和踏查的路線行程,一是大一國文課的走讀船山,一是巴宰原鄉園區的水路踏查,前者為例行性課程的戶外教學,後者為首次探索園區內部的山林環境,並有暨大學生主動參與,讓整個探索行程添加了山林知識性的對話和教育啟蒙。
三、執行成果效益
【質化指標】
本次計畫項目,有多樣化的質化成果效益:(1)巴宰原鄉野鳥生態調查,有了完整性的年度調查資料,並有相關統計分類;(2)巴宰原鄉園區的水路踏查,確認園區內部的動線,有利後續規劃環狀路線的設計;(3)大一國文課的走讀船山,同學普遍更了解日常生活中時常經過的愛蘭台地,原來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
【量化指標】
本次計畫項目,有多樣化的量化成果效益:(1)巴宰原鄉野鳥生態調查,年度調查到46種鳥類,其中常見的留鳥(記錄10次以上)有7種:台灣竹雞、五色鳥、黑枕王鶲、紅嘴黑鵯、 白頭翁、綠繡眼、繡眼畫眉;普遍留鳥(紀錄6~9次)-4種:灰喉山椒、小卷尾、樹鵲、綠啄花;(2)巴宰原鄉園區的山路踏查,已經走訪了5次之多,從暨大科院到巴宰原鄉,走山稜線約3個小時;(3)巴宰史話的繪本,腳本已經完成,目前繪畫內容已經畫到第四部,預計下半年全部完工。
四、檢討建議
各計畫項目,部分為延續性,部分為實作性,因為有了多年計畫執行經驗,且與合作單位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建立深厚關係,因此在執行方面沒有多大困難。
五、活動剪影
![]() ▲野鳥觀察年度總回顧暨環教講座-活動紀錄 2022/2/28 |
![]() ▲野鳥觀察年度總回顧暨環教講座-活動紀錄 2022/2/28 |
![]() ▲巴宰原鄉水路登山-活動紀錄 2022/3/5 |
![]() ▲巴宰原鄉水路登山-活動紀錄 2022/3/5 |
![]() ▲巴宰原鄉水路登山-活動紀錄 2022/3/5 |
![]() ▲巴宰原鄉水路登山-活動紀錄 2022/3/5 |
![]() ▲同學分成小組分別完成導覽-德芬堂前空地(德芬堂+愚人之友+埔基長照大樓的歷史) |
![]() ▲同學分成小組分別完成導覽-梅村社區(土角厝+土角胖的由來)、無某崎+歌詞內容—曾立馨 |
![]() ▲同學分成小組分別完成導覽-廣興紙寮(埔里紙廠產業+廣興紙寮簡史) |
![]() ▲參與走讀活動的所有同學大合照 |
![]() ▲巴宰族頭人Kaisan Bukan上山打獵受了槍傷,前往府城接受馬雅各醫師的醫療傳教 |
![]() ▲透過巴宰頭人的傳道宣講,促使族人紛紛入信改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