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環安衛中心小編
撰文日期:2020/05/13
「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生利之實,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黑格爾。
臺灣屬於海島型國家,深受周圍海洋影響,春季有梅雨、夏季有雷陣雨、在全球氣候變遷下,偶爾在秋季也會看見颱風的侵襲。而說到颱風,筆者想,它大概與地震不相上下,都是令台灣人害怕又頭痛的一件事情吧!回首1996年的賀伯颱風、2000年的象神颱風以及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當時造成八八風災,為台灣50年來最嚴重的水患) ,電視轉播的狂風暴雨,實在可怕地叫人不敢直視,有許多人在天災中傷殘甚至喪命,也失去了自己的家。
然而,有一種自然元素,不似颱風侵擾台灣的頻率,確也同樣出奇不意,如果說颱風是以洶湧形容,那麼我想它殘暴、無情的程度便可用猛烈比擬;古人給它取了一個相當敬畏的名字──祝融。回顧近幾年轟動社會版面的火災事故,包含1995年的衛爾康餐廳大火、2015年的八仙塵暴、2018年的敬鵬工業大火,都造成了相當嚴重的死傷,這些回憶之於台灣,亦為不願再次經歷的傷痛。
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便發明了許多輔助生活的物品,其中有一種,是我們每天賴以為生的項目:交通工具。只是馬路如虎口,每天在新聞媒體上播放的交通意外事故,多看一眼都叫人膽顫心驚……
俗話說:「生死一瞬間」,生命是如此脆弱,假使我們平時能獲得足夠的知識與訊息,那麼在發生重大事故的當下,便能夠迅速的判斷,並做出正確的行為,進而大大提升活命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夠多注意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便可以在意外來臨之前,搶先block掉,進而預防憾事發生;或是我們能夠在日常當中,乖乖的遵守安全規範,也許在意外事故發生的時候,就可以減少損傷的程度。
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之對「環境」的解釋則為:泛指地表上影響人類及其他生物賴以生活、生存的空間、資源以及其他有關事務的綜合;而同修訂本中對於「教育」的解釋為:教導培育、一種有關培植人才、訓練技能以支應於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事業。倘若我們將「環境」與「教育」結合在一起,便是將與環境相關的知識理念傳達給學員,藉由啟發學員對環境議題的關注後,能夠從而落實相關的行動,甚至能夠推己及人,像漣漪一樣的產生影響,達到永續發展與理念深耕的目標。
天然災害及危險意外之瞭解與預防亦屬於環境教育的重要議題之一。本課程由環安衛中心甲級職業安全管理師暨通識中心兼任教師蘇慧倚老師帶領暨大學生,針對颱風、火災、與交通安全方面設計遊戲式活動,藉由闖關方式讓育英國小四年級的小朋友能了解這些危險與災害發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預防,從而融入生活當中,甚至能夠將學到的知識回去分享給家人朋友。
課程當天,恰巧碰上午後雷陣雨,不過大雨並未澆熄孩子們的活潑與熱情,甚至發生了一件趣事:活動現場布置完後,尚有一些時間,正好碰上了育英國小學生的體育課,學生難得看到校外的大哥哥、大姐姐,相當熱烈的邀請學生一同加入躲避球運動,雙方玩的不亦樂乎。課程結束後,擔任遊戲帶領者的林同學說:「沒想到有一題是非題”下課的時候,媽媽騎車載我和弟弟回家”學生居然可以回答出是錯的,因為機車不能三貼。讓我覺得好驚訝!但也很高興他們是有正確觀念的,反而我好像還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一些什麼。」曾同學也表示:「在模擬火災現場的時候,小朋友都知道要把門關起來,把窗戶打開,很棒耶!看他們玩的這麼開心,又可以讓他們擁有正確觀念,讓我覺得做這些道具很值得。」
筆者當天在現場側拍紀錄,暨大學生在開課前原本臉上還帶著一絲緊張,但隨著投入遊戲帶領,及解說相關知識,發現這些大學生們的眼神逐漸出現一股熱忱,專注的與育英國小的小學生們共同參與環境教育的過程,看到學生如此優秀,能夠發揮大手牽小手的共同成長精神,實屬欣慰,也希望未來這樣的活動能持續進行。
- 課程前學生進行場佈及最後排練
- 課程前學生進行場佈及最後排練
- 課程前學生進行場佈及最後排練
- 育英國小學生邀請本校學生一同進行躲避球熱身
- 環教課程開始前蘇慧倚老師對育英國小學生進行說明
- 環境教育課程側拍照片
- 環境教育課程側拍照片
- 環境教育課程側拍照片
- 環境教育課程側拍照片
- 環境教育課程側拍照片
- 環境教育課程側拍照片
- 環境教育課程側拍照片
- 環境教育課程側拍照片
- 環境教育課程側拍照片
- 環境教育課程側拍照片
- 環境教育課程側拍照片
- 各組手工製作教具
- 育英國小學生與本校學生團體合照
- 各組合照
- 各組合照
- 各組合照
- 各組手工製作教具
- 各組手工製作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