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知識應用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21門課,修課人次共計638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三個學習階段為「知識應用」,
主要培養以鄉村(Rural)做為發展主體的反身性(Reflexivity)思考和問題意識,並且進行小規模實作。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有明確的在地行動、實作場域。
課程學習過程至少有5名以上的社區共學伙伴,
也建構學生個人對真實問題思考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的社會實作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在地企業的創新營運
授課老師:王耀德
修課人數:22
課程內容概述:
課堂系統性大致分為三階段:
1.邀請在地或數位創新企業高階、專家線上分享及實地參訪,與業師對談並以商業模式九宮格拆解標竿在地企業市場定位與數位行銷
2.研讀指定書籍增進商管知識概念與技能,由導師運用實例提點核心重點,讓學員能快速增進相關素養
3.分組實作工作坊,以滾動式修正引導發想與實作市場定位與數位行銷、推廣在地生態商品或服務專題,並於期末發表成果。
課程成果:
1.業師協同教學、與業師對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桃米休農協會
邀請有實戰經驗的講師詳細講解桃米旅遊生態、運用網路行銷、社群推廣
2.校外參訪、導覽解說遊程-紙教堂:大地義工、百香果採果體驗
實際體驗遊程、參與式學習,深入了解遊程設計
3.各組研讀報告-一個人的獲利模式、獲利世代、行銷4.0、人人必學網路行銷
各組研讀書本內容,整理重點並製作簡報分享
4.體驗遊程設計工作坊、社群行銷工作坊
各組以商業模式九宮格分析、設計遊程,建立社群媒體帳號,並使用Tripbaa 趣吧平台模擬上架
5.期末個人參訪、業師分享心得報告
社區環境教育實作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29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結合了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及社區連結,讓學生透過實地勘察觀察到所處環境所存在的問題,並規劃一場對埔里地區居民倡導的環境教育活動,藉由實踐其活動的過程中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增進其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積極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學生針對社區需求進行環境教育之活動企劃與實作,不僅能強化其知識實踐、資源運用、溝通合作、危機處理之能力,本課程也期許學生能對所居住的埔里鎮產生情誼,願意更深入了解此地區之人文、環境,與此地區產生更緊密之連結,從中反思自身能夠為家鄉甚至某個地區在環境保護層面上所能付出的貢獻。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前半段與黑皮泥思、吟詩綠曲筊白筍農場合作,帶領學生見識不同社區環境教育實作之案例,從中了解到社區、環境、人文之連結,對於社區營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埔里名產-筊白筍的農業發展有所領悟。
後半段則與同聲里集會所、埔里鎮公所合作,完成第二屆水環境嘉年華:【走淨杷城,大家作伙來𨑨迌】,從中學生為埔里鎮居民精心設計體驗活動,安排五個關卡的闖關遊戲,分別是杷城夢繪、大排知識王、解開五顏六色的謎團、拉淨垃圾車、全民溪攻略,透過這些親子共樂、共學的過程,盼能夠喚起埔里鎮民對杷城排洪道水環境污染問題的關心,更希望可以一起與鎮民找回屬於他們兒時那親水的美好環境與回憶,同時團隊與在地組織一起共同肩負對於在地的社會責任。
南投產業再設計
授課老師:陳智峰
修課人數:32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有兩個主要的特色目標如下:創新營運知識、服務設計能力,本課程從「地方創生」的觀點引導學生探索鄉村的現今課題概況,以服務設計的觀點思考各種地方創生運動可能的創新事業如何開展或是改善。
本課程將學期中18周的課程分為四個單元,分別探討地方創生的三大面向:社區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課題進行研討,最後要導入創新實作的行動實踐。
課程進行方式以「探索校準」、「知識應用」、「創新實作」、等三個階段進行。
課程成果:
增廣見聞、體驗DIY在地不同為導向,藉由DIY體驗,展開兼具娛樂與內涵的學習之旅。分別去參訪南平山道田生態有機農場、松益製香工藝坊、玫開四度食用玫瑰園
國際保育與在地實踐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29
課程內容概述:
自然保育是複雜的社會行動與歷程,需要多元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實際行動共同支撐。本課程協助學生們認識國際自然保育的主要議題和實際工作內容。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全球目前重要的自然保育國際公約、政府間的協定、國內政策落實、和國際保育組織的特色和行動;以及瞭解人們在過去與現在對國際性保育議題所付出的努力及措施。受限於 COVID-19 之影響,本學期實地見學地點安排於國內之國際級的保育單位。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堂的授課階段,除了介紹國際規範的內容以外,還有物種被歸類之瀕臨滅絕的標準及級別,以及各種物種介紹與認識,並透過上述的知識,引導學生檢視本土與其他國家的保育案例、機制、法規,以引起學生對於保育之興趣。
此外,此課程特別安排3天的南部生態見學,學習觀摩當地保育工作。
見學三日的行程,橫跨了眾多領域,因此次參訪有更多元的思考空間,看見發展生態旅遊之國營與民營的內容、方式、所求不同,從遊客角度思考需求是什麼,
引導學生能更好的反思問題所在,想想當地發展生態旅遊能如何改善,自身的系所又有怎樣的連結,給予怎樣的幫助,加以改善。
課同學於課程期間公開發表學習成果、介紹保育案例,於南部見學後轉寫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