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21門課,修課人次共計638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一個學習階段為「探索校準」,
主要以社區為資產,在學習過程中進入鄉鎮(Rural)體驗,保留(Reserved)自己的學習經驗。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的過程,可以指認出水沙連地區的特色,以及培養發掘、連結地方資源和介紹地方的能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課程名稱: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54
課程內容概述::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追英趕日,台灣如何跟大國競爭人力資源,大至國家政策小至農村,所有地方都需要勞動人力,鄉村發展的速度遠遠跟不上大城市的發展,農村愈來愈沒落人力愈來愈缺乏,從國發會的統計出生率死亡率,台灣有三分之一的城鎮被消滅,中南部的城鎮大多是弱勢偏鄉的,消失的城市也大多存在中南部,一般農村的家長也會想讓自己的小孩去大學讀書,大家一直往更好的地方去,造成偏鄉的人口外移青年不願返鄉。近年來地方創生議題熱門,愈來愈多人踏入地方創生的領域,暨大從很早就開始在埔里發展,關於地方創生的相關活動,除了帶動地方經濟也協助地方產業的發展,課程內容深度介紹地方產業和暨大緊密的關係,也藉由地方人士的演講、在地小旅行、R立方講座…等等多元方式帶領同學進入鄉鎮創新的議題。
課程成果:
來到暨大發現暨大與其他地區大學的不同,應該更深入了解在地文化,雖然沒有都市大學的資源可是在地型大學應該和地方做連結,由學術去幫助地方發展,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去支持R立方學程,本課程這學期帶同學校外參訪-桃米社區,也安排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新珠女士分享921災後重建的心路歷程,透過課程走訪桃米社區,讓同學了解地方發展不是只有蓋科學園區,利用在地原本的自然生態也能為地方上帶來經濟,而地方發展需要的是返鄉的新活力,和在地人的凝聚力,相信藉由親自走讀桃米社區的活動,可以讓同學更認識這塊土地,來埔里讀書不是只有學到知識上的東西,對於在地的人文關懷也能有更深的體會。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生態城鎮
授課老師:林劭潔
修課人數:36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引導同學認識國內外生態城鎮的各種模式,及埔里地區生態城鎮轉型的現狀,並帶領學生實地探訪地方結合生態、觀光的運作及發展,讓同學們能夠真正認識與接觸在地的綠色生活實踐,以及在地結合生態環境的各種可能性與案例,從中培養學生關心國內外生態城鎮的意識及開始思考地方議題的能力。
課程成果:
透過在地職人來與學生們分享埔里在地生態與觀光的結合,增進學生對於在地產業、生態環境的認識。此外,老師也會在上課過程中分享國外城鎮如何轉型為永續城鎮及討論生態城鎮的各個面向。
教學場域不僅只在教室,而是會把教學帶至戶外,去進行實地探訪,戶外的教學場域有桃米溪的生態工法施作、綠屋民宿與鄰里結合與客人互動、桃米塾老屋重塑延續主人與在地文化的精神。
在各個不同的場域下,讓學生更認識與校園最接近的生活環境,桃米生態的特色、將在地產業導入老屋的成功經歷,並由職人陳國明老師在老屋中引導大家一步一步製作出一碗有溫度的手打烏龍麵。學生可以從每個活動中,深入瞭解地方產業如何與生態做結合、兩者如何營造出生存的共榮模式,並達到生態城鎮永續發展的可能性,為地方的翻轉帶來更多元的可能性。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31
課程內容概述:
青年回鄉創業,以民宿為載體,除了乘載了青年逐夢的腳蹤,也乘載了鄉愁,但如何在鄉愁與算盤、熱血的夢與冷血的錢當中逐出一個值得的人生,本堂課程透過返鄉青年──阿凱的民宿經營實務,引領同學由民宿為載體,引客入村,鏈結民宿與在地的美好事務,也讓同學了解回鄉創業辛苦與滿足。
課程成果:
1.水田衣民宿早餐實作活動(110年10月29日/110年11月5日)
準備早餐並非一項簡單的工作,需要花費大量體力與精力才可完成,而提供給客人的餐點也必須色香味俱全,若僅食物美味,擺盤及食物樣貌卻不美觀,那民宿顧客的喜愛度與支持度也會下降。然而,擺盤需要有美感及有效運用盤子的空間,讓整體看起來和諧、舒服,才能讓人在享用早餐時,能感受這頓飯是精心準備,而不是隨便做做。在自己動手做早餐的過程中,除了學到民宿經營的精神外,還能認識許多埔里在地食材,更了解在地文化。
2.地方探索活動──謎走埔里城(110年12月26日)
本學期最後一堂課程是R立方學堂的地方探索活動──謎走埔里城,透過實境遊戲讓同學們實地走訪埔里街巷,發現那些平時我們未曾發現的一隅一地,並從中了解每個景點的特色。同學亦能在解謎的過程,與小組夥伴拉近關係,共同協力合作解開一道道謎題。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族群文化
授課老師:簡史郎
修課人數:25
課程內容概述:
1.認知學校所在地周邊的族群及其文化,以培養學生具有深厚人文素養,激發其關心在地族群及文化的興趣。
2.體驗多元族群及文化,以培養人文關懷的情操及氣質,強化彼此包容、互相欣賞的族群生活態度,啓發多元創新的理念。
3.培養學生的觀察和理性思辨等技能,以及批判思考能力,以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增強社會參與,實踐公民責任。
課程成果:
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中,人類面臨的問題日趨複雜,狹隘的專業訓練及單向的思維難以培育學生反省並處理如此複雜而深刻的問題,更由於主流社會慣以「漢人」單一族群及文化的視野看等待社會、文化的發展,對台灣特有的多元族群及文化缺乏認知。本課程「地方達人:族群文化」的宗旨是希望修課學生對台灣的多元族群及文化有具體的認識,並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多元族群的欣賞、包容,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具備人文關懷的氣質、宏觀視野、分析思辨能力、表達溝通技巧、以及終身學習成長的動力。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新農業發展
授課老師:陳新豪
修課人數:22
課程內容概述:
課程內容主要包含老師對於農業的概念解說,以及請到各領域專業講師來分享經驗,最後包含校外教學參訪,將全班同學平均分配於五個小組,有水資源、各式農法、生態保育、科技農業及食農教育幾個類別,透過這些課程讓同學能夠深刻去體驗並且將課堂所學與產業現況可以獲得最即時的訊息交流,並體驗到實際操作之學習體驗課程。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軸環繞在新農業上,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述自然原理與農業間的影響。除了校園內運用教具操演,也讓學生進行實際開墾、播種,聆聽專家演講,強調水、生物與農業間的關係,培養學生以環境友善的角度看待身邊事物。課程中,用教具操演地層與過濾原理,講解不同的結構對於水質淨化的影響,並帶同學到大草皮看集水山形,了解如何找水源;此外,此課程之校外教學也不斷的創新,深入業界。不論是到科技農場體驗高科技的草莓種植,抑或者是到筊白筍田參訪,深入當地,進而了解其農友之辛勞及種植農業之秘訣等。課堂也邀請到鳥類、魚類以及地質專家進行演講,讓學生更加認識埔里古地質、校園常見鳥類與水文、常見魚類。
課程名稱地方學:族群與信仰
授課老師:林怡資
修課人數:41
課程內容概述:
課程大概分為瞭解埔里在地的東西方信仰,藉由埔里在地的信仰中心,進而帶出因為民族信仰導致地方上所增加的各種建設,並讓同學了結宗教信仰不僅只是一種心靈上的寄託也會有對於當地建設有一定的發展,並且進行不同性質的信仰中心的實地踏查使同學們了解各信仰為埔里帶來的各種社會上的進步,並在學期末的最後結合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在校外實地觀察的經驗由各組同學選擇一個主題進行採訪了解並拍攝一支介紹該信仰中心的影片來檢驗學習的成果。
課程成果:
1.去拜訪埔里天主堂的司馬添神父與同學講述埔里天主堂興建以及自己為何傳教,讓同學可以更加瞭解天主教進入埔里的歷史軌跡
2.實地踏查埔里的地母廟除了更加了解漢人信仰,以及了解地母廟的特殊特色
3.期中周利用團體解謎的部分除了讓同學們培養團結的凝聚力也檢驗自己到期中前課堂上的學習成果
4.拜訪桃米社區的各個土地公廟,讓同學們了解土地公廟的各種風貌,也讓大家更了解土地公廟的象徵意義
5.請考古學者來講解考古對於大眾文化的發展,以及大馬璘文化對於考古界的重要性
6.學期末請各組同學選定一個主題讓同學藉由採訪,蒐集資料,拍攝出該主題的介紹影片以及對於社會的回饋與影響
課程名稱:地方學:經濟與產業
授課老師:童靜瑩
修課人數:20
課程內容概述:
2019年的地方創生元年讓地方的人口(人才)和產業創生意識再次凸顯。本課程從人口經濟學及地理經濟學基礎知識切入,以地方永續發展為目標,除了教授修課學生得以用來理解地方經濟與產業的基本知識之外,也藉由分組討論和實地參訪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思維、啟發創新思考和團隊合作精神,期許學生以人文和地方關懷的心境,在理論與實務的對話中思考地方(故鄉)經濟與個人生涯發展間的關係。
課程成果:
- 10.19 鄭家百香果園
鄭家無毒栽培智慧百香果園是使用有機無毒的栽種手法,培育台農一號並且與南開科技大學以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合作,架設智慧管理系統以及研究無毒驅蟲藥及肥料。百香果適合栽種環境在15~30度及海拔六百公尺之大山坡地,並且需注意水分及日夜溫差不宜過大,在開花與授粉的部分需點燈促進開花並使用蜜蜂或人工進行授粉,另外因為無毒有機的栽種方式需架設棚架來隔絕來自其他農地的農藥,以及防止山豬破壞農地。
- 10.26 百勝村咖啡莊園
咖啡適合在南緯30度到北緯25度間生長,稱為咖啡帶。臺灣咖啡最早栽種紀錄,由英商德記洋行於1884年從馬尼拉引進的阿拉比卡咖啡,首次種植於台北縣海山地區。日治時期曾試種過各式品種,並在1942年間達到全盛期,種植面積高達1000公頃。21世紀的台灣咖啡產量雖少但風味多,以精品咖啡內銷,並屢次獲得國際評比認同,得到許多高分佳績,相信只要站穩腳步,臺灣經營國際精品咖啡自有品牌的未來不是夢。
- 11.09 茶改場魚池分場研習
日月潭紅茶的研習地點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葉改良場魚池分場,因地處海拔約800公尺的多變地形,適宜的年均溫及穩定的濕度,故相當適合種植紅茶。茶樹品種分為大葉種及小葉種,因大葉種所含苦澀物質高於小葉種,故經發酵製成紅茶更添風味。魚池鄉農會的主要紅茶商品為紅玉、阿薩姆、紅韻、藏芽四種,風味各有不同。課程最後還參訪和菓森林,瞭解地方品牌商如何將紅茶產業發展成具競爭力的觀光產業,以利提升鄉鎮識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