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調查方法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21門課,修課人次共計638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二個學習階段為「調查方法」, 主要以社區為場域, 培訓(Retraining)學生們擁有研究鄉村的重要調查方法和技術(Research)。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學習到適合鄉村、務實的調查方法或調查技術, 以及培養運用研究工具和地方資源的能力,並且可辨視機會與風險控制。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水圳與環境踏查(A班)
授課老師:楊智其、徐顥
修課人數:47
課程內容概述:
埔里過去是以農為本的鄉村地區,現今因生活所需而填圳造地來建造民生建築。因此本課程以「埔里水圳與環境遊學」為宗旨,帶領同學們前進在地,邀請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及工作者,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以多方面的角度切入思考對水資源的詮釋。我們也邀請了南華大學到埔里一同認識大排與暨大的水環境。課堂上會帶領學生親臨水圳,發覺水圳的價值和所要面對的問題,並將所看所學,運用公民審議的模式,將其具現化。再者,本堂課在期末舉辦了水環境嘉年華活動,此活動邀請鎮上居民一同來參與,用貼合大排的遊戲內容設計讓居民在玩樂的同時,也能了解到大排的樣貌、歷史和重要性。
課程成果:
本學期透過水質檢測、公民審議、心智圖製作、桌遊、問卷調查等課程內容,讓學生由簡入繁,從了解大排的歷史脈絡後,重新去思考其未來的可能性。經過口頭的課堂講解後,讓學生實地去完成,不管是訪問居民、帶領南華、舉辦水嘉年華活動等,都是在加深學生對大排的連結。所以我們拉進了非本班學生的人參與其中的過程,如社區居民、工程單位、南華大學、生態調查團隊等等,將主題以大排為中心,向外做擴展延伸,讓學生看到水資源的多種面向。
水圳與環境踏查(B班)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34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埔里鎮內的「杷城疏洪道」俗稱杷城大排為主軸,使學生透過實地踏查觀察環境實態,尋找實際發生的問題以提升對環境的重視,並反思解決辦法。結合本校校內污水處理廠之污水操作系統,讓學生深入了解如何使「下水」經過層層處理後成為「中水」並使用在本校沖廁及澆灌用水,了解何為維護生態、保護環境之綠色永續發展。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安排本校校內污水處理廠巡禮,使學生了解污水操作流程,提升綠色環境水資源之概念,並帶領學生至杷城疏洪道實地踏查,觀察環境實態所發生之問題,使學生重視杷城大排水資源之環境。前往吟詩綠曲筊白筍農場,帶領學生穿著「青蛙裝」體驗水田的日常,從中對埔里名產筊白筍有更深入的認知,並了解水環境與生活連結之重要性。
課程後期與埔里鎮公所、同聲里集會所合作,舉辦第二屆水環境嘉年華活動:【走淨杷城,大家作伙來𨑨迌】,設計分別為杷城夢繪、大排知識王、解開五顏六色的謎團、拉淨垃圾車、全民溪攻略的五個闖關遊戲關卡,透過親子共樂、共學的過程,希望提升全民對杷城排洪道深入的認知,並能重視對水環境污染之問題,增進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媒體識讀與資訊整合
授課老師:劉家銘
修課人數:23
課程內容概述:
隨著網路時代的發展,個人訊息的傳遞與影響力已經有前所未有的廣泛,透過社群媒體等傳播,訊息的資訊量早已過載。身處在這個世代,過濾與辨別資訊,成為重要的基本能力。
介紹媒體的流變,結合時下流行桌遊,課堂活動讓同學們實際體驗訊息如何傳播,並且重新思考並判斷接收訊息的方式,進而練習整合訊息傳達給他人。
每週課堂緊貼時事,讓同學們關心社會脈動,並且從中討論不同事件的觀點。辯論並不是要找到正確答案或真理,也不是要爭辯對錯,而是透過辯論的過程,理解對方的想法與觀點,進而促進討論其他的可能性。
當開始理解自己站在什麼樣的立場看待事件或訊息,同時就比較能夠理解自己的盲點,開啟不同的視野。接著,也讓同學們學習如何成為記者。講解入門的採訪與寫作,透過模擬的記者會,讓同學體會記者工作需要面對的事情,並且從中理解媒體的運作,進而判斷媒體播報新聞時可能產生的盲點。
為了打破這些刻板印象,邀請相關專業的講者到課堂進行演講。透過專業人士解說心理健康與社群影響力,破除新聞報導的負面印象,並增進同學們的素養,以及對於不同產業資訊,避免無法判斷新聞資訊或是不了解而產生以偏概全的現象。
課程成果:
除了介紹假訊息、資訊戰以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同時透過桌遊讓同學理解,自己與他人是如何帶風向,理解他人訊息背後,如何整合與表達。
接著是實際在課堂上,讓同學們查證假新聞。同學們對於假新聞似乎都有一定的敏感度,但如何查證完全是另一回事。透過不同的查證工具,理解訊息背後的狀態與思維,都是一種重要的訓練。
最後邀請長期編寫社區報編輯,以及資深記者講解採訪實務。透過不同的案例,並實際在課堂上操作練習,同學們對於寫作一篇報導開始比較有概念。可惜的是,因為疫情急遽升溫,無法實地採訪,因此用議題或個人專訪的方式進行。同學們也很用心準備,從平常的生活習慣,到個人觀察的特別經驗,包含很多面向,相當精彩。
移民社會與民間信仰
授課老師:梁鍇麟
修課人數:19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以台灣移民社會與民間信仰的發展史,帶領同學理解如何從民間信仰的廟宇發展,來理解台灣不同年代的社會發展歷程。同時,也將帶領同學踏查埔里地區的廟宇,以埔里在地的民間信仰發展脈絡,培養同學田野調查與社會脈絡理解的能力,充實修課同學於實務調查的的能力,並培養同學對於社會議題的觀察能力。
課程成果:
透過移民社會的發展脈絡,帶領同學了解民間信仰與族群遷徙間的關係;透過社會參與式的課程進行方式,教導同學學習民間信仰的田野訪談與調查技術,並透過祭典與信仰文化的採訪過程,讓同學了解信仰文化的調查技術運用。
綠色工法
授課老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41
課程內容概述:
這堂課是以茶葉為核心,從茶葉的歷史、經濟、文化等層面,帶同學們認識發展至今已擁有長達兩百年歷史的台灣茶。透過實際走訪魚池鄉的紅茶廠,以及埔里在地的有機茶園,拉近同學們與茶葉之間的距離,也能讓同學們深入了解南投在地最有名的日月潭阿薩姆紅茶,使學生更認識南投的在地特色。
課程成果:
在經過了前幾週的課程,同學們對於茶葉都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禮拜的課程我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請他們運用前幾週所學到的茶葉相關知識,畫出一張屬於他們的茶葉心智圖。每一組畫出來的心智圖都各有特色,內容從茶葉的種類、歷史、製程,甚至到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茶葉觀光景點等都有介紹,透過這樣的課程模式,不僅能訓練每一位同學的統整及表達能力,也能讓每一組同學都學習到更多不同的茶知識,彼此互相交流學習,獲得不一樣的課程體驗。
數位攝影與商業修圖
授課老師:甘貴新
修課人數:31
課程內容概述:
有鑑於數碼攝影科技的迅速蛻變,人人自媒體的時代儼然正是我們當代人經歷的事實。本課程從美學基礎培養打底,磨練學生們觀察與發現美的敏銳度。藉由大量的作業練習,掌握構圖技巧、佈光美學等。接著進階應用基礎攝影知識,嘗試拍攝人像、商品、風景、人文等多元攝影主題,並將拍攝的素材導入Lightroom修圖軟體學習一級調色(恢復完整畫面細節)與二級調色(展現個人風格)技術。最終運用Photoshop進行排版設計,創作出一張兼具人像、商品與文宣的商品海報成果。
課程成果:
本學期變換多元場地進行攝影教學實作。除了在電腦教室教學基礎攝影知識與商業修圖軟體應用外,兩次進入攝影棚教學商品攝影與人像攝影的佈光與構圖技巧。搭配季節時日舉辦了奧萬大楓葉與中原部落梅花,兩次校外風景拍攝活動,與一次與埔里婚紗攝影店家合作舉辦商業攝影實作校外教學。期末成果運用所學與埔里店家合作設計宣傳海報。培養學生將所學回饋於社會的行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