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名稱:R立方學程教師社群期中聚會
日 期:111年4月27日
時 間:13:30~16:30
地 點:籃城書房(南投縣埔里鎮籃城五巷4號)
參與人數:社群成員共 32 人、非社群成員共 1 人
- 活動議程
- 活動概況
1.演講活動
演講活動邀請吳宗澤講師,主題是「埔里地方制式策略與扎根方法」。宗澤講師是臺南人,目前定居於南投埔里,現任穀笠合作社執行長與社團法人南投縣大埔里文創協會理事長,平時喜歡的興趣是爬山溯溪、攝影,實際走進荒野中。從2012年開始關心農地議題,2014年成立榖笠合作社,2016年開始關心兩岸三地的三農問題,先後到日本宮崎、越後、香港、中國、峇厘島、四國等地區做農村考察,宗澤擅長田野調查分析與彙整社群的想法,在穀笠合作社扮演的角色並非農民的身分,更像在農村中的組織工作者。
穀笠合作社這個組織是以土地為志業,關注「農人」、「農村」、「農業」與「青年返鄉」等議題,透過小農社群互相陪伴成長,平時也會有共食聚會,彼此交流討論。2018年到2020六級產業化,透過米製加工產品,研發生產並創造附加價值。合作社也會與中小學、社扶合作推廣食農校育,致力於發展農村體驗教育,目前有與小農合作,成立山誠良食,共同協力銷售和產品升級。
2018年到2021發展季節性的農村體驗,像是在冬至前夕舉辦「冬至圓」慶典,邀請在地居民、老人、小孩一同參與,目的是為了凝聚社區意識。展演空間是平凡的古厝平房,宗澤認為不一定要有大型的舞台,農村到處都可以是舞台。冬至圓祭典結合了草根戲劇、農村音樂和質人市集,邀請大家放手邊的工作,感謝天、感謝地、感謝農人和身活周遭的親朋好友,在這小小的農村創造屬於自己在地方的生活與祭典,凝聚我們對農村生活的情感。
實際的農村田野調查能夠提供機會與農民訪談,直接碰觸到台灣的土地、農業與農民。透過教學、實作、發展論述、老師講解讓學生能夠更認識在地。曾經討論過的議題包括:愛蘭橋底下的小溪蓋提防:白鷺鷥的棲息地。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在鎮內愛蘭橋下方河岸進行「南港溪牛相觸堤防災減災工程」,原有自然水岸變得水泥化,一群關心此議題的朋友成立社團—「挽回消失的埔里—關心咱ㄟ愛蘭橋下」,邀請在地居民、暨大同學一同來關心正在整治的愛蘭河岸。透過實地的田野調查訓練,串聯各個農村據點和青年,培養在地農村的組織工作者,擁有發現問題的能力。
在埔里報導雜誌中,提到了一個埔里巷弄的攝影展,是104年南投線村落文化發展計畫,南華大學與籃成好生活工作室在南門里集會共同舉辦「路上觀察學」課程?受邀來分享的五十嵐祐紀子老師藉著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說明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出身,與年齡情境身份的轉變,會對空間與事物的觀案與期待不同。透過這個活動,可以看出地方的認同會凝聚在什麼議題上?人們會對什麼事感到認同或遺憾呢?
接著宗澤解釋了何謂地方知識,是一群居住同一地域範圍內的人們所組成,共用著共同的利益與社會結構所表現出的一套文化符號。這類地方知識往往表現出「在地文化脈絡」的特殊意義與動能,因此對地方人事物的認識,就必須將事物放在此一特定的架構中,才能逼近對地方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指有地方範疇性的知識,我們用簡單的例子去理解:火車、鐵軌、機車哪兩個是一組的呢?有趣的是,東方人會認為是火車和鐵軌,但是西方人會回答鐵軌和機車。
在全球化底下,各地方差異越來越小,所有的東西追求便利、快速流動,包含資訊、技術、族群、資本、地景,我們越來越無所適從,而急需要從腳下生活的士地文化、歷史脈絡,挖掘出我們與其他人不同的東西,尋找認同感、歸屬感。透過對於地方知識的探查,我們想要知道我們是誰?同時能保有我們的差異性,也保存本土的文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地方知識」的原因,能夠發現在地人習以為常,但是是需要被改變的事情。
地方性知識的調查結果和運用分為三個地點。第一個是籃城,什麼是「籃城人」?能種好甘蔗、會武術的人就是籃城人嗎?籃城的地方知識背後牽涉到對於庄頭歷史的認同感來源,所形塑出的品味和分類,要如何透過武術,讓自己成為在地人並讓社區動起來?再來則是紅瓦厝,因為沒有直通紅瓦厝的路,都必經另一個聚落才會進到紅瓦厝,而自來水管線在當地的推動受阻,牽涉到傳統地方資源的分配方式。改變的時候需要考慮既有的結構跟資源。當地仕紳掌握了自來水管線,應該要先和當地仕紳階級的脈絡好好對話,協調簡易自來水的修建。最後是雙尞—日兩,超巨大的「茭白筍工場」,佈滿湧泉、抽水馬達與燈照,背後牽涉到茭白筍的產業,如何重塑聚落的地景樣貌與日常生活作息,其與籃城村、紅瓦厝都曾有發生上下游搶水的衝突。如何在社區鄰里的命名上,能重新整合五個聚落,讓社區發展協會可以運作,就成為關鍵的切入點。
穀笠合作社的扎根行動可以統整為五點。第一點,透過調查工作坊,陪力各聚落的行動者,並形成串聯的支援網絡;第二,與各聚落的「行動者」合作,扣著行動者的問題意識進行調查,讓調查的成果能有人繼承運用;第三,累積調查的文字、照片等「文化資本」,並分享公開;第四,透過「收存取用」的方式,累積資料的同事並轉化運用,無論是創作、展演、導覽、書寫等,最後抓出區域的深層地方性,作為凝聚地方主體的認同感來源或結構問題的切入角度,為地方留下人才。
宗澤認為,地方是有人的,但是人與人才之間還有一段需要追趕的距離,如何培育人才是一件需要在未來繼續努力實踐的事情。
Q&A時間有老師針對講座內容提出了下面幾個問題:
- 會期待學生留在埔里或鄉下工作嗎?會不會與家長的期待違背?
- 發展這麼多年來,怎麼活下來?有沒有達到目標?,競爭力跟外面教出來的學生贏在哪裡?
- 埔里的紙教堂就是外來支持做起來的,想請問你十年來公部門贊助你推動文化的情況如何?因爲走出獨特性一定要有資金支持。
- 跟地方農民有關係嗎?從學習的觀點來看,應該是要讓學生「理解」在地文化,而不是硬性要求學生留在在地幫忙。
宗澤對於提問一一地回答:
- 學生自己如何看待自身與地方的價值是最重要的,留與不留要跟隨自己的心,畢竟人生是自己的,為自己而活就夠了。
- 每個選擇會導向不同的道路,看中的價值是什麼?在意的是生活品質與追求自己所愛驅使講者留在地方發展。加上與在地方累積的知識與經驗,是其他大學生無法追趕上的?要關注的點反而是在社會願意花多少錢支持地方發展呢?
- 自己種田賣農產品是資金來源,或是拿政府的計畫執行相關事務。日常事務瑣碎且好找,幫自己包裝成CSR選務專人,找有相同目標想支持農業的企業贊助。現有的管道看不到有哪些企業想做這些議題。長遠來看,如果農業能夠穩定就能輕鬆很多。但目前台灣的農業不是處於穩定的階段。
- 主辦方的關係而已
2.走讀活動
(1)導覽機解說、觀賞相關宣傳影片影片
透過照片、詩、散文,描述農村生活,每個人都可以創作,把習以為常的事記錄下來,會有心境上的轉動,產生一些感受與和地方互動之後產生的共鳴。
講者把科技融入進籃城,雲走讀(線上的走讀),用虛擬實境探索世界各地。目前發展的走讀路線有三點:籃城(農村裡的文學夢、印象色彩)、船山(船山巡航、印象生態)、蜈蚣(蜈蚣有靠山、印象品味)。
(2)虛擬實境
結合色彩與聲音,發展出形「色」籃城、「聲」動籃城的虛擬實境(VR)導覽,期望參與者可以透過色彩認識籃城社區的多樣性,並利用聲音讓大家關注、傾聽籃城社區候鳥議題。虛擬實境的導覽能夠讓參與者身歷其境且聲臨奇境,透過聲音使記憶保存更久的時間,同時這項高科技的技術也讓導覽超越時空限制。
走在籃城社區,所有的感受都是一種從零開始建立的關係,色彩是其中一種認識籃城的辦法。在VR中,用色彩來訴說籃城的故事,用文學地景裝置,印象色彩讓觀賞者認識社區。例如:藍色的籃城門牌、紅色的甘蔗、綠色的苦楝、黃色的粗糠袋。
透過3C設備以及VR的方式保留籃城社區常見的鳥城類的叫聲,跟著烏兒走,彷彿置身其中,這就是社區的聲音。
(3)實際走讀
第一站看到了黑煙(老鷹)的牌子,放置在路口的凸透鏡旁變的用意是能夠藉由那塊牌子看見不同時間夕陽下光影的變化。沿著小徑走入籃城社區,牆上有幾首耐人尋味的詩,訴說著因為人類的開發,使得老鷹的棲息地越來越少,透過詩的創作讓大家知道老鷹也是會不見的。走過紅磚牆之後,看到一面白牆上畫著一顆與在地最有連結的生命樹,由一個在地媽媽彩繪的牆,牆上的黑色狗狗塗鴉,是住在那面牆裡頭真實存在的家寵。居民也會利用牆面空白處不定期更換照片。
接著轉向了一條很多鳥的小巷子,一進去就能看到一隻在樹枝中間警戒著的黑鸛麻鷺,一路上我們都能夠在樹上或是牆面上看到鳥的照片(小白鷺、大白鷺、黑鸛麻鷺等),牆上的照片經過居民的同意後,掛上同學拍攝的照片創作,牆上也會當作水鳥攝影展的發表會,能夠有看到許多不同種類的鳥類的照片。只要留意牆上或是腳邊的磚牆,時不時就能找到各式各樣鳥類的圖片,十分有趣。
巷子內除了許多鳥類的照片,也能夠在牆上發現許多文學的創作,例如佔了很大篇幅的文學牆,是由賴克祥先生寫的新詩,主要講述甘蔗對於埔里的重要性。還有為了不破壞本來的建築,直接在上面創作的台語印象詩,把鋁線彎成一個個的字,因此又稱為鋁線詩。在籃城社區可以看到各種不同情境下創造的詩,就連水肥廣告旁邊也有一首詩,目的是希望有人打電話的時候,心情不會這麼鬱悶。生鏽的水流到牆壁上,也會有藝術家利用紅色的鏽水在底下創作一首詩,關於武術主題,講述搶水護水的事。還有利用稻穀做出來的田跟山,再加上幾句詩詞,講述農夫耕田的心聲。
繞了將近半圈的籃城社區,講者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藍城是什麼顏色呢?」答案是紅色,因為一路走來可以發現,社區屋頂的顏色普遍都是紅色。最後我們走到了穀笠合作社,穀笠合作社的門口有一線詩,顧名思義就是用一條鐵線做詩,會被小朋友拉成直的。在穀笠邀請務農之前,居住在台北人擔任資訊工程師的葉佳達農夫分享務農工作的心得與想法。葉佳達認為在台北時,收入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但是無法自我滿足,達不到內心的滿足。因此他從2019年的夏天來到埔里,會開始想務農是因為他認為必需學會如何在鄉下討生活,透過務農他也增加跟父母互動的時間,葉佳達開玩笑的說:「學會種田,在戰爭時不怕餓死呀!」在穀笠合作社的日子裡他參加了很多活動,也透過活動認識很多人,非常感謝穀笠建立的平台,生活開始變得很有意義。
Q&A時間有老師提問:「您認為在埔里的務農生活是否已經走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了呢?」葉佳達回覆:「有,在農業這條路上感覺一直在學習和修行,我非常喜歡這裡的人事物。」接著另外一位老師更近一步的詢問關於產業的狀況:「除了米的加工之外有其他的變化嗎?花的錢、時間跟收穫有沒有成正比?」穀笠合作社的人員回答:「我們會儘量讓米的產量提高。超過一甲可能不太划算,所以超過的產量會做成加工製品。像是黑米做的味噌、鹽麴或是米香。」透過一問一答的交流,讓我們更熟悉這裡的產業發展狀況。
最後我們回到了籃成書房享用老闆為大家準備的下午茶,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老闆表示,希望能夠透過透過藝術的方式將書店推向國際化,並藉此把台灣農村推向國際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