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知識應用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32門課,修課人次共計901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三個學習階段為「知識應用」,
主要培養以鄉村(Rural)做為發展主體的反身性(Reflexivity)思考和問題意識,並且進行小規模實作。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有明確的在地行動、實作場域。
課程學習過程至少有5名以上的社區共學伙伴,
也建構學生個人對真實問題思考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的社會實作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課名:參與式設計實踐
授課老師:鄭曉然
修課人數:1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期望同學創新學習,
運用埔里當地場域的環境設計提案來獲得較為廣博均衡的學習內容。
預計合作場域為埔里育英國小,利用現有國小校園內的閒置空間,
設計出符合兒童遊戲需求的特色遊戲場,
帶領學生以參與式設計方的方式,與國小師生及當地居民合作創作,
提出一個符合“共融、共生、共創”的環境設計提案。
同時解決當地環境議題,啟發學生設計思考、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而培養出學生適當的文化視野、團隊合作、溝通技巧、美感涵養、
規劃知識、實作能力、並與社區及在地生活融入的軟實力與硬功夫。
課程成果:
本學期帶領同學透過參與式的方式為埔里設計一場“街道遊戲”活動。
第一階段為認識與發現問題:
透過簡介規劃設計的概念及方法後,
帶領同學們走讀埔里CBD街區,並到實驗林進行遊戲環境勘查。
第二階段為點子王/孩子王圓桌會議:
同學們開始“玩”設計,發揮創意與頭腦風暴,
構思各樣的街道遊戲玩法,並透過遊戲工作坊,
嘗試與愛蘭國小合作。
第三階段為創作成果:
於12月配合埔里花卉嘉年華活動,舉行了一場“玩轉馬路-花心思”的街道遊戲活動,
由學生採分組方式設計符合街道遊戲精神的自由玩法與簡易遊具。
課名:平埔文化保存與活化
授課老師:邱正略、李瑞源
修課人數:1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從文化保存和活化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多元創新手法進行社會實踐,
努力嘗試平埔文化的活化可能性,特別是以埔里近郊的六大平埔族群做為田野地,
讓課堂所學能夠予以致用,更透過學習付出,循序漸進地認識、欣賞和拉近平埔族群的距離。
本課程目標為走進平埔聚落,認識原住民社會生活。以部落需求出發,擬訂可學習的內容。
最後從平埔議題的反思,了解原住民族在國家政治社會中的地位。
課程成果:
本學期設定三個目標:
(1)走進平埔聚落;(2)以部落需求出發,訂定可學習目標;(3)了解平埔原住民族在國家政治社會中的地位。
課程執行方面分兩個軸線進行:(1)平埔族群歷史介紹;(2)實作課程操作。
平埔族群歷史介紹:
由邱正略老師從大歷史視野,講解平埔族群在台灣歷史的境遇發展和文化變遷,
進一步以埔里作為案例,說明道光年間中部平埔大遷徙和現時聚落分布狀態。
實作課程操作:
由李瑞源老師以愛蘭船山作為學生的學習場域,
本次作業以巴宰協會主動提出的家系譜調查為課題,
邀請四位長老受訪,從家系譜、個人生命史到族群文化印象,
讓學生進一步接觸族人長輩,並透過主題式訪問學習更多文化知識面向。
課名:社區環境教育實作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藉由深入瞭解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及循環經濟之本質,
認同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及循環經濟之理念,
讓修課同學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
增進其環境倫理與責任,
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
積極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於課程中更設計團隊期末報告,
讓修課同學針對社區需求進行環境教育之遊程規劃與教案設計,
以強化知識實踐之能力,
以及環境教育及循環經濟是全世界共同的關懷議題。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
增進其環境倫理與責任,
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與埔里同聲里、烏日希望資源站、散步的雲生態民宿合作,
帶領學生實際踏勘杷城疏洪道,
認識生活周遭水環境,
並與社區夥伴協力清理。
以紀錄片方式讓更多人可以透過影片的紀錄與觀察重點,
重視杷城疏洪道的社區環境議題。
此外,也帶領學生參訪烏日希望資源站,
了解回收再利用的程序與多元運用。
課名:國際保育事務與在地實踐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1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協助學生們認識國際自然保育的主要議題和實際工作內容。
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全球目前重要的自然保育國際公約、
政府間的協定、國內政策落實、和國際保育組織的特色和行動;
以及瞭解人們在過去與現在對國際性保育議題所付出的努力及措施。
受限於武漢肺炎之影響,
本學期實地見學之行程將進行課堂討論議定,並安排於國內參訪國際級的保育單位。
本課程目標包括以下:
認識重要的國際保育公約與府際協定、
瞭解臺灣在國際保育中所付出的努力與遭遇的困境、
透過實地見學,深度觀察臺灣推動國際保育的實例。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堂講授的階段,除了介紹物種以外,
也會簡介國際規範的內容,以及物種被歸類瀕臨滅絕的標準,
並且透過上述的知識,引導學生檢視其他國家的保育案例。
此外,此課程安排為期6天的澎湖移地見學,
觀摩當地保育工作。
澎湖由縣政府與多個單位跨領域合作,
逐步改變在地居民的生產模式,以保護當地自然環境為基礎,發展觀光產業。
修課同學於澎湖移地見學後於課程期間公開辦理成果發表,介紹保育案例與學習心得。
課名:南投產業再設計
授課老師:陳智峰
修課人數:1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有兩個主要的特色目標如下:
創新營運知識、服務設計能力,
本課程從「地方創生」的觀點引導學生探索鄉村的現今課題概況,
以服務設計的觀點思考各種地方創生運動可能的創新事業如何開展或是改善。
本課程將學期中18周的課程分為四個單元,
分別探討地方創生的三大面向:
社區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課題進行研討,
最後要導入創新實作的行動實踐。
課程進行方式以「探索校準」、「知識應用」、「創新實作」、等三個階段進行。
課程成果:
本學期教學場域與騎士咖啡、逸和園檸檬農園民宿、穀笠合作社合作,
了解青年創業與經營的優缺點,
以及從一級產業的經營慢慢拓展到二級的食品加工,
進而發展到五感體驗的服務產業,學習在產業上營造新創的事業圖像。
此外,藉由榖笠合作社的分享,
理解長期透過舉辦食農教育與體驗活動來跟顧客建立關係的運作方式,
透過學生與青年的對話空間,
提供小農加入電子商務平台等資訊的建議。
課名:茶文化與產業發展
授課老師:蔡培慧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主要為探討農村社會脈絡與小農經濟,
如何與茶產品運銷體系結合,
透過茶業製茶技術、茶農產運銷體系,
發展在地經濟並與在地產業擴大連結。
議題包含:
台灣農村發展脈絡、
譲學習者透過茶業實作理解與體驗在地茶文化精神、
藉由理解在地產業讓茶文化得以延續、
理解農村的社會文化。
本課程除文獻研讀、專題演講,
強調以工作坊討論、實地參訪及學生團隊實作等方式,
深化對台灣茶文化與農村發展的理解,
並思索台灣小農的生產方式與另類出路。
課程成果:
本課程以實作製茶、分組訪調為主軸,
了解台灣農村發展脈絡,
以及透過實作體驗在地茶文化精神,理解在地產業,
引導學生更加理解農村社會文化的樣態。
本課程與農委會茶葉改良場凍頂工作站合作,
體驗茶的製作過程,從採收、曬、炒、揉到最後的成品。
學生以茶與消費者連結為方向,
結合創意與地方農業特色,
分析創意、解析茶文化與消費連結及地方產業關聯。
課名:在地企業的創新營運
授課老師:王耀德
修課人數:19人
課程內容概述:
透過課堂講解創新營運模式之架構與市場分析,
以深入淺出禪釋商業模式並透過分組閱讀。
課外指定相關書籍,安排課堂分享讀書心得,
並逐一導讀與禪釋重點讓學員快速增進本課程相關素養。
邀請在地創新企業高階來課堂分享及實地參訪,
與業師對談並課後拆解標竿在地企業商業模式。
藉此深化在地實踐與深入了解在地企業經營實務。
安排工作坊分組指導實作發想創新創業主題。
以期讓大部分學員能在本課程能獲得創新商業模式概念性思維,
與深化在地社會實踐與了解在地企業經營實務。
課程成果:
透過課堂講解創新營運模式之架構與市場分析,
以深入淺出禪釋商業模式並透過分組閱讀課外指定相關書籍,安排課堂分享讀書心得.
並逐一導讀與禪釋重點讓學員快速增進本課程相關素養。
邀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牛耳藝術渡假村以及宏基蜜蜂生態園區等在地企業團隊,
來課堂分享及安排實地參訪,
與業師對談並課後拆解標竿在地企業商業模式。
藉此深化在地實踐與深入了解在地企業經營實務。
課名:鄉村的社會照顧
授課老師:張英陣、詹弘廷
修課人數:3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與埔里基督教醫院長照教學中心、埔里慈恩社區發展協會、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引導學生認識鄉村地區社會照顧的議題,並從資源分配的角度了解是否存在城鄉照顧資源分配不公的議題。此外,針對鄉村地區的老人照顧、兒少照顧、身障者照顧及照顧者的議題作案例分享與討論。
在課程設計中,讓學生了解鄉村地區社會照顧責任的問題,並分析是否有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並了解鄉村的社會照顧議題,體認個人的社會責任。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埔里基督教醫院長照教學中心、彰化亞家啟智中心、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從鄉村地區的老人照顧、兒少照顧、身障者照顧及照顧者的議題安排參訪與訪談,並帶領學生了解機構運作的模式與困境。並以「身心障礙照顧」、「弱勢家庭照顧」、「兒少安置服務」等議題,協助相關機構設計簡介與說明展板。
課名:鄉村長期照顧與社會創新
授課老師:梁鎧麟
修課人數:2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期望藉由在地高齡產業創新的各項議題參與,
讓修課同學能夠了解各項產業面向在高齡社會中有哪些發展的可能性,
提供多元創新學習的機會。
同時,本課程也期望藉由個是實作課程的參與,
讓修課同學了解推動友善高齡社會的要素,
共同建構健全的生活品質,
並且營造一個世代公平正義的生活環境。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埔里厚熊笑狗機構合作,
將埔里的傳統產業「紙」作為媒材,
帶領同學將友善高齡的知識。
以紙漿盆器的媒介展現出來。
課程以三階段達成:
概念形塑、紙漿雕塑與修補與彩繪。
作品將成為社區推動友善高齡的重要媒介。
讓體驗成為同理的基礎,創作成為情感連結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