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羣諭(微光盒子團長)、黃子芸(微光盒子 共同創辦人)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社會溫柔以待,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微光盒子
政大輔導諮商碩士畢業的微光盒子團長蕭羣諭,在2018年初推動政大USR計畫走進安康社區,建立兒少據點,希望打造一個讓社區孩子能健康成長的環境。
微光盒子為什麼選擇安康社區呢?團長蕭羣諭說在繁華的台北文山區,安康社區就像是市區裡的小眷村,它位於木柵附近,距離政大大概10分鐘的路程,起初是為了解決低收入戶的住宅問題而蓋的平宅,但當貧窮聚集後就會產生一些效應,在安康社區發生吸毒、鬥毆、家暴等社會事件都是家常便飯,漸漸安康社區被標籤化成了貧民窟,附近居民開始樹立了一道外牆將安康社區隔離開來,它就如同被世界遺忘般存在於角落。社區裡的孩子無法得到良好的生長環境,使這種現象不斷被複製,無限地循環,因此微光盒子才選擇在安康社區設立兒少據點,想試圖改善如此困境。
蕭羣諭團長提到人與地方永遠優先於問題,如果要進入社區我們是外來者,如果我們不認識場域很難推動計畫,那應該如何認識場域?蕭團長說人們都習慣用自己的生長經驗看待事情,但我們的生長脈絡與場域的生長脈絡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走出自己的世界換個角度思考,融入安康社區的生活,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面貌。
計畫剛推動時,蕭團長到社區裡發傳單找小孩參加,但找到小孩願意參加很困難,因為小孩都覺得他很奇怪,於是他開始固定去找小孩聊天,有時候不用太多對話就陪他們玩,漸漸得到他們的信任就會願意來參加。微光盒子的核心理念有是希望打造孩子快樂成長的樂園,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跳脫學校的框架,讓孩子做自己真正的主人,透過舉辦攝影展、冒險教育、共餐及職涯規劃等,使孩子為自己發聲,培養孩子勇敢嘗試在活動中獲得自信,相信自己是被接納被愛的。他們與孩子的關係是領導人的大將軍、被領導的小兵、給予意見的參謀,他們清楚明白孩子才是主角,而非自己,微光盒子團隊認為服務不應高高在上,而是應該平易近人,他們不視自己為救世主,也並非期待孩子的回報,只希望社區裡的孩子能有更多的可能。
而微光盒子共同創辦人黃子芸分享微光盒子串聯政府提案及公共藝術計劃的案例,告訴我們對外串連的重要性,從計畫之初的無人看好到逐漸做出成果後向外發展,每個小小的串連都是能走到今日的契機。子芸說在大學時期他們懂得善用學生的身分與年輕人的創意,不是兩手空空地就去談合作,而是透過思考他們對於其他單位是誰,並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以創造與其他單位共創共容的機會。
現今,微光盒子已經透過串聯,打造了一個文山區小兒少聯盟,期望社會福利能更加落實,共創美好的生活。
當然在計畫推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但蕭羣諭團長願意接受自己的無力,盡力地做自己能夠做到的。蕭羣諭團長說:「我們明白我們所做的不會立即就見效,也許過程中,你會感到沮喪、無力,但是這一個開始,對他們就會有一點點的不一樣。我們所做的僅是將種子埋下,並期許有一天它能夠發芽⋯⋯未來的某天某月某日,他會突然想起在他的人生裡,曾經有個人帶著他看見不一樣的可能,那一刻,你所埋下的種子,會開成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