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水沙連新生營隊系列】一探究竟!地母廟的神話與藝術
水沙連新生營隊的首站帶大家來到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
壯闊雄偉的建築,處處暗藏玄機。平常的我們到廟裡大多都僅是去參拜,鮮少有人會認真了解廟的歷史及故事,因此暨大通識中心特地邀請埔里散步服務中心的導覽員為我們帶來詳細的導覽解說,讓我們能夠對埔里的習俗信仰及在地十分重要的宗教聖地有更深入的了解。
何謂「地母廟」呢?地母廟,意即宇宙之母。
順著地母廟階梯走上去就能看到壯闊的埔里景觀。在廟前的廣場,你會看到八卦九龍池,每逢農曆的[戊日]才會開放入池,相傳九龍池具有去病解厄、鎮災祈福的效果,每每到了開放時間都會有許多觀光客前來。
門神、牆上的雕刻、屋頂構造的緣由,導覽員都一一為我們介紹。此外,活動中也聽到了許多歷史故事及神話故事,在深入了解之後,學員們產生了更多好奇,也屢屢向導覽員提出疑問呢。
這趟豐富的旅程真的讓大家大開眼界,直呼「之後要帶家人朋友來!」
【走讀水沙連新生營隊系列】—台灣地理中心的前世今生
水沙連,東道秀姑鸞,南連阿里山,北連未歸化之沙里興,為全台適中之地先賢。
日治時期,日本知識份子在台灣這大多尚未開化的小島大放異彩,帶入水利基本建設、引入德式方法精準測量三角點,1906年設立了第一個地理中心碑,豎立的白色長桿上,綴以交叉雙環。直至1952年,重測正確的中心碑,才立於虎頭山上。舊碑則改為蔣經國先生所提「山清水秀」。
埔里是個靈氣強大的盆地,宗教建築各據一方,從山清水秀碑到地理中心碑,走的是日治時期的參道,一路向上的階梯中途有個遺跡,是日治時期所建,能高社的鳥居和石燈,區隔人和神的靈氣,只可惜在中華民國來台之後被拆除,現在只剩下石燈基座,而現在埔里高工的位置則曾是更大規模的能高神社。
歷史若是一條垂直的軸線,地理則是堆疊起來、讓他立體化的每個平面。
沿著階梯上虎頭山,一路我們從地景植物去認識埔里的歷史,見證日治時期的科技突破、樟腦產業帶領台灣與世界接軌,國際上曾經有超過九成的樟腦油是來自台灣;政府移轉之後總藉抹去上一代文化遺跡,以加強統治,六零年代,對蔣家的敬重也可以從改碑名看出;九二一重創埔里,地理中心的標示也被移動,但隨著科技發展,曾經花十年測出錯誤的點,現在只需GPS定位馬上搞定。
學著以地理為方法去認識歷史,是這趟小旅行的最大收穫。
【走讀水沙連新生營隊系列】—埔里,放學後散步小旅行
抵達恆吉宮媽祖廟後,哇特小旅行的導覽員們替參與活動的各位準備了與遊程應景的橘黃色小帽子。透過這種儀式感,帶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國小放學後走在大街小巷的樣子。遊程所經過的大街小巷,對於部分參與同學並不陌生,是時常騎車會經過的地方,但卻不曾停下腳步仔細看看他真正的面貌。對於新生們,若不停下腳步去看,或許也會如學長姊般,匆匆忙忙得經過,而錯過埔里巷弄中的美麗與神祕。
透過走讀、透過每個街頭巷尾的駐足,停下腳步來去看每一個不曾細看的建築、去聽導覽員的解說,用心去感受他們的故事。如文武廟內的神明位置擺放、惜字亭、廟宇的裝潢、媽祖廟12年大型建醮、打鐵街、廢棄電影院等等,這些數也數不完的小故事都藏身在我們的每個不留意間。
跟著導覽員在市場裡穿梭,藉由簡單的吃喝品嘗,來與攤販、埔里特產間進行一場深度的交流。像是—阿娜娜,學名山刺番荔枝,我們都知道是一種很特別的水果,卻不知阿娜娜這個名字原來是原住民語【痛】的意思。
遊程來到尾聲,埔里巷弄內的故事,充滿了各種喜怒哀樂,回首來看這段遊程,會意識到「哇~埔里原來是個充滿故事的好所在呀!」尤其伴隨著遊程中遇見的每一個溫暖的人們,瞬間更覺得人情味充滿了整個街頭巷尾、甚至整個埔里地區,使我們不禁流連忘返。
【走讀水沙連新生營隊系列】 —漫遊船山
船山,是今日的愛蘭台地,坐落在被山環繞的埔里,孕育著多樣的族群。
來到船山就一定要來去醒靈寺走走看看,從建築及門外雕像,都有自己的神秘故事。
跟著導覽員的腳步,我們來到一處空曠的園區,原來這個園區就是大名鼎鼎的大馬璘遺址,從中發現許多會出現東台灣的遺留物,這或許意味著過去貿易的繁盛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在寧靜的氛圍下,感受愛蘭教會與當地文化的結合。
藉著基督信仰凝聚族群意識,教會組織極力復振巴宰族人傳統文化,
教會與當地文化的結合,顯示基督信仰在平埔文化發展中舉足輕重。
導覽員帶領我們走過一條陡長的坡道,在以前還沒有自來水的時候,
男性大多外出工作,而女性就擔起挑水的工作。
不過因地勢較高,陡長的挑水路讓女性吃不消,
被當時年輕女孩視為畏途,不敢與當地男性婚嫁,
於是就有了「無某崎」這個故事的流傳。
另外在地乾淨水質,發展出傳統與創新的融合。
像是廣興紙寮、洗衣池。
在這次漫遊船山的小旅行中,我們走訪了許多愛蘭台地上的景點,
眺望奇萊山脈與埔里青山綠水,更透過導覽員的解說,
讓我們更加認識埔里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