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時間:111年9月21日 星期三12:10
會議地點:通識教育中心126會議室
主席:通識教育中心江大樹主任
參與人員:通識教育中心李健菁副教授、通識教育中心張力亞助理教授、
通識教育中心劉明浩助理教授、中文系陳正芳副教授、國比系王曾敬梅助理教授、高燕婷同學
紀錄:劉采婷助理
活動概況:
- 本學期社參式課程共開設8門課(課程列表如附件二),7門課程各補助1萬8,000元、1門課程部分補助8,000元。
經費補助由高教深耕D-1孵化社會實踐新團隊子計畫、USR-HUB水沙連區域振興與地方創生人才培育計畫、
人社中心-打造水沙連韌性城鎮:地方公民社會的重構與治理等相關計畫項下支應。 - 本校教發中心9/12-10/7於圖書館一樓空間展示高教深耕計畫近四年成果,
社參式課程成果展示包含生活安全防災概論-防災教具與手繪冊本、
審議式民主與政策分析課程成果-議題手冊、非營利組織-樂齡桌遊與草屯女力地圖與摺頁、
攝影的生態關懷-攝影集、賽德克族的傳統農事與祭儀-賽德克族傳統作物(小米)等課程成品。 - 本學期社參式課程教師社群預計規劃三場次共學會議,說明如下:
- 期初會議:預定將於9/28辦理,說明課程補助、成果彙整、TA培訓等事項,以及研議本學期實作類課程教學評量的設計與實施。
- 期中會議:預計將於期中考當週(或隔週)辦理,了解各課程概況與教學評量的施測規劃。
- 期末會議:預計將於本學期第16~17週辦理,分享本學期教學經驗與學生回饋。
藉由社會參與式課程推動小組第二次會議,討論有關教學評估與學習成效評量表的設計,
考量社會參與式課程與一般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目的、知識內容、教學方法的差異性,自109-2學期開始,
即透過教師社群共識會議研議教學評估與學習成效評量之設計。
通識中心劉明浩助理教授參考國外大學以專業分科模式設計的教學評量題項,
節錄與社會參與式課程相關的題項,以不同類別題組的方式呈現,
包含學習成果(態度、認知)、學習行為以及質化的內容分析等。
設計如下,分為兩大題組:
- 共同性題組:依據社參課程大部分會進入到社區,或是有實作的場域而設計之學習成效評量。
- 差異性題組:依據各個學科的差異性與教學內容的不同,而設計之學習成效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