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學期:社會參與式課程─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每學期穩定推展社會參與式課程,
結合「專業知識」與「議題脈絡」,選擇特定議題(場域)並連結利害關係人(團體),
規劃學生實際進行議題(場域)觀察、參與、互動或實作等,
進而深化學生對專業知識之理解與思辨,並啟發學生對公共議題之問題意識、行動構想與持續行動。
透過課程學習引導學生運用課程知識參與公共議題,藉以增進社會創新實踐能量,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110-2學期社會參與式課程共申請16門課程、
審核通過13門課程(因有2門課程因故未能如期開課,故本學期實際執行共計11門課),
修課人次共計287人。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課名:教育心理學導論
授課教師:楊世英
修課人數:18人
課程內容概述:
教育心理學專業知識,帶同學到動保社選擇狗狗,將學習到的教育心理學理論直接運用到狗狗身上。
學期末最後三週每組同學上台做期末報告,同學會製作短片和大家分享這一學期和狗狗相處的過程、同時上台演練是如何運用教心理論於狗狗身上,狗狗也要在這堂課間不吵不鬧。
課程成果:
過去課程只讓同學用英文原文書學習專業的教育心理學相關知識,同學反映無法實際運用學習到的理論,覺得很失落,因此這次的課程世英老師和動保社的同學合作,希望可藉此讓同學將學習到的知識如操作制約、認知學習等理論直接運用到狗狗的身上,同學可以真的學以致用。
學期結束明顯發現,同學都很投入,10多週以來的課程,每週都有排時間去看狗狗,可以看到他們的認真及對生命的尊重。
課名:探索觀光與餐旅
授課教師:林劭潔
修課人數:3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探索」為主軸,希望透過帶領學生對息息相關的生活、環境、美學、觀光凝視、城鄉體驗等視角。
結合實地參訪與協同教學,實際感受社會參與及在地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們瞭解在地如何推廣觀光及結合生態特色發展的樣貌,進而發現更多樣化、新型態的觀光與餐旅概念及內涵。
課程成果:
課堂中以理論課、趨勢議題以及協同講師的演講讓同學瞭解目前觀光與餐旅產業的內涵與精神,以及產業實務的操作模式;另外實地到訪民宿、地方組織、以及在地重新在利用的空間,參訪;並且實做,如到桃米塾體驗手打,運用多元的方式介紹觀光餐旅現今的走向,安排親自體驗的活動吸引同學們的興趣,進而去瞭解自身環境周遭如何與在地特色結合發展觀光,打造出更多在地創生的可能性。
課程結束,以開放式評量邀請學生回饋對於課程的建議與看法,與本學期透過課程後提升對地方觀光與餐旅的參與程度,發現,成效頗佳。
課名:攝影的生態關懷
授課教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3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採室內授課教導攝影知能後,轉以戶外教學形式,配合校外師資偕同授課,帶領學生透過實際觀察與拍攝,藉此深入感受生態物種的議題,與生態攝影的道德倫理與技巧運用。
課程尾聲舉辦為期三天的攝影工作坊,密集帶領學生做大量攝影練習,接觸各式各樣的攝影風格與主題,探索攝影的可能性。並在最終以小組為單位製作一本攝影集,藉由團隊合作激發攝影反思與創作。
課程成果:
戶外教學走訪彩蝶瀑布欣賞埔里豐富多樣的蝴蝶生態,也與資深解說員協同教學,踏入桃米中路坑溪進行夜間賞蛙,運用攝影鏡頭記錄下青蛙的可愛樣貌;與暨大夥舞社合作,請社團學生表演火舞,讓同學們演練不同相機設定下拍攝出來效果的變換。
最終,每組產出一本攝影集,走訪埔里鎮上進行街頭觀察與拍攝,作為這學期課程的成果發表作品。
課名:生活安全與防災概論
授課教師:蘇慧倚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藉由專業課程及主題式的案例分享加深同學對於環境及人為災害的認識,配合防災教材設計、防災教具製作、資料收集以及教具操作及宣傳,提升人員的防災意識教導災防知識,讓學生學習正確的緊急救難知識。
課程成果:
生活安全與防災概論課程安排流程為專業課程培訓、活動宣導、防災教具製作以及實戰教學等四部份,經過專業課程讓學生對災害的發生有基本概念。
進而重視安全並預防災害發生,再者藉由教具製作及學習,讓學生做中學提升防災理念,原本預計結合社區或國中小課程,讓修課學生成為災防種子師資,但本學期因應疫情,故未能如期進入國小進行防災宣導工作,改採各組錄製影片並上傳 Youtube,提供未來防災教育宣導及教材教學使用,以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生活安全與防災概論以互助互利為課程宗旨,發揮大學生的專才結合創新實作的方式,在疫情的影響下仍舊盡可能將防災觀念透過網路宣導出去。
課名:韌性社區實作
授課教師:林怡資
修課人數:20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為實踐型課程,目的是幫助同學瞭解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思考身為年青世代可以如何實踐韌性社區,以及如何啟動社區的減災工作與調適作為。
本課程將以水沙連地區的中路串連,帶領同學們體感台14線由草屯至埔里間的村落環境與特色,並且思考操作場之社區議題。同學們將學會判讀地理環境與災害間的關係、災害經驗的訪談該如何操作、如何聚焦社區議題應用於韌性社的行動中、行動方案的設計與啟動,共識討論的重點與反思。
透過整學期的操作將內化為學生的潛在能力,未來亦能應用在不同場域。
課程成果:
透過對於場域的熟悉,同學能夠轉化課程之理論經驗,進而強化學生人文關懷的氣質,在團隊合作與分組的討論中,培養積極進取的態度,同時亦能強化知識實踐的能力。
修課後,除了將正確的防災知識帶給周邊的親友的能力,也會培養對於環境之基本觀察能力,在實作中學會問題試著解決問題,因此也能因為個人的學習態度,學會問解決之能力。
課名:地方紋理與空間設計
授課教師:唐淑惠
修課人數:23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戶外教學穿插室內講授方式進行授課,以小組方式帶同學們通過實地訪查與觀察社區去進行聚落調查並訪問在地居民,親身踏入蜈蚣社區,藉此深入了解埔里邊緣社區的相關議題並發現問題,再而發想解決方案以改造社區內的楓香公園,繪製蜈蚣聚落空間結構,將所發想之設計化為實體,一步步從基礎搭建,將改造後的公園建造成模型,並藉由期末成果發表將大家的想像傳遞給居民,提供解決方案。
課程成果:
以分組方式進行,在期中各組須提出關於公園改造的初步構想,之後經過幾周的修正,在期末將完整的發想方案以文字報告繳交並在成果發表以簡報方式進行報告予在地居民,內容分別含蜈蚣社區介紹、人口與使用者分析、聚落資源盤點、公園現有服務機能、楓香公園具體構想,並將具體構想以模型實際建造出來,供老師與居民更清楚了解同學們的實際構想。
課名:賽德克族傳統的農事與祭儀
授課教師:范心怡
修課人數:3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實際種植小米及傳統作物的方式,來體驗與學習賽德克族的農事生活與祭儀之間的關係。
藉由學生從實際行動的參與學習,學生除了瞭解到原住民的農事生活與祭儀有著深度結合之外,也能經驗到原住民與土地的關係。
每次的課程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課堂講解,在教室或是小米園中進行,第二部分為實際以賽德克族的方式在小米園中勞動、照顧小米園,進而體會到台灣多元文化的生命能量與珍貴的文化資產。
課程成果:
本課程的成果是希望同學們透過在課堂上的實作可以去了解賽德克族的農事生活與祭儀之間的關係,實作包含的種植及採收小米、製作小米露及香蕉小米粽之外,會讓同學們去看一場暨大原民周的演講或是活動,每個學期都會帶著修課同學前往南投眉溪部落的綠生農場,去參訪現今的部落的有機農事發展到了什麼樣的規模及分享的精神。
課名:社區工作
授課教師:梁鎧麟
修課人數:5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主要是透過社區工作方法的教學,讓修課同學了解進入社區後所需要運用的工作方法,並進而分組讓同學進入社區後,針對不同社區所需解決的議題,進行社區工作方法的實作操作演練學習,不同社區也會因為有不同的議題需求,而對應不同的SDGs目標。
總結各社區議題對應之目標為:
健全生活品質:籃城社區、良善社區、珠仔山社區
永續城鄉:籃城社區、澀水社區、桃米社區、第三市場
課程成果:
本課程也將帶入社區設計的概念,協助帶領同學了解日本地方創生推動中,所著重的社區設計概念,讓同學在往後的方案推動過程中,能夠具備嶄新的絲絲為。
除了學理知識的教授外,本課程也將安排在地社區的實地參訪,並讓同學分組與在地社區討論社區需求,再進一步擬定方案的推動,讓修課同學在修課的過程中能夠實地接觸社區工作實務,充實同學的實務經驗。
課名:遊程設計與解說
授課教師:唐淑慧
修課人數:1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文化創新體驗」做為主題,讓學生理解到,遊程是一種媒介、轉化在地資源的舞台,唯有對在地產業、文化與各種發展現況有深刻的理解與經驗,才能開發出優質的遊程。 本學期「眉溪四庄」為主要實作地點。透過小組討論、現場實作,對遊程規劃的定義、功能與方法有一初步的認識,並邀請大埔里地區在地業師,透過案例介紹與實際演練,增進學生對觀光實務工作的了解。
課程成果:
上半學期透過閱讀《風土經濟學》、遊程參訪(清流部落、台中串城記)以及實作地點眉溪四庄的田野調查,累積同學對遊程規劃的概念與操作方法。
下半學期以分組方式,分別認領眉溪四庄—牛眠、守城、大湳與蜈蚣社區,建製語音導覽系統與遊程遊戲元素,並在最後兩周,邀請大埔里地區居民擔任遊客,共同給予同學遊程實作經驗與建議。
課名:審議民主與政策分析
授課教師:陳文學
修課人數:1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分成「學理認識」以及「社會參與」兩個部分。
首先,在學理認識方面,預計探討審議民主與政策分析的概念與相關理論。
除了培養同學了解審議民主的意涵和操作外,也建立政策分析的概念架構。
其次,在社會參與方面,為使同學實際體認審議民主的運作,本課程預計規劃數項公共議題,以分組的方式讓同學規劃並操作審議工作坊,實際招募參與者,探討真實的公共問題,從而反省審議民主對政策價值、專業說服、政策溝通與決策制訂的意義。
課程成果:
本學期為了讓同學能了解並體會審議民主與政策分析之實務,本學期將同學分成三組,於學理課程中分組模擬:1.參與式預算、2.公民咖啡館、3.公民共識會議等三種審議模式。同學們將其有興趣的審議議題,實際招募參與者並操作審議工作坊,各組再依據審議結果提出政策建議報告。
本學期的審議主題為,通識講座作為畢業門檻?、暨大是否推動男女合宿?、暨大16+2好不好?
最後,同學們將整學期的過程製作成一份成果報告書。
課名:非營利組織
授課教師:陳文學
修課人數:1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旨在透過課本以及實作,讓修習本課程的同學不僅認識學理上的非營利組織概念,更能以成立一個非營利組織為目標,從無到有的成立一個組織並舉行活動實作。
從理念的發想、討論到實際策劃一個完整的實作,同學更會發現學理面以及實務面之間的異同,進而對非營利組織有更完整的概念。
課程成果:
本課程以實作活動為目標,將同學們分成三組,討論各自的組織願景、目標,並付諸實現。學期中邀請旅讀台灣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進行演講,分享組織運組的經驗;授課教師以帶領同學們一起走訪菩提長青村,從這些運作中的非營利組織來吸取經驗並發想實作活動的規劃。
即使期末遇到疫情,依然不因此而停止實作活動的舉辦,藉此寶貴的機會來學習非營利組織在面對不同的外在因素時,必須彈性調整活動規劃並完成組織使命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