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時間:1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12:10
會議地點:https://bbb.ncnu.edu.tw/b/ctl-2mx-ojw-5xr
主席:通識中心社科組-張力亞組長
參與人員:
劉明浩老師、陳文學老師、楊世英老師、林幗貞老師、林怡資老師、唐淑惠老師、
林劭潔老師、蘇慧倚老師、徐顥老師、宋家宏助理、高燕婷助理
紀錄:劉采婷助理
首先由采婷助理報告以下三個事項,分別是:
110-2課程經費核銷注意事項、110-2學期社參課程成果資料繳交、111-1學期社參式課程已開始徵件。
本次社參式課程教師社群期末聚會主要是邀請各課程老師分享本學期社參課程教學評量設計之題庫、評量的操作模式。
在本學期的期初與期中的社參式教師社群會議,有邀請各位老師在社會實作類別的題庫,
按照不同課程蒐集相關題目去建置教學評量,也有提到會在期末社群會議邀請老師們;
個別分享社參課程教學設計的內容與成果,也可以做初步成果資料的呈現。
1.本學期11門社參式課程教師個別分享教學設計內容與成果。
(1) 教育心理學導論/教育心理學
這兩堂課程是教政系的選修課程,採用全英語進行授課,課程大綱是期待學生採取教政系專業
課程-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去訓練狗狗,考慮到修課學生裡面有幾位體保生,
按照學生英文程度分組,分成AB兩個組別,A組是程度較不好的,B組是程度較好的,
考試都以英文作答,每周都會公布考試以及發言所獲的的成績,每周小考都佔據5分,
激勵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符合教育心理學理論中的立即回饋與正增強,
學生一開學就到動保社去認領狗狗,認領了小松、MOMO、偽松、牛奶、小杏子,
總共5隻狗,每周都要訂定去訓練狗狗的時間,學期中的訓練次數調整到一周3次,
去了沒加分、沒去會扣分,到了動保社要打卡。
評量方式是前十二週皆為一般的簡報授課,每週也會有例行的隨堂評量,每次5分,
小考12週,共60分,而上課時的發言每次加0.5分,每堂課每人最高採計1分,
13週共13%,當課程進行到第十三~十五週會開始請小組上台示範教學成果,
總共佔15%,評分標準有以下幾點:
A.當週出現的狗狗(一週1隻)能跟學生一起上3小時的課,
而且在教室中維持安靜與穩定(一小時1分,共3分)
B.狗狗在台上演示時能在聽到小組成員每一個人的指令時坐下(3分)。
C.狗狗能聽從所有小組成員任何除了坐下以外的指令五個
(一個指令可以加0.5分,五個全做共3分)
D.學生自製之記錄訓練過程影片:在影片中狗狗完成指令
(坐下,以及其他五個指令,一個0.5分,六個共3分)
E.解釋用了哪些教育心理學原理來訓練狗狗(至少三個原則):一個1分,共3分。
這堂課的成果會請學生分組拍攝訓練狗狗的影片,影片成果也都十分讓人驚豔、
修課學生的考試分數也都十分優異、體保生的英文發音也有逐漸進步、
訓練成功也會給予狗狗訓練證書,是日後送養的有力培訓證據。
這堂課也請學生在學期中填寫4份教學調查問卷&結束後三個月也會請學生再填寫一次問卷,
調查學生在修課完畢之後是否有應用教育心理學原理至生活當中,
有學生也提到礙於疫情關係許久未見到同學好友;在動保社跟狗狗相處也是一種溫暖的陪伴。
(2) 探索觀光與餐旅
經過平時的課堂觀察,發現有學生反應對於埔里當地的產業不是很了解,
所以才想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更了解地方、產業如何運作,課程設定是要引導學生閱讀、
安排業師來協同教學、透過在地參訪與觀察了解觀光餐旅內容、以及在地產業論壇以及工作坊的小組討論來了解地方產業型態。
課堂進行之前也會進行課前小測驗,比方說心中對於觀光餐旅以及地方產業的期待與期望收穫,透過學生的回應去調整授課大綱,課程開始之前,學生其實沒有課程的植入,所以對於課程的想像和想法也都多元活潑沒有被限制,課前測驗對於後續的業師安排、課程調整都有莫大的受益。
結合校園與地方參與,第一堂課就到暨大櫻花祭的櫻花林進行泡茶體驗,後來課程也陸續到地方場域進行,到桃米進行實作發現愛玉、薜荔,學生是搞不清楚的,接下來的課程也配合上週的課程進行食農教育,讓學生自己製作愛玉冰,期末的報告,也讓學生對於在地提出不同的方案,為地方思考需求進行方案發想。
舉例來說,有一組學生設計了「噗哩 : 埔里公車的解決方案」,問題發想自搭錯站的經驗、
搭錯行駛方向的經驗、站牌位置不明顯、晚上昏暗無燈光照明易造成危險、
路線設計方向不明確,也提出了方法將埔里吉祥物噗哩與公車站牌結合,
因為鮮豔的顏色可以讓公車牌較顯眼。也有組別的學生設計了line@ : 埔里吃喝玩美學提案,
設計埔里地方的專屬LINE@帳號,延續了本課程概念,去蒐集埔里的食衣住育樂,
設計了可以互動的帳號,學生也希望課程結束之後可以延續這個好的想法,
並與暨大知名的IG部落客咕嚕咕嚕合作發揚這個LINE@a1ed1
期末的開放式回饋,雖然只有全班的三分之一同學填答,但是在期末回饋中也有
幾位同學實際去期初授課時所提到的觀光餐旅案例進行實地踏查,
看見同學的分享是十分感動的,後續課程也會進行檢討與調整,
像是課前與課後的調查能有相對應的部分,也會進行單元劇調整。
(3) 韌性社區實作
遇到不同類型學生可以發展不同課程設計方式,一開始所設定的教學評量
除了專題發展還有上課的課中討論以及課後的議題延伸討論,
也發現課程中有幾位同學都會在課後固定去回應議題的延伸討論,雖然在課堂上的討論不像是課後的回應熱絡,但這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在課程設計上也會因應同學的不同去做課程設計,最主要還是希望同學們思考及應用課堂所傳授的知識。
在期末報告以及學習總覽中,首先在課程的知識與應用中,會詢問到:
A.整學期的課程中,學習到的防災知識,是否有可能/已經應用在自己的
生活習慣之中?可舉例說明情境、應用哪些知識 / 或是未來想應用哪些
學習到的知識在生活或學科中。
B.請介紹兩個在課程中談到概念或活動,並說明這個防災概念或活動的意義
C. 期末報告的準備過程與發想,組員合作與自我貢獻。
D. 課前的修課目標與課後的自我評分。
E. 請分享你在修課後自己覺得有收穫的部分,不論是學習、同儕關係或場域白依何情境皆可
而在反饋與建議的部分的問題有:
A.自己上課的學習態度評估
B.課程中喜歡&沒興趣的內容或進行活動為何?原因?
是否有建議其它教學單元可再增加的?C.課程建議或對老師、ta、同學的巧巧話
此次評量結果學生都有分享出自己的心裡話,成果方面還是希望能讓
同學知道為什麼要做防災、怎麼去做防災,在國中共學之中,
增加了多元性去進行情境化、角色化、行為化,也讓TA與學生賦能進行串接,
老師也試著從不同面向瞭解同學個性,像是書面報告與上課印象,
透過課程反思也會重新調整課程走向。
(4) 地方紋理與空間設計
此門課程設定的教學場域為埔里鎮蜈蚣社區的楓香公園,
主要是因為已經和蜈蚣社區合作許多年,社區居民都有共識希望公園能夠邁向更好,
課程名稱地方紋理與空間設計,理所當然會從空間這個角度&對社區居民
進行訪談來完成作業,這學期同學都頗認真參與課程,雖然幾乎都沒有基礎的空間概念、
也因為是大一大二學生,鮮少進入社區場域學習,但是透過小組討論激盪;每周都是大躍進模式的進步。
課程前半部份讓同學進行對空間的觀察,第一周用點狀觀察楓香公園去繪製圖形、
第二周用點線面以楓香公園輻射出去、第三周對整個蜈蚣社區的中心聚落進行踏查、
第四周安排社區不同族群領袖(里長、理事長、婦女、老人家)讓學生進行不同的需求訪談,
也都有調查到一些被社區忽略的聲音,例如:年輕人和小孩子的想法,
同學也都認真完成詳細的逐字稿與訪談,也都個別進行空間感的分析,
同學們想法都十分天馬行空以及有創意,學生沒有過多基礎,但是身為老師不會急著去否定,
會引導學生們思考可行性。
期末成果發表會的時候,正值疫情嚴峻之時,社區領袖與四五位社區居民
都有到活動中心參加成果發表會,因為班上有學生確診,所以學生是採取線上,
每組都呈現出不一樣的楓香公園設計,有的天馬行空地為了想要涵蓋各族群需求
而蓋出一棟大樓在公園中、有的貼近現況進行了一些接地氣的改造,例如:在原本的運動
設施增設了一些老少咸宜的設施、也有組別的反應較為負面激烈,可能和先前社區居民
給了較務實的想法去評斷設計有關,後續也有在課程群組去解釋這件事情,就這件事情
去談論公共參與以及此門課程教學核心,教學目的希望學生提出的方案言之有理,像是
蓋一棟大樓的組別是否有思考過,大樓和社區原先就存在的活動中心機能是否重疊,
而蓋一棟大樓是否有這個迫切需求也是值得思考。
有時候實作與教學並行是一種挑戰,像這堂課程涉及到空間,而社區裡面的空間都涉及到敏感度,
也希望透過這門課程讓學生去看到社區樣貌,創意是很棒,但是如果能夠同時結合在地生活經驗、
實際需求,去提出一個美好想像。
課程評量部分是採用三個問題,也感謝怡資老師之前課程分享帶來的靈感:
A.第一題是在這個學期中你們進行各項觀察以及設計帶來了什麼啟發?
B.第二題是上完這門課,你對埔里地方聚落有什麼樣的認識,課前課後有不一樣的想法嗎?
C.第三題是認識地方、空間設計會有課程上的不同取捨,同學有什麼回饋?
(5) 賽德克族的傳統農事與祭儀
課程會希望同學認識賽德克族的傳統農事進而關心現在的環境與土地議題,
這學期課程集中在三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原住民文化學習,
也會讓學生在圖書館後方土地實作體驗小米種植,第二部分是結合眉溪部落
導引同學認識部落生產模式,去年這個時候開始受到疫情關係影響,
遠距之後的田間照顧只變的些許同學在照顧,所以本學期的課程設計上也有稍稍做一些調整。
第一部分是這學期從傳統的原住民文化知識帶給同學之後,會帶同學思考當今原住民生活模式、
非原住民的生活模式,去進行傳統與現在生活模式的比較,許多同學對於原住民文化的認識,
都是來自於媒體,獲得這些資訊時可能沒有認真思考正確性&資訊要傳遞的意義,
經由這堂課程多多帶領同學去理解多元族群的認識。
第二部分是現代的孩子與土地關係是很薄弱的,實際種小米時,
會發現來自都市的孩子更把握機會親近濕潤的土地去享受這種感覺,
透過田間工作的談天可以理解他們對於環境的想像以及看法,這學期在學校播種了三次小米都失敗,
一直到第四次播種3月中旬之後,小米才開始發芽,環境警訊也順帶一起討論了自然的反撲,
這堂課也要讓同學實際到部落去觀摩部落耕種方式、能夠食用的野菜,
回到學校之後也會辨認出在部落看過的野菜。
整個課程的評量,是透過每次課堂或是單元結束之後,都會讓同學們做一些心得的分享回饋,
可以是文字紀錄或是上台報告,同學之間也會提自己的想法與反饋,透過不斷的討論,
讓同學對於土地以及原住民這個族群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6) 非營利組織
這一堂課程修課學生大約10位左右,課程進行前半段會談論學理與法規,
最重要的也是讓同學設定自己所設計的非營利組織是屬於什麼類型,課堂討論時需要模擬一個協會,需要自訂協會名稱以代表社團法人身份,也需要透過文獻探討&討論到協會使命、任務、組織未來的使命,在許多協會的任務,有一些小行動是可以透過通識中心所補助的2000元教學資源去執行,透過實作課程去加深以及補足實務跟理論之間的落差。
例如:有組別是推廣草屯女力地標,透過訪談草屯的婦女中心、鎮公所、參與同學等去呈現不同想法,在期末的報告也會請同學反省非營利組織的學理以及實務面的落差。
(7) 審議民主與政策分析
寒暑假時就要先確認實作場域或是議題,先確認課程能使用的資源,
加退選週的時候和修課同學說明課程時間和實作要求以及金錢資源(2000元),3-10週會進行學理上的教學以及演講,例如:看文章文獻討論後續實作,11-16週是學理與實務同時起步,期末週就是學生的課程反思與報告成果。
本學期討論的議題也都是由同學所討論出來,像是暨大是否推動男女合宿,首先需要先召開公民共識會議、再來蒐集議題相關資料(為何要性別友善宿舍、國外宿舍案例、台灣實施現況),也會蒐集合宿的疑慮以及正反方意見,再來進行模擬審議與正式會議,學期的最後也需要學生撰寫自己參與審議式民主的心得。
這門課目前沒有採取制式量表去做評量,都是由期末報告之中的心得去和學生進行想法的對話、也會直接告訴他們課程的目標需要他們觸碰到哪些點。
最後力亞老師提到關於學期末繳交的課程成果海報,各課程可以依照推動的議題去製作不同課程主題的海報,
新學期可以在通識中心公布欄做一個海報的展覽,讓同學與老師們可以一起來參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