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學期:R立方學程教師社群期初交流會
時間:1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13:00-17:00
線上會議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jvp-uvxh-fwb
林怡資老師 / 線上教學工具使用經驗分享
疫情開始之後,大家開始使用線上工具進行教學,
許多老師會使用學校的BBB系統或是Google Meet,
不過這2個工具功能並不是那麼齊全,這邊提供一些3個線上工具供各位老師參考。
第一個是Notion,
可以使用在共筆、也支援程式碼,在資料的準備上也十分方便,
可以在系統裡上傳許多檔案、使用文件、也能將課程資料整合在一起。
第二個介紹Slido,
是即時的線上統計程式,可以設計題目、進行前後側的線上統計,
甚至有匿名提問的功能,能幫助較為害羞的同學解答問題。
第三個是Line@,
可以將知識包裝在程式裡,希望下課後學生能夠持續與課程有連結,
有了自動機器人自動連結資訊,可以讓學生善用有趣的互動方式進而獲得知識。
這三個工具除了在線上課程使用之外,
實體課程也能嘗試運用,倘若可以運用巧思、
設計謎題在Line@,
寓教於樂的將課程知識融入互動設計,
將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
工具使用流暢的話,
課程將會更順利進行,
如何創造讓學生能學習良好的線上教學環境,
是疫情時期的重要課題。
甘貴新老師 / 應用普及大眾化的社群軟體於教學分享
此次分享著重於大眾化的社群軟體,首先介紹Facebook臉書,臉書有許多功能可以善加使用,就像一個雲端教室,課程都會有公佈欄,而臉書的「關於」就類似公告的功能,臉書的成員也能夠在課程結束後繼續聯絡,也因為私密性,不是該課程的學生無法進入,臉書也能夠多機使用,可以在手機、電腦、平板都能登入使用,非常便利。甘老師也在YouTube分門別類的放上自己教學一系列的影片,影片內容清晰有條理,包括講義頁碼、課程主題等,讓修課同學能透過YouTube複習與預習,課程教學包括免費音樂的取用、創用cc、剪輯等,也促成不少學生自己創作影片成為YouTuber。PowerPoint的教學在課程第一次就會教導同學,除了為簡報工具,同時也是多媒體工具,第一堂課會教導同學使用截圖、錄音、錄影等技巧,以至於可以傳送作業給老師,或者是讓老師更清楚同學不懂的地方,以利教學更加順利。Google作品集也是好工具,能夠運用在作業與考試收件,搭配Google雲端有龐大容量,可以存放同學繳交的多媒體作業。
這些常用的系統與工具,都具有系統穩定且與時俱進的特點,資料的延續性也很好,分享給大家幾款常見的工具,玩出的新玩法。
廖肇祥老師 / 當理想遇到草根,幻滅也是成長的開始
相較於一般課程大多重視實體課程,肇祥老師大多時候帶領學生拜訪埔里社團、官方/民間組織,學生經常會遇到滿腔熱血時,卻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有好的理想,卻水土不服,但是換個角度想,度過撞牆期也是一種成長。
自我成長是自我學習的核心,過程中較常會遇到方案的服務對象,老師不會一直陪伴在身旁,方案目標太理想化也是問題之一,後期就會產生理想幻滅,幻滅其實不是壞事,而是可以回到現實面,去認識真實社會,得以重新調整策略,與地方草根進行更有深度的協同合作。
撞牆機遇加上放手空間就會得到最大的自主學習成效,從一開始目標過於理想、歷經幻滅過程、陪伴導師的介入、後期目標與做法的優化,舉部落採集老人古調的專案內容來說,一開始的目標是邀請老人來餐會、並且錄製部落古調,經過現實與理想的碰撞之後,產生幻滅,部落長者年紀較大加上交通困難,同時面臨預算不足的問題,
經過陪伴導師的介入與深度洽談,釐清目的與共識,目的是蒐集古調,
蒐集方式可以有所更改,最終優化的方法是同學們騎著機車親自到老人家蒐集古調,
將原汁原味的古調提供小學教師作為鄉土教學使用。
經歷幻滅才會再重新審視目標,才會做出改變,
倘若沒有經歷幻滅的過程,旁人的意見在學生眼裡會變成是在阻礙理想、
替他們踩煞車,適時地讓他們碰撞、引導他們去重新思考,都是對學生難得寶貴的經驗。
鄭坤全老師 / 廣結善緣:找到協同與支持的在地動能
在陪伴的這幾年,遇到的學生,不是沒有勇氣就是太過於自信,也希望透過分享服務學習課程設計的過程,以及個人職涯當中的角色轉換,從一開始的團隊業師變成微型提案的導師後來成為課程講者,去讓大家思考如何讓更多師生一起共學。
常會遇到缺乏自信沒勇氣、太有勇氣的學生,包山包海、野心過大到最後草草結束方案,也遇過擁有救世祖精神的學生以為能夠改變環境,最後卻不了了之,而每年都會出現團隊去打擾已經被採訪多次的埔里打鐵街,此時歷年成果的彙整就能夠檢視已經執行過的方案,也深怕這樣的打擾,讓當地業者以後拒絕暨大學生的進場,對學生想法的可行性存疑,但有些學生的創意發想是新潮且可行的,而雙方之間的溝通就是重要的一環。讓學生步入社區產生連結,在地生活感是關鍵,場域的支持系統需要被建構起來,找到支持與協同的在地動能,廣結善緣就是關鍵。
105年鼓勵榖粒埔里食農教育方案,就有頗好的合作場域,大學和小學的合作傳承模式,也讓在地業師、業者有機會進場成為種子講師,透過人跟食物的關係,跟業者連結,透過人跟作物的關係,跟農民連結,這就是人與場域的協同。場域裡有支持系統持續支持十分重要,學生往往在最後的時間要完成方案執行,當學生充滿單純的想法時,陪伴導師如何引導他們把想法和社會做連結,卻又不讓學生受挫,實為一大挑戰。
暨大這幾年也蹲點深耕了不少社區、場域,社區與業界也都秉持開放角度去協助教學,如果運作到一個程度,讓學生進場參與,找到關鍵的眉眉角角,就能凸顯出簡單立體的幸福感,以及具有深度的生態文化與價值體驗,而這些都不是1、2個學期能建構起來的,而是靠著長期蹲點的改變與影響,讓學生了解進而願意深化的去做一些具體行動,老師們必須要去建構一些協同教學跟支持系統的在地動能,去思考如何引導、鼓勵學生進入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