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水沙連地域振興與地方創生研習學苑」推動目標為,協助地方鄉市鎮公所行政人員與暨大師生提升「地方創生」專業知能,孕育地方人才。
本場次講座,上午場邀請到暨南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劉明浩,帶領大家學習基礎的拍攝技巧。下午場則邀請到巷弄文旅有限公司負責人謝顯林,為大家分享如何以設計驅動小鎮的品牌再造。
- 【講座基本資訊】
- 「影像視覺傳達–影像拍攝技巧與影片剪輯」
- (1) 講者:劉明浩/暨南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 (2) 講座日期及時間:110年5月7日(星期五)09:30~12:30
- (3) 活動地點:埔里鎮立圖書館五樓
- 「以設計驅動小鎮的品牌再造」
- (1) 講者:謝顯林/巷弄文旅有限公司負責人
- (2) 講座日期及時間:110年5月7日(星期五)13:30~16:30
- (4) 活動地點:埔里鎮立圖書館五樓
- 【講者簡介】
- 劉明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喜愛攝影,長期關注生態議題,擅長拍攝昆蟲特別是蝴蝶。
- 謝顯林,10年前在因緣際會之下來到埔里工作,目前長居在埔里,進行設計工作與經營民宿。
- 【講座內容概要】
- 「影像視覺傳達–影像拍攝技巧與影片剪輯」
講座開頭,劉明浩老師先簡介了自己進入攝影領域的歷程,他因為喜愛生態想拍攝蝴蝶,在2008年2月購入了他人生的第一台相機,並為了拍蝴蝶來到了埔里念書。到現在成為大學教師,雖教學繁忙,但仍常常帶著相機四處紀錄、拍攝。
「那你呢?你為什麼想從事攝影?在攝影時你快樂嗎?覺得這是件有意義的事嗎?你拍的好看嗎?」接著,講師帶領大家思考,自己為什麼想學攝影,是興趣使然還是工作上有需求,亦或是想自我增能。在攝影時的心情又是如何?是興奮不已還是有些膽怯,害怕自己拍得不好?在學習攝影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花一點時間,了解自己對攝影的想法、探知攝影對自己的意義。
攝影看起來簡單,但背後其實有著很深厚學問,事實上,從一張相片就可能可以看到一個區域的現況、樣態與困難,近幾年除了蝴蝶,講師也拍起了霧霾,也就是所謂的PM2.5,拍起了那讓地方變的灰濛濛的物質。用照片去記錄地方現在的樣態,正視地方污染的議題,並以攝影作為行動的媒介。
在了解拍照的意義,知曉自己為什麼拍照,又想拍些什麼後,接續,回到攝影技巧上,要拍出好的照片需要很多面向的能力,像是:光學、色彩學、構圖學、詮釋學、攝影學與美學知能,或許目前我們的能力還不足,但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多看、多練習,慢慢進步、增長的。除此之外,善用謝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與傳移摹寫),也是增進攝影技術的方式之一。期許大家都能持續練習、持續增能,拍出好的相片,拍出會說故事的相片!
- 「以設計驅動小鎮的品牌再造」
謝顯林設計師,2010年在因緣際會下來到埔里,在2013年先是擔任觀光局國際不分區國際光點計畫專案經理,後積極參與埔里鎮各式活動,接續於2015年成立巷弄文旅有限公司,至今長居在埔里進行設計工作。
由謝顯林設計師擔任負責人的巷弄文旅有限公司,設計過水沙連區域許多大大小小的設計物,像是:桃米休閒農業區的品牌識別設計、埔里森林逐燈祭、花卉秋季展、花卉嘉年華等活動的主視覺、厚熊笑狗長照議題系列繪本的繪製,以及埔里的吉祥物—噗哩。而上述所提及的設計皆與埔里這塊土地密切相關,且這些設計除了大家所看到的繽紛色彩與流利線條,更富含埔里這片土地的故事及地方文化元素,像是:青蛙、蝴蝶、花卉、紙藝文化等。
透過文化設計與鄉村旅遊的理念,提升鄉村的能見度,藉由設計讓更多人看見埔里這片土地的美好,是謝顯林設計師長期的實踐,其以自身在地耕耘10年的經驗,向大家分享5個小鎮設計師的心法,一、思考與整理:在創作前整理思緒、評估可能性、萃取關鍵因素;二、邏輯性實踐:在創作前用紙本草擬、不帶目的性的閒聊,善用表格工具及設計方法,擬定步驟及設立目標;三、跨領域整合:了解小鎮型與都市型的差異,盡可能進行跨領域資源的整合;四、開放心態:多嘗試、多行動,並接受可能失敗的準備;五、耐心扎根 :不躁進、多繞路也無妨,不輕易放棄。
最後,鼓勵大家可以在做之前多想一點,在做之後多做一點,以謙卑的心態,自信地行走!讓我們一起讓我們的小鎮變得更加美好!
![]() 講座海報 |
![]() 講師劉明浩分享自己拍攝蝴蝶的經驗 |
![]() 學員拍攝實作練習 |
![]() 拍攝技巧教學 |
![]() 實作教學 |
![]() 講師謝顯林分享自己在埔里創作的經歷 |
![]() 學員專心聆聽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