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南投縣仁愛國小,以團隊合作為主題舉辦工作坊,以加強同理心、溝通方法與解決問題為目標。透過主題式體驗課程,引導學生體會他人情緒與想法、有效表達與傾聽、培養反思能力,其中也運用分組教學法,引導學生團隊分工與合作。
![]() 溝通課程-解手結考驗彼此溝通互動能力 |
![]() 溝通課程-透過情緒觀察理解對方的心情 |
「溝通、尊重與同理心、團隊默契」
團隊合作的基礎奠基於溝通上,唯有先達成溝通上的共識才會進入第二階段「尊重與同理心」溝通中難免有摩擦,於第一時間冷靜後用心聆聽對方、尊重同理對方的言論,最後才能達成團隊默契,一同共事。
![]() 溝通課程-繪本_大熊的小麻煩帶著大家體會他人的困擾 |
![]() 溝通課程-大合照快樂結束第一次溝通課程 |
![]() 同理心課程-戲劇表演《王子與公主》練習站在他人立場 |
![]() 同理心課程-找找慶生帽體會盲人的行動不便 |
主題式教學,逐步理解與成長
第一次課程主要針對學習他人的情緒及想法做課程設計,在繪本時不只以口頭述說,搭配故事內容實際演出,讓孩子有更貼近的感覺,整體氣氛專注,在上課詢問有關課程內容時,也會適時回應老師。
第二次針對學習有效的表達與傾聽做課程設計,以影片引起學生動機,並留一部分讓學生自行討論發揮出演,並實際體驗換位思考的活動,最後再帶學生討論活動總結。
第三次設計以團體活動為主,從每一次的團體活動中,觀察學生之間的溝通協調情形,合作執行方式,並在活動最後討論剛剛活動中發生的事情,以及最後的總活動請孩子們寫下印象深刻的事及想對團體說的話。
因此3次的策略為榮譽制度,觀察孩子之間團體動力情形、並檢視3次團體總結孩子對哪一個課程比較有感覺,做為日後檢討及反思的參考依據。
![]() 團隊合作課程-泥菩薩過江協力合作度過難關 |
![]() 團隊合作課程-同心協力看誰能在小島上生存 |
學習在於內省與反思
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成功吸引學生上課動機,能跟著老師的步驟,整體班級氣氛專注投入,學生學習起來較無壓力,也能增進彼此間的關係。而學習不只是讓學生聽講,而是透過實際互相討論、排演,也可以看看其他人如何詮釋表達,讓一次課程有三次不一樣的答案可以交流,實際去操作也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團體活動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細節,其中甚至有孩子差點吵起來,但最後他們並不放棄,靠自己想出解決辦法完成,開心地彼此尖叫及拍手,能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及喜悅。在最後一次海報繪畫活動中,看見有些孩子改變的歷程,學習的內化與成長,總是默默地發酵,一次一點點的改變,也促使他們慢慢地茁壯。
![]() 團隊合作課程-手掌海報繪畫作為最後團隊精神證明 |
![]() 團隊合作課程-大合照結束仁愛教育服務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