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水沙連地方創生行政增能培力課程」專題講座四,邀請到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主任「黃仁志」帶來精彩的講座,上午帶領大家從「生態系統觀點」出發,來思考地方創生行動。下午則與學員共同討論地方創生的資源應用策略。
- 【講座基本資訊】
- 講者:黃仁志/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主任
- 講座日期及時間:109年11月13日(星期五)09:00-16:00
- 活動地點:綜合教學大樓綜合教學大樓B棟 2F B209
- 【講者簡介】
黃仁志主任任職於「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自1995年成立後,經歷了農業資訊的收集分析與兩岸鄉村發展的經驗交流,2017年後開始探索台灣農村發展可能與機會,近兩年更加積極辦理「農村創生交流」與「農村再生轉型培力計畫」。
- 【講座內容概要】
1.「生態系統觀點」思考地方創生行動
黃仁志主任認為台灣地方創生的目標有以下三點:
- 讓人願意移居進來,改善人口結構。
- 住在當地的年輕世代,如何願意繼續住下來?如何願意在此養育下一代?
- 有意義的人口移入措施。
而該如何從「地方創生」到「移居共生」呢?除了產業策略更需
要友善的支持體系和生活條件,讓值得一起生活的人願意移居進來。
以「農村創生」為例,「農村創生」是社會與空間生態的復育過程。以生態系觀點來探討,須了解生態系觀點的行動元素以及策略原則,創新實現需要有對應的生態系改變加以支持,並要了解生態系參與者的尺度、角色與資源需求差異,以及跨生態系創新演化關係。
日本地方創生的經驗顯示,地方創生便是在具有地方消滅危機的意識下,吸引人口移住、創造地方生機,為目標地方復育的過程,讓更多人願意住進來、也讓地方因而活起來。日本地方創生也在實務的過程中,發現過去「地方發展」忽略了兩個重要環節,那就是「人口」與「鄉鎮」。當台灣從日本搬進「地方創生」的想法時,除了引發社會對於城鄉發展落差、年輕人普遍低薪、家庭扶養負擔沉重等跨世代間問題的反省,同時也警覺以往過度仰賴都市化和成長極的策略,確實造成地方發展不均的問題。換言之,地方創生必須將提升「鄉鎮力」當作基礎工作,讓地方公、私部門能透過數據分析和集體討論過程,深入分析在地課題、條件和可能性。
最後探討如何創造與累積地方創生生態系,理想的方式是能夠以平台機制促成共生演化,其中包含:遷居移住措施、事業活動開創與經營、地方創新促進平台。另外,需建構「優先推動地區」的創生計畫推行原則與方向,其中包含:老化指數較高地區、陸續出現有年輕世代返鄉地區、生活與醫療文教機能不足地區。並主動為優先推動地區舉辦「創生事業研擬引導工作坊」,協助該地區開始規劃創生目標與策略。
2.地方創生的資源應用策略
這個主題主要在探討如何善用計畫資源推動創生行動,內容主要分為:國發會的「地方創生」方法和資源、日本地方政府推動地方創生的架構、鄉鎮公所銜接創生資源應用的問題和可能策略。
國發會地方創生政策內容的五隻箭包含: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
入、整合部會創生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在政策內容規畫的「五隻箭」中,各鄉政的創生資源需要先行盤點,首先了解,地方由「誰」整合與動態策略做規劃?哪些計畫可以為地方帶來成效?有什麼資源可以支持地方創生事業?另外,推行計畫前需要通盤的了解和討論,如只看到「地方創生就業機會」的盲點,卻沒思考年輕世代回來做什麼?並需要界定創生計畫的範疇,地方要做「多大」才能創生。而在專業協助者的工作的部分,需要了解事業計畫所需的公司部份資源,以及地方創生要做什麼事情。才能知道需要什麼資源、可以如何運用資源。
最後,講師解析日本笠間市、茨城縣以及台灣蘇澳鎮地方創生實務與國家政策推動下的運行方式,也盤點台灣的各部會的資源與地方創生的相關計畫,並提出國發會當前核定政策的五隻箭應用模式建議為:企業投資故鄉修正為企業支持創生;科技導入加入建立驗證場域、解決在地課題;部會政策資源資格調整與應用宣傳;社會參與創生改為多元協力在地創生;品牌建立加入社會創新設計。
![]() 109年水沙連地方創生行政增能培力課程海報:專題講座(四) |
![]() 水沙連人社中心協力治理組張力亞組長致贈感謝狀 |
![]() 社工系專案助理教授梁鎧麟課程後討論 |
![]() 講師授課 |
![]() 講師與學員進行交流、分享和提問 |
![]() 講師與學員大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