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群簡介
本教師專業社群為長期性提案團隊,針對在地合作對象「水沙連雜誌社」,進行長期陪伴和共學共工,執行過程將邀請社群成員一同在地方學習,營造具水沙連生活美學的地方刊物風格,形塑台灣之心區域價值的在地知識系統。
二、社群活動概況
本學期計畫提案,有下列幾項行動實踐:
(1)水沙連地方學研究小聚,每半個月聚會一次,結合一群熱心故鄉事、具備公共意識者,連結到社區環境和全鎮公共議題,以地方學角度累積水沙連教學資料庫內容。
(2)水沙連雜誌社群交流(春之聲:編審小聚):召聚水沙連雜誌復刊前後世代的新舊編輯成員,交流過往社務運作經驗,促使復刊事業能與在地人事物逐一接軌,傳承水沙連雜誌社的理念和實踐心法。
(3)夏季刊出刊運作:以實際參與的採編行動,結合水沙連雜誌編輯群團隊合作,經歷三個多月的努力產製出刊,並設計一款限量版紀念地圖海報,作為宣傳行銷之用,期使水沙連雜誌社的社務漸趨穩定成長。
三、執行成果效益
【質化指標】
- 教師教學專業提升:本次計畫透過水沙連雜誌社的社務運作和共學機制,挖掘地方文化精華並得以反饋校內外教師社群成員,不僅提升在地知識系統,更加速累積地方學能量,對參與成員而言是莫大的專業提升機會。
- 在地採編課程與融入地方:水沙連雜誌的復刊和持續成長,是一門可探究的學習課題,未來有機會開設相關通識課程,從採編、出刊到行銷運作,同地方一起做夥生活的精神指標內涵,會是一門很札實的在地學習課程。
【量化指標】
- 社群會議8次,專題報導10篇,參與總人次近90人次。
- 夏季號電子刊1式;限量地圖海報1款。
- 產業(校外)參訪4次。

本計畫所補助的限量地圖紀念海報
與社群原預期成果之達成率為__100__%
四、檢討建議
本期計畫申請的行動實踐,主要有二項:春之聲的編審小聚、夏季號出刊(包含為了宣傳行銷而製作的限量地圖海報,成為具備吸引力的有力宣傳品)。這兩次活動的具體成效已於活動紀錄表有所呈現,此不贅述;論及執行困難及問題面向,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後續留意:
(1)出版節奏的穩定性:有鑑於春季、夏季刊的出版時程很不一樣,前者約三個多月才定稿上傳,後者卻在合刊本輸出的預期心態下只花一個半月完工,前後不一致的出版節奏,很容易讓編輯群亂了作業步調,若能盡可能穩定出版時程,對編輯作業而言會更加穩定。
(2)編輯群分工採編:考量編輯團隊多為兼職型態,需要工作分工才能減輕個人負擔,在前兩次春、夏季號的編輯作業上,都出現少數人由於二篇以上的採編工作,導致難以在預定時程上完成工作,拖延了刊物作業時程。因此,在後續編輯群分工採編上更要留意平均工作量和時間管理,讓編輯群不至人仰馬翻而誤了出刊品質。
(3)持續性募款的必要:水沙連雜誌由於延續文化傳統而不採行販賣方式,全由鎮民樂捐贊助(名義上為助印捐款)以保持高度自由度,較不受外力干預;然而,要維持社務行政開銷和紙本印刷,仍是一筆不可小覷的數目。因此,如何持續性募款就成為必要的營運手段與過程,才能讓社務不至匱乏,得以更健全的雜誌社體質提供優良的文章品質與在地書寫記錄。
五、活動剪影
![]() |
![]() |
新任社長康翠敏致歡迎詞 | 創社社長陳淑燕分享過去社務經營心得 |
![]() |
![]() |
過去長期擔任雜誌發行人的陳宜君縣議員,談論未來社務發展方向 | 康翠敏社長報告社務現況與規劃 |
![]() |
![]() |
頒發社務委員聘書(彭國棟老師) | 全體與會人員大合影 |
![]() |
![]() |
夏季刊介紹魚池謝宜學的SUP遊程體驗 | 夏季刊介紹一場眉溪流域展覽,透過眉溪意象跨越埔里盆地的展場,展現人群與水文的互動。 |
![]() |
![]() |
水沙連雜誌社小聚開會-1 | 水沙連雜誌社小聚開會-2 |
![]() |
![]() |
針對復刊所設計的紀念地圖海報,為埔里在地設計師阿德製作 | 新製作的水沙連雜誌社鐵鑄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