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水沙連地域振興與地方創生研習學苑」推動目標為,協助地方鄉市鎮公所行政人員與暨大師生提升「地方創生」專業知能,孕育地方人才。本場次講座因受疫情影響,改為線上課程Google Meet。並運用共用白板,讓講師與學員互動作答,透過即時的線上回覆,讓講師與學員在線上課程中順利溝通討論。
- 【講座基本資訊】
「高齡社會下老派設計思維」
- (1) 講者:謝昆霖/孵大學校長
- (2) 講座日期及時間:110年7月16日(星期五)09:30~11:30
- (3) 線上會議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kfv-erxe-hea
- 【講者簡介】
謝昆霖,孵大學校長,UniHub有你好棒創辦人。希望從設計開始改變生活,使大眾再次看見高齡銀髮族的需求,並結合各產業與跨世代,以孵化未來定義高齡社會的新觀點,引導社會共創並翻轉高齡議題。
- 【講座內容概要】
由於此講座學員有些對高齡社會議題並不是那麼熟悉。因此,講師首先從自身經歷說起現今普遍的社會狀況,爺爺一個月的安養院費用三萬五,爸爸輩共七人,一人平均分攤五千元。反觀自己這一代,和妹妹要一人分攤一萬七在爸爸的安養院費用上。短短兩輩,這三倍的價差,但薪水並沒有成長至三倍,講師思考到這必定是未來社會要面對的經濟問題。同時,也告訴大家:高齡社會不是你以為高齡社會,大多數人認為高齡社會就是長照,我們希望能翻轉這個想法,它不是老年照護,而是一種生活新型態。並提及「人口紅利」的觀念,隨著人口老化,內需產業與產值會下降萎縮,供不應求,社會學家預計臺灣在2025年會進入「超高齡社會」,這必須面對的是勞動人口瞬間急降的危機。目前政府將老年人口區分了「亞健康」這一塊,這是非病非健康的過度狀態,期望能透過種種方式讓亞健康老人轉為健康,以降低醫療壓力。
而後,講師談及自身建築師身份與跨領域的連結。或許,在大眾眼裡,建築與高齡、暖化、空汙、能源……等的社會議題八竿子打不著,但講師透過成立「享實作樂」平台,號召不同領域的產業合作並翻轉問題,而講師能貢獻的便是以「設計思維」來串聯各領域產業。自2016年開始,與夥伴開辦相關工作坊,以「長照是一門好生意!」為發想,激發各產業對於老年人口的需求與產品設計。2017年成立Uni Hub有你好棒平台,期望讓大學端可以「真的跨領域解決社會上的真實問題」,另外成立孵大學,建立大學端與產業之間的雙向溝通,結構化大學端的知識,並快速的切入產業需求,一同解決社會問題。希望議題不僅僅只是議題,而是能成為產業賺錢的標的,吸引年輕人在產業裡發展深耕。講師表示,成立這幾個跨領域人才培育平台的目的在於跨領域與跨世代的合作,共創、共學、共好,攜手將社會問題翻轉為創新的生活形態與商機。
期間,講師利用線上的共用白板與學員作互動認識,留言對於這個講座的想像外,也在上面發起問答。包括銀髮照顧模式(博祖克、照顧咖啡館、在宅醫療、自立資源、葵照顧、減法照顧)你聽過哪幾個? 有哪些是外國的創新?以上照顧法都是從外國引進,講師順勢提到,臺灣應該因著每個地方不同的人口結構和需求,去創造有效率、降低成本且適合當地的的地方生活型態模式。接著,講師介紹至孵大學推出的「老派銀髮設計創新學院」,結合「高齡專業知識」、「設計思考」與「商業創新」,帶領學員做老化體驗、到照顧場域實習,實地去認識了解產業需求並設計。第二個互動問題:什麼是設計思考∕設計思維?從使用者的痛點和角度去設計,同時,使用者絕對不是單一。需要被照顧的老人是使用者,那照顧者也會是使用者。因此,當想要解決社會問題時,要找許多產業一起共學、共創、共好,將各行各樣、各年齡層納入思考,以滿足使用者們的需求。
最後,在問答時間,有學員提出對於偏鄉老年陪伴的困難。講師回答:設計思考是去實踐,先不要覺得不可能,無解。要覺得,我可能只是還沒找到好的方案。或是我現在做的這個方案沒有獲得好的成效,只是還沒找到好的方法。關於偏鄉老年陪伴的問題,有一個年輕人發現老年人不會用手機,但他們會用電視。團隊和第四台合作,讓老人可以轉到第幾台可以看到家人,轉到哪一台可以播電話。他看到使用者的需求,並將問題轉為商機,這就是解決問題,也是講師一直想要提倡的。
![]() 線上課程開場介紹 |
![]() 講師先為學員建立基礎觀念與數據分析 |
![]() 講師請學員在線上白板寫下對這堂課的想像 |
![]() 講師說明Uni Hub和孵大學創立的目標和課程 |
![]() 講師說明Uni Hub和孵大學創立的目標和課程 |
![]() 學員在線上白板作答 |
![]() 學員在線上白板作答 |
![]() 講師與學員問答互動,隨時作討論與回饋 |
![]() 講座結束,講師與學員大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