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調查方法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54門課,修課人次共計7340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二個學習階段為「調查方法」, 主要以社區為場域, 培訓(Retraining)學生們擁有研究鄉村的重要調查方法和技術(Research)。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學習到適合鄉村、務實的調查方法或調查技術, 以及培養運用研究工具和地方資源的能力,並且可辨視機會與風險控制。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水圳與環境踏查(A班)
授課老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35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前進在地,邀約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和社區工作者,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找回水與人最單純的情感,帶領學生親臨水圳,發掘圳水的魅力和價值,重新來詮釋水的生活樣子。
再者加入慢城的概念,希望以不同面向來使學生了解樂活的議題。
課程成果:
本學期透過水質檢測、公民審議、心智圖製作、桌遊、垃圾食物包等課程內容,讓學生由簡入繁,從了解大排的歷史脈絡後,重新去思考其未來的可能性。經過口頭的課堂講解後,讓學生實地去完成,透過大排走訪、公民審議等活動,加深學生對大排的連結。所以我們拉進了非本班學生人士參與其中的過程,如社區居民、河川巡守隊、生態調查團隊等等,將主題以大排為中心,向外做擴展延伸,讓學生看到水資源的多種面向。
水圳與環境踏查(B班)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40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前進在地,邀約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和社區工作者,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找回水與人最單純的情感,帶領學生親臨水圳,發掘圳水的魅力和價值,重新來詮釋水的生活樣子。
再者加入慢城的概念,希望以不同面向來使學生了解樂活的議題。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安排本校校內污水處理廠巡禮,使學生認識污水廠操作流程,深入了解如何將「下水」經過各操作流程處理後成為「中水」,並將其運用在本校沖廁及澆灌用水,提升綠色環境水資源之概念。並帶領學生至杷城疏洪道實地踏查,觀察環境實態所發生之問題,使學生重視杷城大排水資源,並了解水環境與生活連結之重要性。
課程邀請黃郁茹老師演講分享從事環境教育經驗、食農教育分享及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使學生了解現今各國所追求的永續發展目標。本學期課程安排學生以杷城大排為主軸,分別以上、中、下游三河段觀察各河段污染現況、污染來源、污染種類,並繪製杷城大排尋污圖,使學生調查污染來源,並思考如何解決,透過實際動手繪製的過程,提升學生對杷城排洪道深入的認知,並能重視對水環境污染之問題,增進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綠色工法
授課老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36
課程內容概述:
將以臺灣茶文化一詞泛指與臺灣相關的茶史、茶葉、茶藝等。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是臺灣民眾傳統的飲料之一,與臺灣的人文風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目前台灣紅茶的主要產區包括:魚池茶區花蓮瑞穗茶區、台東鹿野、卑南茶區,這幾個茶區均以種植大葉種紅茶為主,但是若論及產量,自民國50年到80年代,魚池紅茶產量佔全國紅茶的70%~93%,居全省之冠。也因此將課程拉至魚池場域中,使學生更了解另一項在地的特色。
課程成果:
透過講師介紹六大茶類相關知識、分組蒐集資料並製作茶的心智圖以及茶葉創意小短片,進行茶葉的初步認識,以及參訪茶產業場域(如茶廠、茶園、茶行
)了解製茶設備、自然農法、茶產業。
至於茶文化層面,本課程邀請茶藝師教導同學們泡茶的方式及禮儀。
網路攝影與多媒體製作
授課老師:甘貴新
修課人數:30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網路行銷」的宗旨,是希望修課同學獲得較為廣博而均衡的學習內容,除了多媒體技術學習之外,也透過課程讓學生了解多元媒體前、後台之資料分析與管理。藉由團隊合作小組競爭,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其他學科的入門與興趣,進而增進學生於不同學科間的思辯能力,培養學生具備人文關懷的氣質。
課程成果:
本學期透過接觸埔里鎮上的店家、撰寫企畫書、製作甘特圖、學習攝影基本知識、操作電腦軟體、分析客群數據等課程內容,老師一步一步帶領著同學學習如何利用多媒體製作經營好各大社群媒體,像是Facebook、Instagram、Line、Youtube、Podcast……等等,深入了解SEO的運作模式,探討藉由社群媒體獲利的方法,不僅增加店家的曝光度,同時訓練各工作室的營運SOP,達到雙贏的效果,也讓同學了解經營的細節。
社區保育與調查技術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32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運用地景生態學和保育人文學,分析埔里地區的人文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教導野外調查的相關技術,與居民實地共同參與地方保育事務。同學能夠在這堂課中會學習認知社區環境的地景特性,以培養地理學和生態學領域的素養,激發其探究科技應用於生物的興趣以及了解現今埔里成功里的社區保育事務進展,學習調查技術,以培養學生對自然場域的生態敏感度,強化永續發展的理念。期望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理性思辨的能力,以調查技術應用於解決社區保育事務中所遭遇的問題。
課程成果:
本課程皆以教務系統上公告之教學進度為基準。課程初先利用引導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對“何謂是科學”先進行提問式思考,使學生對於科學一詞先有基礎;再者,透過專業學科如:地景生態學、保育人文學等,讓學生了解社區與自然環境在受到開發或變遷時所遭遇的關係變動;並且搭配過內外實際案例如:日本鹿耳島縣出水市之鶴鳥保育,台灣之石虎保育等,讓學生理解保育在不同環境下所乘載之壓力及應對方法,以及其所採用的科學調查方法,藉以引導至關於調查技術的課程。
調查技術分為三階段,是為實驗設計、學習調查器材使用、社區實地現訪,課程中設定學生需了解儀器的使用方式(包含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理解無線電發報器原理等),最終依照上課所學,各組經討論後在指定樣區進行架設。而在學生對調查技術有初步認知後,將會開展進階的課程工作坊,為期兩天的戶外課程,期間會邀請雪霸國家公園、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及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的業師進行更專業的野外課程。
工作坊課程是學期間課程比重最高的部分。
除此之外,業師亦帶領同學了解現行臺灣在保育事務上遇到的困難以及背後所經歷的勢力糾葛。工作坊結束後,亦會以各式作業與學生反思課程所學。最終完成本學期之課程。
社區調查與方案設計
授課老師:張力亞、徐秀菁、吳淑玲
修課人數:27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聚焦於「以地方為本的永續城鄉思辨」。主要教學目的:企盼透過文本閱讀、課堂講授、田野調查與方案設計四個面向,藉由桃米社區實作經驗的基礎,援引多元敘事力的探究模式,帶入品牌行銷的專業內容,反思累積於地方知識向度的地方產業品牌內涵。
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同時讓同學具備跨領域知識的學習,本課程授課教師將結合具備社區營造、資源調查專長的張力亞助理教授、品牌管理與設計專長的吳淑玲副教授、文本及敘事書寫專長的徐秀菁專案助理教授共同授課。另再邀請具備實務經驗的業師協同教學,企盼培養同學具備:(1)社區資源調查、(2)故事與文案書寫、(3)影像製作、(4)品牌設計的知識與技能。
課程成果:
「社區調查與方案設計」課程,共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由力亞老師帶領同學認識桃米,從歷史、特性到現況,做了完整的分析;接著,由淑玲老師帶領同學們認識「行銷」的觀念,更讓同學們實際針對桃米的現況進行分析,從專業的視角調查社區當前的問題;最後,由秀菁老師講授「文案書寫」的技巧,並讓同學練習書寫不同形式的文案。此外,課程也安排許多活動,如:住宿體驗、筍風味餐品嚐、走讀桃米等,讓同學實際進入場域。期末,則讓各組針對桃米設計方案,並書寫文案介紹。一學期下來,我們從「走入地方、探索在地」,到「調查社區、設計方案」,這一連串的安排,拉近了大家與桃米的距離,同學們亦相當投入課程,課堂互動良好而溫馨,學習效果極佳。
媒體識讀與資訊整合
授課老師:劉家銘
修課人數:24
課程內容概述:
隨著網路時代的發展,個人訊息的傳遞與影響力已經有前所未有的廣泛,透過社群媒體等傳播,訊息的資訊量早已過載。身處在這個世代,過濾與辨別資訊,成為重要的基本能力。
介紹媒體的流變,結合時下流行桌遊,課堂活動讓同學們實際體驗訊息如何傳播,並且重新思考並判斷接收訊息的方式,進而練習整合訊息傳達給他人。每週課堂緊貼時事,讓同學們關心社會脈動,並且從中討論不同事件的觀點。辯論並不是要找到正確答案或真理,也不是要爭辯對錯,而是透過辯論的過程,理解對方的想法與觀點,進而促進討論其他的可能性。當開始理解自己站在什麼樣的立場看待事件或訊息,同時就比較能夠理解自己的盲點,開啟不同的視野。接著,也讓同學們學習如何成為記者。講解入門的採訪與寫作,透過模擬的記者會,讓同學體會記者工作需要面對的事情,並且從中理解媒體的運作,進而判斷媒體播報新聞時可能產生的盲點。
為了打破這些刻板印象,邀請相關專業的講者到課堂進行演講。透過專業人士解說心理健康與社群影響力,破除新聞報導的負面印象,並增進同學們的素養,以及對於不同產業資訊,避免無法判斷新聞資訊或是不了解而產生以偏概全的現象。
課程成果:
除了介紹假訊息、資訊戰以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同時透過桌遊讓同學理解,自己與他人是如何帶風向,理解他人訊息背後,如何整合與表達。
接著是實際在課堂上,讓同學們查證假新聞。同學們對於假新聞似乎都有一定的敏感度,但如何查證完全是另一回事。透過不同的查證工具,理解訊息背後的狀態與思維,都是一種重要的訓練。其中安排一個實境採訪活動,讓同學們分組進入童話村世界,根據故事內容和角色採訪,依循著線索找出兇殺命案的真相,並且報導給各位觀眾。從中要分析出很多不同類型的資訊,除了報導人以外,同行之間的訊息是否真實?每個受訪者有各自的立場,必須要不斷反覆驗證,才有可能找出真相。另一方面,真相未必能夠吸引觀眾目光,怎麼樣在新聞點和真相中間取得平衡,一直是新聞媒體工作者的功課。
最後邀請長期編寫社區報編輯,以及資深記者講解採訪實務。透過不同的案例,並實際在課堂上操作練習,同學們對於寫作一篇報導開始比較有概念。可惜的是,因為疫情急遽升溫,無法實地採訪,因此用議題或個人專訪的方式進行。同學們也很用心準備,從平常的生活習慣,到個人觀察的特別經驗,包含很多面向,相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