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54門課,修課人次共計7340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一個學習階段為「探索校準」,
主要以社區為資產,在學習過程中進入鄉鎮(Rural)體驗,保留(Reserved)自己的學習經驗。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的過程,可以指認出水沙連地區的特色,以及培養發掘、連結地方資源和介紹地方的能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課程名稱: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56
課程內容概述:
相較於都市,鄉鎮一般印象是落後。然而,全球化時代中,越在地卻越能被世界看到!也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人生旅程轉向鄉鎮,從重新認識土地開始,真實理解它的優劣勢,運用社會設計思考,連結跨領域資源,立足於鄉鎮開展出許多嶄新的生活故事。本課程將會引導同學瞭解目前臺灣整體城鄉發展現況,課程中也會藉由案例的解析,瞭解日本與臺灣不同鄉鎮社會創新的案例。並期許能夠培養同學跨領域合作探索鄉鎮社會創新案例的認識與分析能力。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因疫情無法聆聽R立方Plus講座,因此邀請同學於討論區分享個人家鄉特色,了解水沙連地區特色的同時,也逐步探索家量,除此之外,也安排一場專題演講,及觀看一部地方創生影片:拿破崙之村。
專題演講邀請到大美學旅教育總監 蔡佩伶講師分享其過往在道禾實驗教育機構之經驗,談談台灣教育的第一步之模樣,現今希望台灣的學子能夠擁有更寬廣的視野、能有學習如何跳脫傳統思維的機會,而透過實驗教育的發展,相近理念的人的共學共備,便使台灣教育多一份改變、影響體制內教育的可能性,找尋真正屬於台灣自己的教育圖像。
此外,本學期帶領同學校外參訪-桃米社區,也安排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新珠女士分享921災後重建的心路歷程,透過課程走訪桃米社區,讓同學了解地方發展不是只有蓋科學園區,利用在地原本的自然生態也能為地方上帶來經濟,而地方發展需要的是返鄉的新活力,和在地人的凝聚力,相信藉由親自走讀桃米社區的活動,可以讓同學更認識這塊土地,來埔里讀書不是只有學到知識上的東西,對於在地的人文關懷也能有更深的體會。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生態城鎮
授課老師:林劭潔
修課人數:21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會培養同學具備生態城鎮的基礎知識以及透過帶領同學探索埔里各界推動生態城鎮的實作案例,引發同學思考與參與埔里生態城鎮行動行列的熱忱。本課程在課程設計上,採密集的方式鼓勵同學認識國內外生態城鎮的各項模式,以及埔里地區生態城鎮轉型的現狀,培養同學積極探索在地綠色生活實踐、與生態環境的各種可能性與案例。課程會從概念、案例、沙龍講座,與工作坊的方式,帶領同學認識埔里地區的生態城鎮一面。並透過閱讀、影片評析、專題演講、參訪等課程教授方式,探索不同實踐案例,提供同學創新學習的各項可能性。
課程成果:
透過在地職人來與學生們分享埔里在地生態與觀光的結合,增進學生對於在地產業、生態環境的認識。此外,老師也會在上課過程中分享國外城鎮如何轉型為永續城鎮及討論生態城鎮的各個面向。
教學場域不僅只在教室,而是會把教學帶至戶外,去進行實地探訪,戶外的教學場域有桃米、青蛙ㄚ婆ㄟ家。
在各個不同的場域下,讓學生更認識桃米生態的特色、親自看螢火蟲及認識相關知識、民宿老闆的永續經營理念,最後因疫情關係,用線上的方式體驗生態療癒。學生可以從每個活動中,深入瞭解觀光如何與生態做結合、兩者如何營造出生存的共榮模式,並達到生態城鎮永續發展的可能性,為地方的翻轉帶來更多元的可能性。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36
課程內容概述:
本堂課程的教學會由民宿的經營實務與趨勢探討、遊程設計規劃與實地踏查以及服務業溝通與解說導覽這三個方面進行。透過返鄉青年-阿凱的民宿經營實務,帶領同學親自走訪民宿,透過實作課程讓同學更了解如何將民宿與在地的美好事務連結起來,也讓同學了解回鄉創業辛苦與滿足。
課程成果:
巨凱師在課堂上分享了自身經營民宿的心路歷程,在這條路上奮鬥十多年,辦理過大大小小的講座,以民宿為主軸,談臺灣民宿的起源與區域性的發展。從「民宿主人」的身分出發,引領同學共同探索民宿的內在服務品質,以及與顧客間的關係。分享民宿經營的數位工具及行銷策略。
此外,本課程安排了兩大活動,讓修課同學能透過活動更加有臨場感,在「民宿體驗活動」中,造訪埔里在地民宿──水泥角,分組進行三個活動。參觀民宿並體驗房務,了解管家的基本工作;參觀民宿外圍,透過導覽認識生態民宿的特色;早餐實作,從食材清洗、烹煮料理、調味擺盤。從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習在地民宿如何結合自然資源發展,民宿經營的精神如何發揚光大,由此更加了解民宿經營的核心素養。
因應疫情,本學期最後一堂課,讓同學以分組方式參加R立方學堂的地方探索活動──謎走埔里城,透過實境解謎遊戲,讓同學們實地走訪埔里街巷,挖掘平時未曾發現的一隅,並親自聽訪各景點的歷史故事、品牌特色。此外,過程中相互合作、腦力激盪,更能拉近同儕間的距離。
在「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這堂課中,我們希望透過實例分享,讓同學能深入情境思考,對於「民宿經營」更有所領會與收穫。兩場實作活動,更是讓同學走入埔里鎮上,感受在地文化,以不同角度設想如何結合在地,相輔相成,創造更好的未來。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新農業發展
授課老師:陳新豪
修課人數:28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新農業發展」的宗旨,並引導分成五個小組分別為水資源小組與生態保育小組及各式農法與食農教育小組及科技農業小組,依據同學興趣的主題,各小組安排半天的戶外體驗課程,促使同學在學堂上所學與產業現況可以獲得最即時的訊息交流,並體驗到實際操作之學習體驗課程。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軸環繞在新農業上,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述自然原理與農業間的影響。除了校園內運用教具操演,也讓學生進行實際開墾、播種,聆聽專家演講,強調水、生物與農業間的關係,培養學生以環境友善的角度看待身邊事物。課程中,用教具操演地層與過濾原理,講解不同的結構對於水質淨化的影響,此觀念帶入後並帶著同學一同製作療育的小盆栽。課程中帶同學到大草皮看集水山形,了解如何找水源;此外,校外教學的安排也不斷的創新,深入業界。不論是到科技農場體驗高科技的草莓種植,抑或者是到筊白筍田參訪,深入當地,進而了解其農友之辛勞及種植農業之秘訣等,雖說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校外教學受到極大的影響,但老師仍然努力克服,以實體+線上共同進行的方式完美落幕,帶給同學最全面的學習體驗。課堂也邀請到鳥類、魚類以及地質專家進行演講,讓學生更加認識埔里古地質、校園常見鳥類與水文、常見魚類,透過各種有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快樂且完整的學習農業的奧秘!
課程名稱:地方學:經濟與產業
授課老師:童靜瑩
修課人數:29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從人口經濟學及地理經濟學基礎知識切入,以地方永續發展為目標,除了教授修課學生得以用來理解地方經濟與產業的基本知識之外,也藉由分組討論和實地參訪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思維、啟發創新思考和團隊合作精神,期許學生以人文和地方關懷的心境,在理論與實務的對話中思考地方(故鄉)經濟與個人生涯發展間的關係。
課程成果:
課堂中教導同學什麼是地方?如何去認識與理解地方的經濟與產業?並且透過人口經濟學分析觀點,進而學習產業的競爭型態、社會文化資本與地方永續、經營永續、產業永續…等等。
最後透過參訪埔里酒廠、梅子夢工廠、和菓森林,讓同學們更加了解產業樣貌,並且每次參訪過後,都會請同學上台報告,從報告內容得知此課程在同學們心中留下了許多知識點,並且希望這些知識點能為未來有所幫助。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授課老師:簡史朗
修課人數:28
課程內容概述: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所在地的埔里盆地周邊地區也有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年代將近4,000年前的遺址。臺灣的歷史時代很短,不超過400年,而史前時代極長,與現生原住民直接相關的史前時代即可達6,500年之久,這是完整臺灣歷史的真貌,要瞭解完整的臺灣史,不能將時間跨距極長的史前時代割除。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民並非以文字記載他們的歷史,而是以埋藏於地層當中的具體物質遺留呈現他們的文化內涵和生活樣貌。
本課程以臺灣的史前遺址和史前文化為大背景,但是仍將聚焦於埔里盆地周邊的史前遺址和史前文化的講述、參訪及體驗,增強學生對臺灣史前史及史前文化的感知,深化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
課程成果:
課程一開始先是介紹了台灣歷史的演進、原住民的生活型態、使用器物的改變,接下來帶領我們認識埔里舊有的遺址及文化,和播放老師和建商因古蹟的保留而意見不同的影片,使同學們更加了解,保護遺址的重要性。
而我們上課的地點不僅僅是在教室,還實地走訪大馬璘遺址、醒靈寺,並且站在烏牛欄台地俯瞰整個埔里,欣賞著我們讀書地方的美景。在這些不同的地點,讓同學能夠更了解埔里的遺址,以及遺址的形成是如何造成,並且透過影片,去增加同學對遺址的保護,相信這門課使同學獲益良多。
課程名稱:埔里的蝴蝶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71
課程內容概述:
埔里鎮擁有豐富的蝴蝶資源,過往也以蝴蝶加工產業而聞名。本課程將介紹全世界蝴蝶分佈概況、蝴蝶生理構造與生態行動、埔里在地的蝴蝶資源。課程中也將闡述過往的產業加工歷史,描繪出採集、收購、加工、製成、出口的樣貌。
本課程將運用周末假日進入野地探訪蝴蝶棲地,進行蝴蝶分類與辨識教學。讓同學認識過往埔里蝴蝶採集產業史的發展、了解現今埔里在地的蝴蝶生態資源以及探討蝴蝶復育與棲地保存的案例。
課程成果:
埔里鎮擁有豐富的蝴蝶資源,過往也以蝴蝶加工產業而聞名。本課程將介紹全世界蝴蝶分布概況、蝴蝶生理構造與生態行動、埔里在地的蝴蝶資源。課程中也將闡述過往的產業加工歷史,描繪出採集、收購、加工、製成、出口的樣貌。搭配蝴蝶飼育觀察以及實地戶外教學,讓同學更加認識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