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學期:社會參與式課程─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每學期穩定推展社會參與式課程,
透過課程學習引導學生運用課程知識參與公共議題,藉以增進社會創新實踐能量,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109-2學期社會參與式課程共開設13門課,合作場域包含埔里-暨大日池、桃米社區、南村社區、良善社區、
五十甲社區、珠仔山社區、慈恩社區、蜈蚣社區、虎山社區、幸福小城社區、眉溪四庄、南光國小、中峰國小等,
以及仁愛鄉南豐社區;魚池鄉中明社區、魚池國小、修課人次共計305人。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課名:賽德克族傳統的農事與祭儀
授課教師:范心怡
修課人數:2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實際種植小米及傳統作物的方式,來體驗與學習賽德克族的農事生活與祭儀之間的關係。
藉由實際行動的參與學習,除了瞭解到原住民的農事生活與祭儀有著深度結合之外,也能經驗到原住民與土地的關係。
透過原民傳統祭儀與農作方式,檢視傳統與現在農耕技術與環境的關係,並找出人為農作與自然間平衡之關聯性。
課程成果:
本課程帶領學生走進充滿賽德克味的台14線,藉由實際種植小米及傳統作物,來學習傳統的農事與祭儀,並且達到與強化觀察、推理和積極實踐的能力。
課程後期使用google meet授課,將實作課程以影片方式呈現與課堂講述賽德克族傳統祭儀,以線上報告的方式將原本在期末創意料理的報告換成原住民食材介紹。
課名:全球環境變遷與發展
授課教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30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結合農事和農業循環兩大面向,除於課堂講授必要的相關理論和知識外,並安排同學動手實作之機會,親身體驗農事環境的辛勞與風險,進一步思考健康安全且穩定供給農業產品之前期知識。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帶領同學們去認識埔里的百工產業,並與業師陳禹霖導演合作,教導大家拍攝和訪問的技巧,而期末成果以百工紀錄片呈現,靈活運用課程所學的拍攝、取景、剪輯技巧,使同學們能更得心應手,實際應用在現實當中。
此課程在疫情開始後,調整為遠距教學。課程的全球議題與社區合作,因應疫情無法進入社區,調整以通識中心R立方學堂的百工系列為參考,原本預計訪談妮娜巧克力城堡;因為疫情關係休園2個月,預計訪問社工師,也因為疫情關係改成電話訪問,期末報告則是用錄影方式呈現線上報告。
課名:生活安全與防災概論
授課教師:蘇慧倚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提供同學們由天然災害及人為因素的防災思考角度,瞭解災害的產生原因、應對方式、培養學生積極與正確態度、以及防災減災的基本知識與正確觀念。
內容概分為災害種類之探討與防災兩部分,藉由課程解析與業界專家學者的經驗分享,使學生了解生活與防災之重要性及防護措施,進而重視安全並預防災害發生。
本課程也結合社區或國中小課程,讓修課的學生成為災防師資的一環,探討天然災害及人為災害原因,製作災防的教具,提高防災意識。
課程成果:
本學期生活安全與防災概論課程安排的內容有:專業課程培訓(生活/用電/職場安全&火災&地震)、防災教具製作工作坊以及實戰教學所組成。藉由腦力激盪來瞭解問題,並研擬製作宣導教具的方式,課程也在學校宣布遠距之前結束,同學們已經到忠孝國小進行實戰教學,不僅寓教於樂,也加強小學生生活防災的觀念。
課名:營造綠色生活
授課教師:黃文蔚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應用「雨水貯留系統工程」、「生態池」、「蜜源植物」及「食草植物」於綠色大學及社區生活,有別於仰賴機具的發包工程,堅持就地取材、去水泥化、維持既有生態環境跟在地生物共享的友善環境方式,提供實作場域及友善環境的機會,使學生對環境產生關心與維護的意願,進而樂於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以對土地更友善的方式生活,促成更健康的校園及社區環境。
本課程將以本校校園公共空間作為主軸發展,除了凝聚師生的認同與共識,更要強化社區的互動與參與,並利用本地居民參與方式獲致鄰里社區認同,結合具有凸顯地域特色、順應環境條件、凝聚社區意識等的合作效益。
課程成果:
本課程藉由體驗工作坊,進入幸福小城社區,維護與整理進而認識在地社區。此外,與校內總務處合作,帶領同學進行校園實地操作,包括參觀暨大汙水處理廠、月池導覽,並帶領同學觀察蜜源植物,以及實地踏查暨大體健中心和學生宿舍雨水貯留系統,並引導學生將愛護環境的理念實踐在生活中。課程也實際到白鷺鷥棲地、台131縣道、陽昇園藝、河川進行實地踏查,使同學於過程中,認識埔里的水資源管理與開發造成的影響,並了解政府在開發與維護中取捨的機制。因採取密集式課程,在遠距教學之後只剩下一堂課程尚未結束,調整成運用數位課程作為替代,播放影片寫回饋心得。
課名:社區防災與城鎮復原力
授課教師:張力亞、陳皆儒
修課人數:21人
課程內容概述:
除課堂授課、文本閱讀、專題演講、社區參訪,也以蜈蚣社區、良善社區做為實作基地。
1091學期,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如何提升社區關懷據點、社區長照巷弄站的防災意識與能力的問題,本課程遂將高齡防災的教育推廣課題與行動設計融入課程之中。並分別與良善社區、蜈蚣社區進行合作,針對社區長輩活動的空間,以火災、地震作為標的進行防災知識的教育訓練教案的設計。
課程成果:
本課程以蜈蚣社區、良善社區做為實作基地,並在蜈蚣社區進行「總體安全社區需求調查」、「鯉魚潭與蜈蚣社區安全社區問題描繪」、「避難收容所的實際演練」、「社區防災知識教育推廣」、「社區防災地圖製作」等共學方案。
課程原規劃進入蜈蚣與良善社區,且已完成社區踏查、初步訪談。惟前者因臨時長照課程插入,後者則因疫情關係,使實際操作方案暫緩,改為遠距教學、線上活動設計與展演。線上的「防災教育(火災、地震、防災避難包)」活動與展演,內涵含括:教學方案設計、教具設計、模擬實作並錄製影片。嗣後,再請同學將影片分享給長者進行意見蒐集。
課名:社區工作(A)
授課教師:梁鎧麟
修課人數:28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帶給同學具備對於社會環境與人類行為的基礎認識,具備社區工作的專業技巧,實際操作方案規劃與評估,最後則是讓修課同學具備社會工作的倫理思辯能力。本課程與社區巷弄長照站進行合作,結合社區長輩照顧課程,規劃各項健康促進、樂齡學習等的課程方案,並進行為期4-6周的課程帶領與操作,讓同學了解社區長照據點的照顧模式與操作方法。
課程成果:
本課程於4月中開始進場籃城、良善、桃米社區, 5月中完成社區需求調查,桃米社區的組別主要負責以桃米親水公園為核心的產業資源地圖,良善社區的組別也負責產業資源地圖的設計,只有籃城社區是長照站的課程設計。
原訂5月中之前課程設計完成、5月底實際進入社區進行課程,因應遠距教學,課程調整成運用所設計的課程與家中長輩互動,其他社區資源調查完畢的產業資源地圖組別則是在線上進行討論,改以線上討論的方式來完成最終的期末報告。
課名:社區工作(B)
授課教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33人
課程內容概述:
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實踐過程中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強調帶著深刻的問題意識在社區中工作、並促進整體社區生態系統的活化。
社區工作的推展過程中必須將工作者自身置放社區的文化暨環境脈絡,洞察社區問題、權力、文化、性別、族群、階層、環境、文化等交雜的議題。本課程與埔里南村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活化社區角落並運用學習據點辦理活動。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與南村社區合作,課程前期透過作業習作、分組討論、資訊整理來學習社區工作的基礎理論,課程中後期原先預計建立不同組別實際投入社區場域,宣布遠距教學後,課程中有二組長照站方案規劃組更改成線上讀書會,開始蒐集國內有關於地方創生、社會設計、USR、 COC+推動的狀況。有一組別則維持重新設計南村社區介紹的簡報,原本的油漆設計組調整成線上線下的防疫懶人包製作,因為南村社區大多是長輩,學生著手製作早安長輩圖,完成後繳交給理事長去試驗成效,還有其餘三組是社區教案的設計。
課名:審議民主與政策分析
授課教師:陳文學
修課人數:13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分成學理認識以及社會參與。
首先,在學理認識方面,預計探討審議民主與政策分析的概念與相關理論,除了培養同學了解審議民主的意涵和操作外,也建立政策分析的概念架構。
在社會參與方面,為使同學實際體認審議民主的運作,預計規劃數項公共議題,以分組方式讓同學規劃並操作審議工作坊,實際招募參與者,探討真實的公共問題,從而反省審議民主對政策價值、專業說服、政策溝通與決策制訂的意義。
課程成果:
前期課程著重知識講授與共同討論,課程進入到中期時,帶領學生進入社區觀摩參與式預算的實際執行,同時擔任審議現場的桌長與紀錄,真正感受現場的審議氛圍。
公民會議原定規劃實體討論,每一組要進行3場審議會議,疫情關係無法實體, 改成線上進行,主題包括暨大能否賣酒、學校的浪浪如何管理、校園水費是否調整等。
課名:田野調查與書寫
授課教師:唐淑惠、劉家銘
修課人數:16人
課程內容概述:
培養學生田野工作(觀察、訪談、紀錄以及人際互動的能力外;以平埔族噶哈巫居住的眉溪四庄為田野地,其文化呈現多元、交融的現象,希望學生透過實際訪查,重新反思自身族群文化。
課程成果:
課程前期主要在了解田野調查的基本倫理&方法、開始進行田野調查。遠距教學前的上課週,於蜈蚣崙山進行課程,原本預計本學期課程中後期,要再繼續田野調查,礙於疫情關係無法進行。
調整為將之前集體田野調查的結果進行練習書寫與紀錄,訪談部分更改成與修課同學深入互訪,也請同學嘗試做家族系,以家庭為田野範圍進行書寫。
期末報告採取google meet的方式,讓同學在線上發表之前去眉溪四莊部落的觀察報告。
課名:綠色工法
授課教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41人
課程內容概述:
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是臺灣民眾傳統的飲料之一,目前台灣紅茶的主要產區包括:魚池茶區花蓮瑞穗茶區、台東鹿野、卑南茶區,均以種植大葉種紅茶為主,但是若論及產量,自民國50年到80年代,魚池紅茶產量佔全國紅茶的70%~93%,居全省之冠。
本課程將以至魚池場域中,使學生更了解另一項在地的特色。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要介紹南投的亮點-茶產業,透過不同的茶文化體驗,包含介紹六大茶類、茶廠參訪、茶產業行銷、茶農分享、茶道文化、茶葉檢驗&評鑑,帶同學們更認識南投的在地特色。
而泡茶體驗因應疫情無法進行,調整為使用影片讓同學們自行觀看,再利用課堂最後的時間請同學們進行分享回饋。
課名:韌性社區實作
授課教師:林怡資
修課人數:1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為實踐型課程,目的是幫助同學瞭解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思考身為年青世代可以如何實踐韌性社區,以及如何啟動社區的減災工作與調適作為。
以水沙連地區的中路串連,帶領同學們體感台14線由草屯至埔里間的村落環境與特色,並且思考操作場域草屯北勢里之社區議題。判讀地理環境與災害間的關係、災害經驗的訪談該如何操作、如何聚焦社區議題應用於韌性社的行動中、行動方案的設計與啟動,共識討論的重點與反思。
課程成果:
課程前期透過體驗與練習等各式課程活動,讓同學學習到災害相關知識,也安排到九份二山戶外教學,透過在地災害的經驗踏查,以建立全災害的概念。
課程中後期透過國姓國中線上防災工作坊與拍攝小規模多機能的日照機構之防災影片,兩種不同的宣導防災方式,因應疫情同時也兼顧課程,回扣課程名稱「韌性社區」的概念。
課名:攝影的生態關懷
授課教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2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教導學生學習如何以相機實際在野外進行影像拍攝,拍攝主題包括植物、昆蟲、鳥類、節肢動物、地質地貌等。
透過作品討論領略生態之美、探討環境保護議題及生態攝影倫理。期待培養學生成為「生態關懷的行動者」,攝影美學最後還是必須回到行動實踐,關懷整體生態環境的存續。
本學期持續與水沙連區域的社區或環保團體共同合作,透過策展或是攝影集的方式,共同關懷當地生態環境議題,學生將透過社會參與的學習方式,認識當地、投入當地,與在地社群一同面對生態發展的議題。
課程成果:
課程透過攝影實拍、工作坊、團隊合作、攝影集製作等方式進行學習,並從美學反思圖像的實質意涵,重新建構學生對環境的觀察能力與創作能力。
課程在學期中之前辦完工作坊,期末表訂須繳交個人的攝影作品集,應變措施為提供攝影相關比賽的資訊、原先的作品集繳交改成參加攝影比賽的投件,防疫期間,社區與景點都有攝影難度,同時告訴學生疫情也是學習機會,可以觀察人們對於環境的態度有無改變, 可以是攝影題材之一。
課名:土木工程設計實作
授課教師:蔡勇斌、陳谷汎、楊智其、林展緯
、呂孟珊、張育禎、徐顥
修課人數:1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主要讓學生將其習得之專業知識,實際應用於水污染防治之規劃設計與操作管理。
將於蜈蚣社區與桃米社區選擇一場址,讓修課同學分組規畫設計現地水質淨化設施(如人工溼地(artificial wetland)),期能以自然處理法(natural treatment)處理社區內之民宿或餐飲業廢水及其他非點源污染。
課程成果:
透過業界技師協同教學,帶領學生了解污水處理程序及功能,更進一步擁有對污水處理程序的質量平衡概念,並訓練學生設計各行業類別之污水處理。
藉由業界技師輔導設計出有可行性及高完整性之污水處理操作單元,以提升學生對業界污水處理操作之認知及對水環境永續再利用的重視。
原本規劃帶著學生監測日池的水質,實施遠距教學後,調整成線上報告各行業污水處理的操作單元、質量平衡計算給老師及技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