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時間:110年6月2日13:10-15:00
會議地點:線上會議
(會議室網址:https://meet.google.com/bec-nrwf-dzv)
討論議題:
1.社會參與式課程獎(補)助辦法修訂
2.社會參與式課程期末學習成效評量設計
3.社會參與式課程因應疫情時期的調適之道
參與人員:
張力亞老師、劉明浩老師、陳文學老師、楊智其老師、梁鎧麟老師、林幗貞老師
謝如珍老師、林怡資老師、唐淑惠老師、蘇慧倚老師、黃文蔚老師、劉家銘老師
本次會議由張力亞組長帶領大家討論有關社會參與式課程期末學習成效評量設計內容,
並已建立社參式課程學習成效問卷題組的共用資料庫,提供教師社群參考,
老師們也可上傳分享不同課程性質所設計的質化或量化題庫。
劉明浩老師參考國外相關問卷的問題與選項,
已整理一份期末學習成效評量問卷之共同題組於資料庫共享與參考,
並也特別提醒老師們要先依據個別課程自行設計整理過題目,
預計110-1學期開始實際執行社參式課程的期末成效評量。
另外,也討論有關社會參與式課程因應疫情,全校採取線上教學課程至期末的調適之道。
另也提醒,因應疫情的不穩定性,可能得儘早規劃110-1學期的社參式課程因應方案。
109-2學期社會參與式課程因應疫情時期的調適情形與因應策略包含:
- 張力亞老師的「社區防災與城鎮復原力」課程原規劃進入蜈蚣與良善社區,
且已完成社區踏查、初步訪談。惟前者因臨時長照課程插入,
後者則因疫情關係,致使實際操作方案暫緩,改為遠距教學、線上活動設計與展演。
線上的「防災教育(火災、地震、防災避難包)」活動設計與展演方面,
內涵含括:教學方案設計、教具設計、模擬實作並錄製影片。
嗣後,再請同學將此影片分享給長者進行意見蒐集。 - 林怡資老師的「韌性社區實作」課程的應變方式包含:
針對高齡者部分調整為提供學生拍攝好之影片提供未來教學使用;
而國中生的部分,則邀請大家一起在線上進行工作坊,並邀請師長一起參加。 - 唐淑惠、劉家銘兩位老師合開的「田野調查與書寫」課程的調整方式為
將之前集體田野調查的結果進行練習書寫與紀錄,
訪談部分更改成與修課同學深入互訪,也請同學嘗試做家族系,以家庭為田野範圍。 - 劉明浩老師的「攝影的生態關懷」課程於期中之前已辦完工作坊,
期末原本要繳交個人的攝影作品集,調整為提供學生攝影相關比賽的資訊,
將作品集繳交改成參加攝影比賽的投件。但因為防疫期間,
社區與景點都有攝影難度,所以告訴學生疫情也是學習機會,
可以觀察人們對於環境的態度有沒有改變,也可以是攝影題材之一。 - 本學期「社區工作」有2門,劉明浩老師帶領的課程與南村社區合作,
宣布遠距教學之後,課程中有二組長照站方案規劃組更改成線上讀書會,
開始蒐集國內有關於地方創生、社會設計、USR、 COC+推動的狀況,
一組是幫助南村社區重新設計社區介紹的簡報,在疫情前已完成相關資料 訪談與照片攝影,
所以仍然維持簡報製作,其餘三組是社區教案,南村有環境教育、植物、特殊人文活動,
所以教案順利規劃,原本的油漆設計組調整成線上線下的防疫懶人包製作。
另一門是由梁鎧麟老師帶領,
4月-5月開始進場籃城、良善、桃米社區並完成社區需求調查,
桃米社區主要以桃米親水公園為核心的產業資源地圖,
良善社區主要設計產業資源地圖,籃城社區主要為長照站的課程設計。
因應遠距教學,課程調整成運用所設計的課程與家中長輩互動,
其他社區資源調查完畢的產業資源地圖組別也持續在線上進行討論。 - 楊智其老師的「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課程
因應疫情調整以通識中心R立方學堂的百工系列為參考,
將原本預計訪談的部分改成電話訪問。 - 陳文學老師的「審議民主與政策分析」前期課程著重知識講授與共同討論,
課程進入到中期時,帶領修課學生實際進入社區觀摩參與式預算的實際執行,
不僅觀摩也同時擔任審議現場的桌長與紀錄,真正感受現場的審議氛圍。
原定規劃進行公民會議實體討論,因疫情關係改成線上進行,
主題包括「大學校園內是否可以賣酒?」、「暨大的浪浪該怎麼管」、「水費應不應該調整」。 - 蘇慧倚老師的「生活安全與防災概論」課程在學校宣布遠距
之前就已進入場域辦理相關課程活動,同時也已經結束課程進度。 - 黃文蔚老師的「營造綠色生活」課程採密集式上課,
疫期後調整成運用數位課程作為替代,播放影片寫回饋心得。 會議最後,也研議110-1學期的社參式課程,授課方式須考量未來疫情的不穩定性,
可能將繼續進行線上教學,關於創新教學模組開設的共識,張力亞老師也提到藉由與台日聯盟的交流,
借鏡過去一年日本在地性課程如何實踐與操作,相關做法可以提供社會參與式課程參考。
此外,也提及為避免師生間產生教務、課程資訊不對稱,
建議學校教務處資訊需要流通,能夠更及時的讓教師們了解課程開設與教學的所應注意的相關辦法與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