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學期:社會參與式課程─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每學期穩定推展社會參與式課程,
透過課程學習引導學生運用課程知識參與公共議題,藉以增進社會創新實踐能量,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110-1學期社會參與式課程共申請8門課程、審核通過8門課程,修課人次共計230人。
合作場域與合作議題包含:
暨大水處理廠 | 環境工程原與環境影響評估,建立正確的環境工程基礎概念。 |
愛蘭國小 | 配合防災教材設計、防災教具製作、資料收集以及教具操作,以遊戲體驗以加強他們對生活防災的觀念。 |
國姓國中 | 引導同學瞭解氣候變遷的影響下,以防災社區操作為主題,自身可以做的減災調適作為。 |
仁愛鄉南豐社區、彩蝶瀑布、
埔里老樹公園與埔里花卉物流中心 |
透過攝影的視角了解被攝物的生活習性以及物種辨識的技巧。藉由作品的賞析對生態保育的議題進行反思與探討。 |
安靜的好玩綠建築學校 | 引導觀察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並學習綠建築的概念、理念的建構並共同製作模型。 |
魚池與埔里地區的紅茶廠 | 以茶葉為核心,從茶葉的歷史、經濟、文化等層面,帶同學們深度學習,並透過心智圖繪製,將茶葉的種類、歷史、製程以及茶葉觀光發展作整體的脈絡敘述。 |
蜈蚣社區、眉溪四庄 | 以空間觀察、地圖繪製、訪談、參與噶哈巫傳統過年儀式進行田野調查,並將學習成果產出田野文章回饋社區。 |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課名:水處理工程
授課教師:蔡勇斌、楊智其、林展緯、呂孟珊、徐顥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藉由以講授為主,主要讓學生瞭解環境工程原理,介紹環境法規、水、空氣、廢棄物、噪音與震動、土壤及地下水、能源、毒性化學物質、環境管理及環境影響評估等相關技術與知識,建立學生在環境工程領域之基礎概念。
輔以實際踏查、說故事館、分組討論,及期末成果發表等,希望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環境工程基礎概念。
課程成果:
110年水處理工程之課程安排因應疫情而以加強理論講述及在校內水處理廠實地訪查來使學生更能理解『水』這個人們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人類的使用中,人類是如何處理,使其能繼續在大自然繼續較無汙染的循環下去。
且藉由台灣的水費低廉和台灣本島其實由於島型因素等等,是比其他國家更難留下天上降水,這兩者反差的比較,使各位同學能理解水資源的重要,並從自己做起,節省水資源。
課名:生活安全與防災概論
授課教師:蘇慧倚
修課人數:29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藉由專業課程及主題式的案例分享加深同學對於環境及人為災害的認識,配合防災教材設計、防災教具製作、資料收集以及教具操作及宣傳,提升人員的防災意識教導災防知識,讓學生學習正確的緊急救難知識。
課程成果:
110年生活安全與防災概論課程安排流程為專業課程培訓、活動宣導、防災教具製作以及實戰教學等四部份,經過專業課程讓學生對災害的發生有基本概念,進而重視安全並預防災害發生,再者藉由教具製作及學習,讓學生做中學提升防災理念,最後結合社區或國中小課程(110年第2學期至愛蘭國小),讓修課學生成為災防種子師資,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自身安全意識,並可協助參與的學童,以實戰教學行遊戲式寓教娛樂,讓參者借由遊戲體驗以加強他們對生活防災的觀念。
生活安全與防災概論以互助互利為課程宗旨,除發揮大學生的大手牽小手社會責任典範,更可讓鄰近國中小學學童對災害防救得到更深刻的體會。
課名:氣候變遷調適與社區防災
授課教師:林怡資
修課人數:29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為一應用課程,目的是幫助同學瞭解氣候變遷的影響下,以防災社區操作為主題,自身可以做的減災調適作為。將帶領同學們學會觀察居住社區的防災資訊,並且討論其應用在社區的妥適性與未來性,藉由自身對於災害管理的適當作為的模擬,以經驗學習的方式內化面對氣候變遷調適作為所該具備的態度和能力。
課程中會實際教授現今防災的知識與名詞,以及台灣和日本社區防災的案例、學習如何察覺社區環境的危害因子,還有實際操作日本用於討論社區事物上的四面會議方法。
課程成果:
課程的前期透過讓大家了解防災知識以及體驗各類課程活動為主,讓理論與實作並行,後期課程讓同學們前往國姓國中,運用課程前期所學到的災害相關知識,發想成各類活動,藉此將防災觀念向地方及社區延續。
課名:攝影的生態關懷
授課教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2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暨南大學位處於南投縣埔里鎮,四周群山環繞,自然生態豐富多彩,蝴蝶、蛙類、鳥類與植物都極具特色。本課程帶領學生透過攝影的視角,了解到被攝物的生活習性以及物種辨識的技巧。藉由作品的賞析對生態保育的議題進行反思與探討。
除了有多次的校外實作親自走入自然場域學習外,本課程還有為期三天的攝影工作坊,運用密集的課程安排,激發學生們之間互相學習與團隊合作能力,最終共同創作一本小組的攝影集展現成果。
課程成果:
本學期舉辦三場校外教學活動,彩蝶瀑布、老樹公園與埔里花卉物流中心,並籌畫為期三天的攝影工作坊,安排夜間賞蛙、借位攝影、縮時攝影、追焦攝影、光影攝影與火舞攝影等多元題材供學生進行攝影嘗試。
最後,走入街頭積累觀察世界的方式,由組員們分工合作完成一本攝影集作品,並裝訂成冊作為課堂學習的成果作品。
課名: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
授課教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29人
課程內容概述:
這學期由智其老師用生動有趣的課程,帶領我們觀察環境變遷與如何永續發展,並請業師及建築師教我們專業的知識,學習如何攝影及錄影設備,還有兩天一夜的戶外教學課程-安靜好玩的綠建築學校,能夠學習如何做建築模型及觀念。
課程成果:
讓大家了解現今全球環境變遷情況,並能夠實行永續發展在生活中各處。
大家有效地學會如何小組團結並成果報告發表,攝影概念及建築模型及理念的建構。
課名:綠色工法
授課教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41人
課程內容概述:
這堂課是以茶葉為核心,從茶葉的歷史、經濟、文化等層面,帶同學們認識發展至今已擁有長達兩百年歷史的台灣茶。透過實際走訪魚池鄉的紅茶廠,以及埔里在地的有機茶園,拉近同學們與茶葉之間的距離,也能讓同學們深入了解南投在地最有名的日月潭阿薩姆紅茶,使學生更認識南投的在地特色。
課程成果:
在經過了前幾週的課程,同學們對於茶葉都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禮拜的課程我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請他們運用前幾週所學到的茶葉相關知識,畫出一張屬於他們的茶葉心智圖。
每一組畫出來的心智圖都各有特色,內容從茶葉的種類、歷史、製程,甚至到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茶葉觀光景點等都有介紹,透過這樣的課程模式,不僅能訓練每一位同學的統整及表達能力,也能讓每一組同學都學習到更多不同的茶知識,彼此互相交流學習,獲得不一樣的課程體驗。
課名:田野調查與書寫
授課教師:唐淑惠,劉家銘
修課人數:18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前六周主要透過室內課堂講授、小組報告實作,為學生奠定田野調查基礎概念與方法,包括田野倫理、影像紀錄與田野筆記的書寫方式;並透過分組訪談,讓同學們練習問答訪談。第七周之後會進入實際的田野場域—眉溪四庄,從文獻探討、空間觀察與社區資源調查工作訪等戶外教學、實際操作,希望學生習得進入田野基礎資料的蒐集方法。
第十四周之後,將依照社區各項活動、祭儀的舉辦彈性調整課程內容,並搭配分組訪談,實際接觸田野報導者,進行主題訪談與日常參與。最後一周會在田野地舉辦成果發表,並邀請社區居民參與討論。
課程成果:
「原來,田野調查這麼花時間、麻煩,但又好像蠻有趣的…。」「這是我第一次走進除了自己族群以外的田調,才發現平埔族跟我們(原民)其實很像,就像兄弟…」「很少到學校之外的地方上課,一開始有點小不情願,因為天氣很熱,後來竟有種心靈淨化的感覺…超值得的!」
講求「以身為度」的田野調查,這些真誠樸實的心得都是最彌足珍貴。我們依同學意願及學習計畫,在眉溪四庄、邵族進行了8周的田野調查,包括空間觀察、地圖繪製、訪談、參與噶哈巫傳統過年儀式。最後每組同學皆產出3000字不等的田野文章,並將之回饋給社區,以下是我們的田野主題:(1)蜈蚣社區傳統美食(2)守城橋的前世今生(3)番婆鬼來了(4)邵族的傳統祭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