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公共參與行動與自主學習微型獎勵方案】
最後評選階段討論許久~ 大部分僅些微差距
第一名:噓!壹伍壹玖貳陸
第二名:雕蟲小隊
第三名:愛蘭濕地2020
佳作:埔里地方創生小組、Holy Song
又是成果豐碩的一屆
獲獎團隊分享:
噓!壹伍壹玖貳陸 – 埔里鎮小人物書刊-新住民
壹、我們打算做什麼 埔里身為觀光地區,出版過許多精美的旅遊手冊。但我們小組想用不一樣的方式,作為一個起始點或是引路者,帶大家思考、感受不同的埔里樣貌。由於組員皆來自觀餐系,我們從餐廳、旅宿的角度發現埔里有許多異國美食料理的小店。出於好奇,我們將這次的刊物主題定在新住民。 |
貳、我們做了什麼 (行動概況說明) 拜訪店家 透過自己的經歷與朋友介紹,電話聯絡或到店家用餐,並在空閒時間詢問店家願不願意接受採訪,若店家同意我們會聊一些關於店內的東西,為下次的採訪做基礎。 採訪店家 採訪之前,我們都會小組開會訪談大綱的內容。訪談時,以錄音和照相的方式記錄當時的對話、氣氛,方便之後寫故事及手繪圖像時回憶,將當下的感覺如實的呈現。 刊物編制 我們寫稿與繪圖同時進行,將當時的訪談內容濃縮精煉成一則則故事。也一起討論封面、封底、及介紹的設計。當刊物第一版完成時。我們再次與店家相約校稿,一起將書刊做到最好。 出版社接洽 因為對刊物裝訂的堅持,埔里地區的印刷廠沒有車縫線的服務,因此我們將目標鎖定在台中。經過網路資料查詢,與電話問價,我們選擇一家有專人對接的印刷廠,也跑到店面與人員討論紙張材質、磅數與出血。 粉專PO文 刊物編制期間,我們開始著手刊物宣傳的部分。固定每周推出兩則貼文,利用手繪的圖象與短片呈現吸引大眾目光。最先以店家部分故事公開刊物內容,後續以分享刊物近況和販售通路為主。也因為店家的分享,讓我們觸及的地區擴大許多,以台灣地區來說,僅未觸及花蓮縣,而國家部分則觸及40個。 書刊販售 書刊通路目前著手中的有四種,一是在粉絲專頁上建立網路表單,主要以外縣市的讀者為主;二為面交,面交場所大多會落在鎮上或是學校兩處位置;三為店家寄賣,我們詢問店家意思後,將刊務展售於店內,並跟合作店家互惠分潤;最後一種將於暑假的時候實施,我們會在市集擺攤販售,期望更貼近讀者,了解讀者的想法。 特別經驗概述 一開始我們認為的新住民,大多來自東南亞,透過仲介的方式嫁來台灣或是來台灣工作,但在經過朋友的介紹與探訪,才發現是我們的認識不夠。我們後來在南投縣政府民政處的網站查找到最新的資料,統計顯示埔里新住民來自33個國家。 我們三位從前都沒有接觸過刊物這一塊,在訪談上跟出版社比較 缺少許多禮節,感謝我們遇到的店家都對我們都很好,不但樂於告訴我們故事,更像姐姐、家人、朋友的關係,關心我們的狀況,給我們刊物建議。 遭遇困難及解決方式 這次的提案我們覺得是大家一起創作出來的,每當我們三個很迷茫的時候,會有很多人願意聽我們的問題和想法給予我們建議。從一開始只有想做刊物的想法,慢慢的聚焦在一個主題,讓我們更知道應該做甚麼。原本只能在大街與網路上尋找店家的身影,變成後來身邊的朋友主動告訴我們哪裡有新住民。對刊物排版、風格拿捏不定時,向老師請教中,獲得許多想法,朋友也借我們他珍藏的期刊給我們做參考。在製作的壓力下,也在粉專、同學,和親朋好友的口中聽到他們對刊物的期待和感動,讓我們堅定的繼續走下去。更在陪伴導師下發現許多我們沒有意識的層面,例如:刊物的價值、定價的基準。認識到版權面與ISBN碼的用意與保障。 |
叁、我們做出什麼 我們最想帶給讀者的是通往埔里的媒介,撰寫的時候將訪談者的親身經歷、想法直述並濃縮在500字左右,適合在這個時間被切割得太細碎的時代中閱讀,在休息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沒有負擔的接觸埔里。收錄的每則故事獨樹一格,各自綻放光芒,讀者可以依自己的心境,去感受或思索故事,我們相信這本刊物能讓讀者從旅遊的興致或以激勵人生的角度,去瞭解埔里呈現的各種樣貌。 由於刊物剛販售,我們尚未能見得刊物對社會的效益,除了期望讀者能和我們一樣發現埔里的多樣,打破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之外。我們更希望這個期刊中,能讓讀者去反思大家口中一直說要培養的國際觀,究竟是不斷的在國際間探索,還是其實早已存在於你的生活當中,只是未曾去發現、揭開它的面貌,跟著刊物,我們一起重新認識熟悉卻又資源豐富的家鄉-台灣。 |
肆、我們的心得與反思 雅嫩:在這本刊物當中,我知道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更慶幸的是在這次的微型提案中讓我接觸到-《貢丸湯》這本新竹地方誌,讓我看到埔里刊物的可能性,他們是很好的前輩也是一個很好的目標。經過這次的提案,我覺得對我最大的變化是影響我看事情的角度。在與陪伴老師討論的時候,認知到若是重於推廣時,可將刊物發行為免費的電子書,能讓刊物更快速推廣。而粉絲專頁的宣傳,依我們現在的身份很難能推廣到其他地區,除了申請ISBN碼將刊物上架到博客來,將原本小眾客群去接觸到主流單位,增加廣告商的注意。另外是透過資金的投注去換取更多人的關注。 永琦:這次透過微型提案製作這本刊物。讓我更多地看見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地方連結的強度是很重要的。再次可以走出校園去接觸一些社會現實面。在理想與現實當中拉扯,要如何做想做的事情,同時要養得起自己並且擁有商業模式讓這些東西可以成為一個永續性,而不單單只是一個計畫。 在訪談的過程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事情是,我以為要透過新住民們看見到世界。但是被徹徹底底地翻轉,原來他們是如此地愛埔里。而他們反而讓我更看見自己的祖國所擁有的一切是如此珍貴以及美好。不斷地讓我學習不要把身邊一切當為理所當然,要更多地去向世界驕傲地介紹,我是台灣人,而我引以為傲。 宜靖:其實這一切的開端及發想是一顆很浪漫的泡泡,一步一步實現我們腦中所構想的畫面,過程中很慶幸採訪對象的無私配合,甚至已經把我們當作熟識的朋友了!到後來刊物要發印,我們陸續遇到許多現實的問題,尤其感謝那些將我們從浪漫泡泡中拉出來的師長們,告訴我們那些從未思考過的現實面。很享受仍是學生身份的我們,因為這個身份我們能不畏懼勇往直前,因為這個身份我們如一張白紙持筆揮灑紀錄,因為這個身份我們還有本錢承擔挫折。 一直以為「在地」就是不斷發掘過去的歷史文化,這次鎖定的主題竟帶著我們從異國角度閱讀這個小鎮,好似在環遊世界呢!這本刊物對我們而言不只是印刷品的成果,或許它不算是一本成功的刊物,但在我們的心裡它帶來的收穫已經超過一百分! |